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系统的分类和组成,一看就懂

经络系统包括经、络二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督、任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它与经穴按摩治疗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部分,所以又称为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手少阴 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临床按摩治疗中,要取疾病所在经络和互为表里的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按摩经穴治疗。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经脉起止点所在手或足而分为手、足;根据经脉循行四肢内侧为阴经,外侧为阳经,以及经脉所属的内脏,分为阴阳、脏腑,其中阴阳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因此,十二经脉的全称,是由手或足、阴和阳、脏或腑组成。例如,由胸至手,循行于上肢内侧,属于肺的经脉,称为手太阴肺经。阴阳可用以说明经脉之相互表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脏腑,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是互为表里经脉,肺经行于上肢的内侧,是阴经;大 肠经行于上肢的外侧,是阳经。肺经则归属肺脏,并以经脉分支与其互为表里的大肠(腑)相联络,简称为“属肺络大肠”。而大肠经则归属于大肠,并借助于经脉分支与肺经相联络,简称为“属大肠络肺”。十二经脉皆有这种“属脏络腑”,或“属腑络脏”的关系。

十二经脉的三阴三阳,还包涵阴阳之气的盛衰程度。阳气(阴气)初生叫少阳(少阴),阳气(阴气)旺盛叫太阳(太阴),介于少阴、太阴两阴之间的叫厥阴,阳气最旺盛的叫阳明。三阴三阳的表里匹配关系是,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

三阳经分布于肢体的外侧,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居中。三阴经分布于肢体的内侧,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居中。

综上所述,十二经脉中的足三阴经、手三阴经在体内皆有属脏络腑的关系,而足三阳和手三阳经在体内皆属腑络脏。此外,十二经脉在四肢的肘膝以下和头面部又都有相连的分支或通过络脉相通,而形成一个密布于周身的网络体系。中医的“脏”是指五脏(心、肺、脾、肝、肾),“腑”是指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沟通和连接十二经脉的较大的支脉,共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八条。因为其循行路径与十二经脉不同,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故称奇经八脉。

(3)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从经脉分出来的斜行的支脉,即十二络脉(每条经都有一条络脉)加上任、督二脉的络脉和脾的一条大络,共十五条,它是所有络脉的主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