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月鼎与元代神霄派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院/李远国教授
南宋后期,随着蒙古王朝势力的日益强大,相继灭金灭宋,进入中原,统一中华,建立元朝以后,道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演变,如原在北方活动的全真道、真大道和太一道等,立即得到元室的承认和支持,原在南方流行的符录各宗各派,亦相继取得合法的地位。从而使道教的各个宗派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相互交流融合,呈现出归宗合流的发展趋向。在众多的派别中,南方的正一道和北方的全真道,则因条件的优越和教团的建全,发展尤为突出,影响也远胜于他派。因此到元代中后期,全真道逐渐成为北方道教发展的重心,正一道也成为汇合南方道教的核心,道教各个派别相继集合到他们的周围,最后造成道教史上全真与正一两大派鼎立的局面。此两大派的形成,影响甚深,直到明清,仍是此两派分统道教。
不过,传统的各大道派大多仍然犹存,即使是全真道,亦因发展的需要,衍生出许多门派。这里仅就神霄派而言,入元以后有莫月鼎、谭悟真、王惟一等继承祖脉,宏场神霄雷法。延至明清之际,尚有奉行神霄法录者,如陶仲文、张宇初、施道渊、方国枢等,继续活跃于朝野,从而将神霄道脉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根据道书史籍,这里以莫月鼎为中心,探讨神霄派在元代的基本情况,以求证于学界同仁。
一 莫月鼎的生平事蹟
神霄派在元代的主要传人是莫月鼎。关于他的名字,籍贯及生率年,诸书记载不一。《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曰:“月鼎真人姓莫氏,讳洞一,字起炎,浙西 川人”;以延佑庚寅(查延佑无庚寅。庚寅为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卒,卒前书偈曰:“七十四年明月,也曾阴晴圆缺。今日大地光明,三界虚空透彻。书毕,端坐而逝,颜面如丹。”宋濂《元莫月鼎传碑》谓:讳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号月鼎;湖州月河溪人,于庚寅之次年(1291年)正月逝世,寿六十九。(1)王逢《莫月鼎法师道行录》称:讳起炎,字月鼎,吴兴人,生于宝庆丙戌(1226年),卒于至元甲午(1294年)。(2)《苏州府志》则言其为苕溪人,(3)《浙江通志》说为钱塘人,(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四三则曰为归安人,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又称其为湖州人,殁于苏州。以上记载纷纭岐异,莫衷一是。概括而言,莫月鼎名起炎,月鼎为其字或号。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或谓 川,或曰苕溪,或言归安,皆在吴兴境内。至于生卒年及寿数,已难确定,大约是生于南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年间,卒于元世祖至元末(1290—1294年)。
莫月鼎出身宦族,祖、父在宋时皆为显官。幼习科举,三试不利,乃弃家为道士。初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观,从徐无极受五雷法。又闻南丰邹铁壁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不外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九天雷晶隐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六合。虽喜笑怒駡,皆若有神物从之者。”(5)因此名重当时。对此,《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亦曰:“生而聪慧,英敏过人,酷慕道法神仙家之说,乃与同郡西 沉震雷真人,同师事铁壁邹真人,得侍宸王真君《九天雷晶隐书》,由是名着当时。至若会稽溷融韩公,钱塘杨和玉蟾川诸公,望重当代,为道法所宗,皆炷香座下,由是道法愈重。真人落魄无家,随所寓而止焉,求其道者甚众。往往遗世绝俗离伦,饮酒辄醉,自乐天真。其接门人多致叱吒,试其诚怠之心而进止之,有不堪者中道而废。”
据宋廉《莫月鼎传碑》言,宋理宗宝佑戊午(1258年),浙河东大旱,马廷鸾方守绍兴,迎至月鼎,月鼎建坛祷之,雨立至。理宗闻之,赐诗一章,谓其为神仙。《苏州府志》亦说:“精于持练,动与神合,时愤世嫉邪,托狂于酒,信笔涂墨,出诡秘语,人莫能晓。宝佑秋,越守马光祖致之祷雨,雨应声至。理宗赐诗贊。”
入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年),遣御史中丞崔求异人于江南,物色获之,世祖召见于滦京内殿。问曰:“可闻雷呼?“月鼎对曰:“可。”即取胡桃掷地,雷应声而发,震撼殿庭,世祖为之改容。複命请雨,雨立致。或谓令祈雪,立验。世祖大悦,厚赐之,不受。寻有旨俾掌道教事,则以老耄辞。遂给驿南旋。于是踵门求授道者益众,有疾患求治者,或书符与之,或嘘气授之,“无不立验”,人常称之为“莫真官”。世祖至元末逝世于苏州。所得王文卿秘笈,一如邹铁壁,不轻授人。得其传者,唯王继华与潘无涯。“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玄真尤号伟特。”(6)《仙鉴续编》亦记载曰:“至元丁亥(1287年)被召赴阙下,符法阐杨,雷雨在指顾之间,一时名动京师,奔走后先者如云如堵,有不远千里及门而求道者,有奉束五十缗,师受之一日袖之而去,遇洒肆陋者乃入,见贫寒者济之,有老病孤弱者必以物与之,及晡而还,缗皆罄矣。门人中有道材法器者,辄循循以进之。其于雷霆之奥,发扬底蕴,开示来学者多矣。使者一符形,每授门人,各有不同,是乃真人自立法以证派源,考其玄徽,同归一致。自侍宸王真君演道以来,惟真人与西 沉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东吴,扶教泽民,莫有甚焉。”
二 莫月鼎所传支派
莫月鼎所传弟子王继华、潘无涯之事蹟不详,王继华的弟子张善渊却大有名声。《苏州府志》曰:“张善渊字深父,号癸複道人。其伯父崇一始为道士,得易真人如刚灵宝飞步法,称为张雷师。宋尚书包恢荐于朝,命主郡之天庆观。善渊从之学,辄能捕逐鬼物,呼致雷雨。郡守潜说友举住建德永隆宫,再住郡之光孝观。道法药术,并究其妙。元世祖召入朝,召鹤且有祷,辄应,命为平江道录。”(7)着《万法通论》,详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之妙理,直示雷霆玄关之内秘,非常精闢。他说:“阴阳之气为雷霆,生育万物也。雷霆者,天地之枢机也。天枢地机,阳雷阴霆,枢阴机阳,雷生霆煞,雷善霆恶。夫谓万物厥有至符,至符阴玄,乃职生灭。东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数之祖,而中央五焉,雷霆得天地之中气,故曰五雷。”又谓玄关一窍,乃千诀万法之根本,丹道雷法之至妙,修之于内,则聚灵为宝,超凡入圣;施之于外,则调阴燮阳,济人利物。至于驱役雷电,制伏鬼神,抑其容易之事。故曰:“夫灵宝、神霄、璿玑、清微、洞玄、太极、斩勘诸阶雷法,至于诸阶考召正法。各有家数,宗派不同,而玄关一窍,先天一气之妙,左右逢其原,贯通诸法之说,古今之所不易也。”(8)
张善渊弟子步宗浩,字进德。早年习儒业,中岁慕道,师张善渊于苏州玄妙观。《苏州府志》曰:“从张雷师于元妙观,授回风溷合大洞真诠、上清灵宝三五飞步之秘,碧潭斩勘之书,祈祷雨阳,呼召鸾鹤,咸在掌握,驱邪救患,甚多灵迹。延佑间授弘教法师。”(9)后以神霄道法传周玄真。周玄真学玄初,世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后迁于姑苏(今苏州市)。初从嘉禾紫虚观李拱端(杜道坚弟子)为道士,受劾召鬼神之术,複从曹桂孙受灵宝大法,又从步宗浩受五雷秘文,祈雨治疾,颇有奇验。享誉于元明之际,明初卒。(10)
莫月鼎徒裔中,还有金善信。金善信(1273—1331年)字实之,长州 (今苏州市)人。家本世儒,成年后好老氏学。初事玄妙观张善渊,又事莫月鼎传其秘术。遂构仁寿观于城东北隅,“日与徒研窍妙旨。其言以为心神至虚,无所汨没,诸阴销尽,诸阳自集,盖有形者阳,阳益胜阴,气益调精,我得清静,去道无难矣。”(11)曾受知于天师张与材,起为广德路道录,仍提点仁寿观。张与材又荐于朝,赐号体仁守正弘道法师。
又有雷霆散吏王惟一,亦传莫月鼎之学。《苏州府志》曰:“王惟一,括苍(今浙江丽水)人。自号景阳子。父官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因家焉。晚年寓樊泾嶽祠。泰定丙寅(1326年)书遗事及偈毕,端坐而逝。”(12)《道藏》中收有王惟一所作《道法心传》一卷,中曰:自幼酷好道法,不惜劳苦,拜师传授,不知其几人。“是以用心三十馀年,观风云聚散、气候之变通,默会其心,喜不自知,宿生多幸,又遇至人,一言之下,即证无疑。”“馀则不然,多下苦志,幸遇真师,传授雷霆一窍,说破这些道理,使余如醉方醒,前学皆妄。后又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曆说先天之妙。”“余平生参尽雷法,未有若月鼎莫君先生之说如此之明也。”此外,王惟一又参邹铁壁,“奉度师铁壁先生邹君传授口诀,”皆为先圣玄机。又着《明道篇》,阐发神霄雷霆丹道之学。
三 王文卿所传支系
此外,尚有由王文卿真接传衍于元的一系。据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王文卿传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最显着,曰临川谭悟真。人不敢称其名,但谓之谭五雷。”谭悟真为宋未元初人,入元后,“谭君犹在,浮沉人间,隐显莫测。”后传法卢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二人,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罗虚舟,“故宋时名士涧谷先生之诸孙也。得五雷之传,甚有符契。然谭君诵侍宸之戒曰:每传不过一二人,若广传之则速死。是以罗之弟子虽多,而自以为得之者,惟萧主簿雨轩,其后则有周司令立礼两人而已。”萧雨轩清文雅学,“中罹忧患,然甚 通至理,泊然无所累其心。”“择人至谨,而人亦不知其有此道,独传之道玄胡君一人而已。神异之事,已见于前,其客于予者,顶分三髻,一剑自随,练衣短裙,危坐终日,风雨极寒之夜,灯火不继而温煦满室,目神炯然,神观洞彻,纵横自在,物外无拘,而刚介不可犯也,此亦真修仙者乎!有侍宸手书诗一首,盖谭,罗相传之符契也。”
萧雨轩再传胡道玄,胡为番阳人,人称神霄野客。“得侍宸之真传,年二十馀,道行关陝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当己已、庚午(1329年、1330年)之旱,旬日之中,郡县争致之,所曆或一日,或二日,嘻笑怒駡,雷雨随至,官吏畏而民爱之,环四五千里之间,所至无不应者。至于妖怪之作,劾治如法,人以为神。遇异人于武当大顶天柱峰,得修仙之道,遍游名山洞府,而归江东西之间,从蓬头金公游,甚相契许,他人莫之测也。于是收敛神异之迹,将求名地以归隐,是以谒浮丘君于华盖之上。”其后事蹟不详。
虞集的这些记述,都是依据当事者所言。因胡道玄、萧雨轩皆为他的至友,周立礼则属姻联。此外虞集尚不少方外友,多为神霄派传人。他说:“宋晚有河南子乌阳者,亦玉蟾之流亚与,吾方外友有浦云吴君者,为上清道士,得坐致雷雨、役使鬼神之法,不自以为功。已而去之,北游燕赵诸郡,得《景霄雷书》于异人,而未尽通其说。閒居京华幽坊静室,与学者数人居香火。清夜玉蟾降其室,亲为校正其疏略,剖析其精徽,内以自修,外以救世,粲然郎耀,莫逆于心。”(13)这里虽假託白玉蟾降世传法,但所习《景霄雷书》确系神霄道典,可证吴君早期当为上清道士,后皈依神霄派。
四 路大安与溷元系
元代,尚有一系以雷默庵为宗师的门派,该派主传溷元六天如意大法,门徒甚众,分佈西蜀、东南一带。据《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续》卷四载:雷时中(1211——1295年)字可权,号默庵。祖籍江西豫章,迁居武昌金牛镇,又号双桥老人。幼习词赋,后通诗经,三领乡荐,精心道学,专务性理。因太平宫知宫点悟,愈留心道法,绝念功名。庚午(1270年)三月三日,玄武诞辰,雷时中具表贺、设坛焚香,朗诵《度人经》。忽有一道人自外至,授以袖中书一卷,令祭坛中,斋戒七日,方可开看。师遵其旨,持诚斋戒七日,拜礼开看其文,乃溷元六天如意道法。“看毕,坛中白昼如夜,须臾雷火佈满,雷霆辛天君立案上,曰:吾奉昊天敕命,付卿开阐雷霆之教,普济众生。吾教上帝为主,以吾佐之,以卿行之。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师路真君也。卿名在仙籍,七世为儒,三世行法,并无纤过,当大兴吾教。”《道法会元》卷一五四《溷元六天妙道一气如意大法》中所述师派首位祖师即为“溷元开教大慈普惠路真君大安”,其下依次为溷元演教一气妙道雷真人时中、天隐卢真人、九天金阙少宰仙官雷使查真人、天全张真人。该派所主之道法仍为神霄传统,但非常重视《度人经》大乘思想,“专以《度人经》为主,师每化导世人,及开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诵经,各获果报。且尝论《度人经》旨,以开后学,其要在十回度人。非惟十遍可以度人,乃在平日修练自己,以究返还之妙。切须先度祖宗,终得道备,飞升上清,经旨之明,莫越是矣。”
雷默庵以道为本,兼及儒学,博采旁求,一贯溷融,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因其传播范围,分为二派。西蜀一派以卢真人为首领,东南一派以查真人为宗师。“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二派,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溷元之教大行于世。所着《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发扬溷元道化之妙。”此外,雷默庵又传《负风勐吏辛天君大法》于世。至元乙未(1295年)四月五日逝世,弟子奉葬于郡之颜山,享年八十五。
五 张宗演与正一系
自张继先兼传雷法之后,从南宋初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到宋元之交的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掌教天师凡七人,多能以精通符咒雷法名世,在当时社会有相当威信。如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虚靖游 州时,以印剑经录付之,朝英以是。众推之以嗣数”,得以继承法统。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袭教。乾道元年(1170年),“毗陵有妖恁树,诏治之,即行,一夕雷拔其树。召赴阙,赐号正应先生。高宗召见,咨问道法。孝宗时江涛冲决,命醮内廷有异应,上赐以象简、宝剑,《清静》、《阴符》二经,赐号正应先生。”三十三代天师张景渊,高宗时尝醮内廷,显大感异。“皇子魏王镇明州,有疾,为坛以请,至乃咒水,饮之而愈。”三十四代天师张庆先,“以嘉泰辛酉(1201年)袭教,性慈俭周贫,因至是经录之传益广。”并留下了劾治张公洞井龙王的故事。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见重于理宗朝。端平(1234—1236年)间,国家多事,可大累次应诏赴阙行斋醮之事,劾治鄱阳湖水灾、钱塘江潮患,“以符投江,雷震殛死大白蛇,水遂複故。”又设醮于太乙宫,禳治蝗灾。嘉熙三年(1239年),赐号观妙先生,命提举三山符录兼御前诸宫观数门公事,主领杭州龙朔宫。从此,正一派正式成为江南诸派道教的统领。时元世祖忽必烈屯军于武昌,闻其神异,遣密使入龙虎山造访,张可大谓使者曰:“善事尔主,二十年当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果验。”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亦以道术名世。宋度宗咸淳(1265—1274年)间,江西上饶郡旱灾,守臣唐震请祈雨,灵应如期。入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遣使召之,待以客礼。《元史·释老传》曰:“乃见,语之曰:昔岁己未(1259年),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焉。因命坐,锡宴,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明年(1277年),又醮于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元世祖御制曰:“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卿心传法统,体粹真风,广《黄庭》、《大洞》之科,持正一盟威之录,爰清爰淨,以信以诚,三尺青蛇,役鬼神于冥漠;一杯明水,淨天孽于迩遐。既弘开济之功,宜畀褒崇之号,特赠演道灵应冲和真人。”(14)
从以上记载,可见元世祖对张宗演礼遇之隆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这两次接见,张宗演获得“天师”的头衔。在此以前,张陵子孙虽有“天师”的头衔,民间也流行此称呼,但从未被宫方正式承认过。正式用政府名义承认其子孙为天师,则自元世祖始,也只有元代,明太祖即位不久即下诏取消。此外,张宗演又得主领江南道教的职权,这也是史元前例的。之后作为定制,被元代诸帝所沿袭,每代嗣教者都沿制承袭“天师”,“真人”,“主江南道教”如故事,直至元亡。张宗演作为元代最为着名的南方道教领袖,亦兼传神霄大法。《道法会元》卷一一一至一一三所载《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即为张宗演所传。其《序法》曰:“夫宝珠雷法者,玄之又玄,实众法之祖也。世间罕传,自前宋枢密宣使李闲云先生,得传于驾前承应法师集贤院学士朱梅靖先生。后朱入蜀,于青城山羽化之时,止传之三人。一乃新氵金州郭提举,二乃三十六代天师张真人,三乃闲云李先生也。此法行诸天之号令,总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气而运用,以后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宝珠。”“遇之者精勤修炼,行持既久,可以坐役鬼神,可以指挥将吏,可以啸命风雷,可以超凡入圣,非特能保命护身,其实可登真度世。”
六 薛师淳与南宗系
白玉蟾一系在元代也有传承,如《洞玄玉枢雷霆大法》即为此系所传。据元成宗元贞丙申(1296年)嗣法弟子薛师淳《事实》记载:白玉蟾得其法于陈泥丸,有泉州马居士之女继其法。至元十八年(1281年)泉州大旱,蒲左丞命僧道祈祷无应,遂请马居士之女设坛建醮,以三日为限,“至三日催符之际,雷风震响,电掣交横,报应非常。”后以道法传翁法建,翁法建“乃丹山翁状元嗣孙也,家寓建宁。至元十六年(1279年)张九万提兵入闽,执拘到泉州,蒲相见其天姿粹美,词翰两优,收置幕下。得法之后,遂回故居,则城郭是而人民非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建宁大旱,府判梅庵请命祈祷,十分感应。所管建阳县亦旱,县宰申府,府官令其下县祈祷,县宰史嵩之郊迎,立坛于公馆,报应如前。一时嗣法弟子百有馀人。江东则有赵菊存,时为建宁儒学教谕,捐车马,竭行囊,北面而师之。”
至元己丑(1289年),薛师淳浪游闽地,十一月甲子良日,因五福万寿宫道士刘壁峰、连乐山保举监度,得拜翁法建为师,“三载有馀,凡士夫请命祈祷,必令相行。馀见其平日所用不过九阳、少阳、元阳、真气、熏魔等符,及洞玄九章,以之祈祷治病,如谷应响,观其付与赵菊存、丁松隐文字不同,虽有玄妙处而无纲绪。”至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五月十一日,翁法建召群嗣法弟子曰:“吾欲暂回雷府,雷声响吾即往。俄顷县治之东名曰庵山,峰峦耸峭,雷声隐隐,而翁君羽化矣。群嗣法为请择地,藏剑于北山道院之傍,山水环聚,后之嗣法,必有冲举者焉。师淳坛下嗣法五百馀人,今洞玄教之昭着四方,皆翁君主教之灵也。”(15)《法海遣珠》卷一《洞玄秘旨》中所述流派,亦以辛忠义、白玉蟾为祖师,其下宗师为“紫霞扶风洞玄元明君马士清、洞玄通明中侍卿翁法建、洞玄元明崇侍卿薛师淳。”由此可见此系于元初兴盛一时,门徒甚多。
在张宇初《岘泉集》中所说的神霄派宗师中,有一位叫做邓铁崖的,亦是元代的一名高道。《道藏》中所收《道法宗旨图衍义》二卷,题“铁崖邓木冉以正纂图”,“养吾章希贤亮衍义”。章希贤为元成宗、武宗年间人,籍贯江西临川。字师亮,号养吾子。通儒、释、道三教之说,与三十八代天师广微子、临川道士空玄子汪万顷等交游。邓木冉号铁崖子,生平不详,亦当为章希贤至友。章希贤曰:“铁崖子伤大道之不行,悯流俗之傍见,纂集诸象,为《道法宗旨图》。噫,大哉其心也。龙虎刊行,观之若望洋焉。希贤不愧凡愚,尝有志于三家微言,为之衍义。”
此书中收有“元始祖劫图”、“溷元化身图”、“雷霆互用图”、“雷霆之图”、“雷霆三关图”、“五雷攒簇图”、“雷霆吞啖图”、“将用自己元神图”、“五雷胎息图”、“雷霆一窍图”、“雷霆九宫图”、“雷霆运用图”、“雷霆玄化图”等二十二图,以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等原理,用图文阐述天尊化身、日月运行、四季变化、役使雷霆的理论及法诀,阐明神霄雷法之原理,每图后为“衍义”,大都徵引道、儒、释三家有关语录,主以阴阳变化之原理,天人感应的思想,解释风雨雷霆之形成,为元代的一部重要雷法着作。
如此众多的神霄派高道,活跃于元代,出入朝野,济世度人,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着述,不仅将神霄一脉下传后代,亦为今人研修神霄大道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注 释:
(1)见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十一 。
(2)见《梧溪集》卷四。
(3、4)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五四,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10月影印本第51册第62350页。
(5、6)见宋濂《莫月鼎传碑》。
(7、9、11、12)见《古今图书集成》影印本第51册第62674,62675页。
(8)见《道法会元》卷六七。
(10)见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十三《周尊师小传》。
(13)见《道法会元》卷一○八。
(14)以上诸天师事蹟,均见《汉天师世家》卷三。
(15)见《道法会元》卷一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