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里的老人们|清香百合(河北)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4974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养老院里的老人们
文/清香百合(河北)
应朋友之约,我们敲开了养老院的大门,在经过必要的防疫手续后,我们坐上了院内老人们专用的观光车。院内环境也算不错,前有风景,后有院落,各种绿植,相信是老人们的最爱,这比周围几个县城的绿化率都要高。
经过接待员小贾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园内有多种养老方式,有全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种,还有租住式。本着不太麻烦的原则,决定先考察全自理式养老居所。走到楼下,只见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围坐谈笑,看到小贾都高兴地打招呼,听着他们的对话,宛若祖孙两代在堂前嬉闹,那种感情是装不出来的。
两梯四户的格局适合老人活动,电梯大小超过两平米,容纳急救床应该不成问题。小贾带我们进入一个小两居。屋内陈设简单大气,可容纳两位老人,每一床都自带衣柜,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看着这些我猛然醒悟。
一屋一床一桌,这不是隐居生活的最高境界吗?拥有这些的老人幸福感如何呢?这种远离尘嚣,归隐自然的生活习惯吗?
小贾看出了我的疑问,向我们介绍起了这里的老人们。一层四户,从一单元讲起。
一号家庭张奶奶,家离这里比较近,平时儿子儿媳上班较忙,有时还会加班,女儿距离家也比较远,大部分时间奶奶自己在家,这次疫情期间,儿子儿媳防疫工作太忙,有时回来的很晚,女儿回不来,老人一个人在家。现在全家人都放心了,早晚有人做健康监测,一日三餐有人照顾,老太太的身体比之前好了许多,有时还能下楼去院里的活动室玩儿呢。
二号家庭吕奶奶,近90高龄。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吕奶奶老两口有时去儿子家里住,到谁家也是不下楼,不出门,语言不通,也记不清路。虽然儿孙们都很孝顺,可身体很好的他们说在外边住没有老家好,在外边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根在这里,愿意在老家,出门随便转,见谁说话都能听懂。无奈。全家商量结果。遵从老人意见,这就住进了养老院。
三号家庭是一位80多岁的退休教师奶奶,喜欢安静的她选择一个人住,儿女工作比较忙且离得远,也曾随儿女住过一段时间,可同样的原因愿意回家住,虽然孩子们都很孝顺,可毕竟工作在身,难以日夜陪伴左右。经过这近十年的体验,选择回来住养老院。听说我们过来参观,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当看到奶奶全新的所有装备时,一脸的幸福荡漾,“这个被子是大女儿买的,那个是小女儿买的,那些东西是儿子儿媳准备的,手机什么的是孙子们买的……”那开心无与伦比,老奶奶还介绍说“我屋空着一个床,给回来看我的孩子们临时休息用,我准备长住沙家浜了!”一声朗笑,怎么也看不出是80多岁的人了。
转了一圈,看着老人们的精神面貌,再看看院里的娱乐设备,有兴趣活动室,经常会有健康讲座,还有广场舞队、太极拳队,健身器材也应有尽有,品种挺多,还有老人们喜欢的棋牌室、书画室等,这条件比家里一点儿也不差。关键是有那么多志同道合者,出门即有的聊,有的玩儿,莫非这里真的是养老问题的终结站?
我在想,老年人吃喝住行已经解决,可天伦之乐与老人的精神追求如何协调?
看着他们,想着几十年后的自己,如若住养老院,需要扔掉多少细软,那么多的身外之物如何处理?如若可以,只带什么去?
想起之前网上的一个调查,如遇险情逃生,带什么?手机、钥匙、书稿与回忆。
时间就像检测器,流走的是沙子,留下的是金子。
版权和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刊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即删除。
特约作者简介
《文学时代微刊》编辑部
主编:郑清风
执行编辑:早春丽日
编辑:花想容兮 尚斌 鲁捷 师法自然
文学时代微刊公众平台微信号:wxsdwk
【往期回顾】
扫码关注 文学时代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