国民党派系多到什么地步?CC派浙江分四伙,解放战争末期仍在内斗
民国时期国民党内部向来以派系林立著称,比较著名的派系就有八个,所谓:“新政学系”“CC系”“黄埔系”“新桂系”“孙科太子党”“青年党”“党内民主派”“朱家骅系”等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些派系之中还有派系。
CC系是国民党内横跨多个领域的大系,它不仅与其它派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系中有系,系中有派”的情况。其内部派系间的利益纷争也颇为激烈。CC系的内部矛盾颇为复杂,简单的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南北矛盾、行政官员与党务官员矛盾以及各地方内部矛盾。南北矛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CC系的领袖“二陈”属江浙籍。江浙地区是“二陈”的大本营和CC系最早的发源地。因此,“江浙派”势力在CC系内部占较大优势。
“江浙系”为主的南方派别利用这种先天的优势将CC系与其它派系争夺过来的利益霸占,北方派系往往得到的好处较少。例如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CC系当选中央委员的14人中以二陈为首的浙江籍中委有6人,贵州籍有两人,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籍各1人,而属于北方cc系的只有王启江1人。因此,CC系北方成员对此极为不满。但又因为南方派深得陈氏兄弟器重,而难以对他们造成实际影响。所以,CC系北方成员组织的聚会多以批判南方成员的腐化、奢靡为著,这直接造成“CC系上层分子的丑事多由此场合传播出去”的不良后果。
CC系行政官员与党务官员之间也存在巨大矛盾,其中还夹杂着党务人员的内部矛盾,例如河南陈洋岭与李静斋之间的矛盾,东北梅佛光与马毅之间的矛盾,河北陈访先与詹朝阳之间的矛盾,北平陈石泉与鲁荡平、天津时子周、邵汉元与邵华之间的矛盾等。在这些争斗中以CC系大本营浙江的争斗最为激烈。CC系在浙江的势力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以罗霞天为代表的浙西派,其次,是以方青儒为代表的浙东派;再次,是以萧铮、郑亦桐、张强为代表的温州派;最后一派以复旦大学出身的许绍棣为代表。从这些派别的名称看就看出,它们的形成以所处不同的区域为基础。它们之间的争夺主要集中在省级党权、政权的归属上。
1946年,浙江省议会选举中。“浙西派”首领罗霞天欲夺取省议院议长的职位,“温州派”张强也看中这一位置。在此情况下,罗霞天采取利益互换的方式与张强达成协议。他希望通过支持张强出任省党部主任委员之职,来交换“温州派”的支持。结果,张强在当选省党部主任后背信弃义,撕毁与罗霞天的协议,且利用自己的职位优势在议会投票中给罗霞天处处设置障碍,并要挟与会议员奖票投给他。最终,罗霞天败北,而张强则即拿下党部,又霸占议院。此后,为了报复张强,罗霞天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并利用其控制的杭州市议会与张强对抗。两派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争斗不断。
CC系内部的争斗直至解放战争末期,蒋家王朝风雨飘摇、几近崩溃时才不得不有所收敛。
参考资料
【1】张学继,张雅蕙著:《陈立夫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