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美术馆与城市文化软实力
美术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记忆的载体,肩负着知识生产、审美意识培养的使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下智识交流与思想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为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当前美术馆数量及其知名度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如何实现美术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牌,还需要我们不断推进美术馆的专业化建设,促进文化艺术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何香凝美术馆 / 资料图
一、从“软实力”到“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 · 奈针对当时盛行的美国衰落论而提出的。1990 年,他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此后,西方许多学者进行了拓展深化研究,“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通过学术梳理很容易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数立足于政治学,主要是为国家外交政策服务,故具有很强的外向性特征。前不久,约瑟夫 · 奈在与中国学者对话时,再次强调软实力是通过吸引的能力来获得他人影响;软实力不仅取决于话语体系,还取决于实践价值观的方式。人类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时代,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在这一背景下,约瑟夫 · 奈指出,软实力竞争并不是零和博弈,它可以是良性的,参与竞争者均可从合作中获得更多利益。可见,促进沟通互鉴,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必将有助于相互理解或共情,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所产生的摩擦,最大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通的关切及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可能性。
文化吸引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语境中其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展示自己文化以及如何吸引其他国家和公民。进入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及知识时代迈进的 21 世纪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日益获得密切关注。英国文化协会在 2013 年 6 月发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1 世纪的文化和软实力竞赛》(Influence and Attraction:Culture and the race for soft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报告中,讨论了文化与软实力的关联及其全球趋势。其中即肯定了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在内的文化机构的作用,并建议通过持续的投资和对文化机构的支持来提升英国的软实力。2017 年英国智库 republica 发表了一份题为《英国的全球未来:驾驭英国机构软实力资本》(Britain's Global Future: Harnessing the soft power capital of UK institutions)的报告。这份报告也表达了博物馆、美术馆作为英国制度模式的体现和价值观的载体,在英国软实力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建议政府增进国民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确保国内政策和资助框架支持这些机构组织的文化交流工作。从以上政策研究示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美术馆,是实践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方式;文化对话促进相互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合作共赢和平发展。
在中国语境中,“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是 200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软实力”写进大会报告,并通过“文化软实力”赋予概念中国特色和意义,即凸显“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全民族凝聚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从“软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反映了观念和理论使用场域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表述和政策运用。“文化软实力”首先强调的是对内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及文化创生力,其次才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此后,2012 年党的十八大将“五位一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开始全面部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黄永玉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81×96cm 纸本水墨 2004 年 深圳美术馆藏 / 资料图
二、美术馆的发展及之于“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回 顾 历 史, 作 为 西 方 社 会 的 产 物, 博 物 馆(museum)和美术馆(art museum)具有同源关系。美术馆通常也被视为艺术博物馆,中国使用的“美术馆”一词来源于日本转译。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私人收藏。1540 年统治佛罗伦萨数个世纪的美第奇家族,委托瓦萨里担当建筑师,开始在乌菲兹宫专门营造一个空间,用于收藏并展示绘画、雕塑与其他奇珍物品。自此造型艺术地位获得了提升。1581 年乌菲兹美术馆建成,这被看作是欧洲美术馆的最初形态,但对公众开放则是在 1769 年。现代艺术博物馆秉持的公众化、国家文化荣耀的继承与发扬、艺术普及的理念,则是以1793 年法国卢浮宫的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其确立的标志性事件。美术馆尽管逐步体制化了,但其发展并未止步,随着时代变迁,其理念和功能也在发生改变。新世纪以来,世界博物馆/美术馆正实践着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从“以研究为中心”向“以教育为中心”的转向。这并不代表机构传统的收藏、研究、展览功能不重要了,而是更为强调服务公众。通过“探索发现”及“经验和体验”的方式引导知识学习、审美与创造,将美术馆与人们当下的生活、社会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美术馆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主张,倡导美育思想,提出设置美术馆。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负责的正是全国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美术展览会等事项。鲁迅在 1913 年向当时的教育部递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即提出美术作用的实现“必在于播布”,即“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为此,他提议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建设等。当时徐悲鸿和刘海粟也竭力呼吁建设美术馆,林风眠还专门撰写过《美术馆之功用》的文章。直到 1936 年,中国才建成第一个国家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南京),它代表着中国美术馆事业正式开启。
建国后,中国的美术馆建设也主要以展览为主。1956 年,在原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基础上筹建了“江苏省美术陈列馆”;同年,上海美术馆建馆时被命名为“上海美术展览馆”;1958 年建立的中国美术馆,当时的名称是“中央美术展览馆”。在我国,美术馆从建立之初,其功能定位就被行政体制严格区分于博物馆。1986 年出台的《文化部关于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中明确:“美术馆是造型艺术的博物馆,是具有收藏美术精品、向群众进行审美教育、组织学术研究、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多职能的国家美术事业机构。”可见,美术馆也是隶属于博物馆范畴,两者在精神内涵及职能方面也基本相同。未来,我国美术馆也必将从美术展览馆走向美术博物馆。然而因起步晚,目前美术馆系统在研究和收藏方面均还存在很大不足。2015 年发布的《博物馆条例》,并未将美术馆完全涵盖在内。我国美术馆行业亟待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十多年来,我国美术馆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引导下,各级政府把美术馆的建设纳入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同时,国家在政策上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持续投入公益性民营美术馆建设。2012 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此后,社会力量推动了新一波美术馆创建热潮,中国非国有美术馆的发展生态也日益多元,丰富了我国美术馆事业发展格局。中国的美术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以开放之姿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观众为中心,建立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在中国语境下,这种关系更多体现在美术馆已置身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因此,美术馆与观众的联系也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更为广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尤其是一些非国有美术馆在体制上更为弹性灵活,往往会突破美术领域,向跨领域合作及社会教育服务等方向拓展。有些非国有美术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亦承担社区文化中心的职能,虽然其影响力可能远远大于社区,但其服务对象与服务范围会更顾及到周边社区居民。美术馆主动介入社区文化建设,积极与社区互动,能够在地方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有些非国有美术馆践行公共理念,为市民和学校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开展扶持推广青年艺术家项目。还有些非国有美术馆、艺术空间,分布在产业园区、写字楼、大型综合性商业设施等公共空间中。这类“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以人民群众所需所想为立足点,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公共文化设施/机构的功能定位——向综合的文化场所转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这些探索与实践体现了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良性关系的初步建立。尽管我国还存在美术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其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正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表现。未来美术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有赖于美术馆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和政府相关引导扶持政策措施不断改进。
关山月 《绿色长城》 134.8×214.3cm 纸本设色 1974 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 资料图
三、美术馆如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容器,城市的发展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程度。纵观人类历史,全球中心城市主导功能依次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主导的发展阶段。2020 年 12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发布。该项研究阐明,决定全球城市及价值链文明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思想文化始终并将日益压倒性影响全球城市价值创造。其实不难发现:全球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区域的、国家的、全球的文化中心。英国社会学家格迪斯 (Geddes) 曾指出:城市积累着、包蕴着本地区的人文遗产,同时又以某种形式融会了更大范围内的文化遗存。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也曾表示,以前的战略优势主要来自于对一套已有的知识存量进行保护,并从中获取价值;然而这个储备目前正在加速贬值,当今世界价值创造在于对知识的流动的把握和有效参与。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更新和流动的文化资源是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补充;同时知识生产可转化为新的价值,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影响一个城市的未来走向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及核心价值观念,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而形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则是建立文化认同及有效的传播方式。这里包涵了思想层面的价值理念认同、体验层面的文化载体认同和行为层面的亲近趋向。
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需要场所及活动来承载。在今日,美术馆几乎是任何重要城市都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机构,并成为发达地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美术馆如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在人文精神内在涵养方面重视美术馆对城市的内生性价值,发挥美术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定位与功能;促进市民文化参与,促进文化的社会整合力量,使文化成为真正的社会福祉,并回归至人民的文化。美术馆发展应强化公共性、深化专业性、增加可持续性。需要立足平等、开放原则,加强各类美术馆作为文化机构的专业机能,促进美术馆持续提供有效的新知识,推进社会创新价值的生发;培育接纳多元文化的包容胸襟和尊重多元文化的理性意识,服务于当代,展望于未来。简言之,美术馆能否支撑起城市文化软实力,不仅在于总结经验讲好故事,更取决于完善的建章立制以体现制度优势,而且还需要在“以观众为中心”的实践中获得价值实现和价值吸引。
市民参观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 / 资料图
内容:《文化深圳》2021.05期
文/任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