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二)
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江南文化中心之一的杭州,取得真正大发展,实际上是在唐朝。大唐退出历史舞台后,是战乱频发的五代时期。众多的城市颠沛流离,而杭州却幸运的避开了战祸之苦,承接和延续下了大运河所带来的繁华。
钱镠,是五代吴越国的开国皇帝。在定都杭州的百年历史中,他后后辈的继位者们,始终坚持推行“善事中原,保境安民”基本国策。一直到大宋建国,他们果断顺应形势、不事刀兵,主动纳土归宋,奠定了杭州持续繁荣的坚实基础。
而且,吴越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兴佛教、教化臣民。据说,当时境内佛寺多达一百三十多座。至今屹立在西湖边的雷锋塔、保俶塔、六和塔,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公元九百六十年(大宋的开国元年),完成重建的灵隐寺,获得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这一天,永明延寿禅师受吴越国王钱弘俶的邀请,前来主持这座古刹。
灵隐寺大雄宝殿前露台边,那两座高约十二米的八面九层楼阁式石塔,就在这一年建成。灵隐寺以“灵隐新寺”的全新名片,展现在世人面前,坐拥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三千余人,香火极盛。
正因为如此,永明延寿禅师被尊称为灵隐寺“中兴之祖”。
大师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和思想,以禅宗法眼宗三祖撰写佛学巨著《宗镜录》,首倡“禅净合流,万法归宗”,被后人尊为净土宗六祖。
九百七十五年,永明延寿禅师坐化。其舍利塔供奉在西湖净慈寺旁的永明塔院。吴越国王赐号“智觉禅师”,世人称其为“弥陀下生”,倍极尊崇。
之后,南宋定都杭州,中国南方禅风日益昌盛,灵隐寺迎来了另一个鼎盛期,并从此成为一处禅宗专修道场。
宋之后,元明两代,又是灵隐寺一个多灾多难时期。寺庙先是毁于战祸,后又数次经历火灾、雷火洗礼,及至清初,这里一派苔寮藓壁、破败不堪。
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九年,即清顺治六年,具德禅师主持灵隐寺。他多方募资,历经辛苦,前后用了十八年时间,耗银达百万两,终于使灵隐寺“法席一新,建置甚盛,宝相庄严”。后人感赞叹德禅师修复灵隐,“名为重兴,实同开创”。完成修复的灵隐寺,坐拥七殿、十二堂、四阁、三楼、三轩,香火冠绝东南。
具德祖师曾说:“夫所谓道场者?上以庄严尊象,敬礼三宝,使人得以瞻仰;下以键锤衲子,传佛祖慧命;外以接待宰官居士;内以安置诸执事。一应僧众寮屋,缺一不可。”
这一幅气势恢弘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蓝图,基本奠定了灵隐寺今天的格局。今天的灵隐寺,以中国佛寺典型的伽蓝七堂规制构建而成。在寺庙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分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和华严殿等五重殿宇。
天王殿内弥勒菩萨背后,高二米五的韦驮像,是用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这是南宋初期的遗物,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灵隐寺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
据说,韦陀的金刚杵有个讲究,如果金刚杵朝上,表示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平端在手中,表示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杵拄在地上,表示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而灵隐寺的韦陀的金刚杵,朝下。免费吃住,好像没有多少商量的余地。
大雄宝殿,属于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采用古代建筑单层三重歇山顶传统手法,加上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使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殿高三十三米六,面宽七间,进宽四间,这种规格形制,在国内其他佛教寺院中,绝不多见。
供于大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香樟木组合而成。佛像造型体态丰满、慈祥和蔼、妙相庄严,像高二十四米八,属于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佛教坐像。
在释迦牟尼佛像的后壁,是一组大型雕塑,高二十余米,全部用黏土塑成,并不掺一点水泥。群雕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共有大小塑像一百五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观音左侧一尊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童子,便是善财,另外一侧则是龙女。这就是民间所常说的金童玉女。
仔细一看,雕像中竟然有唐僧师徒。
寺庙第三重殿,便是药师殿。按照《药师经》记载,药师佛属于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为大医王佛。因为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
华严殿,属于灵隐寺最高,也是最后一重大殿。店内供奉的华严三圣,线条悠美,雕工精致。中间是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左胁侍菩萨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
据说,三尊佛像是用同一根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倍极珍贵。
一千六百多年来,灵隐寺与飞来峰下这片武林山水,休戚与共,息息相通。
如果说,是杭州的发展给灵隐寺带来了香火的再一次繁盛。那么,灵隐寺的存在,则始终是杭州文化性格中最原本的一层底色。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有关杭州和灵隐寺的历史掌故以及文坛佳话被记录传承、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