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我们进行尝试的,很多时候是未知,没关系,这档「心理咨询科普bot」栏目,只输出硬核的心理咨询科普内容。
人们常常想要知道如何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或焦虑,或者如何改变他们一些特定的行为。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或是追求个人成长,或是想要减轻症状,或是总体上渴望改善生活品质。
不管你当时是如何决定打算尝试心理咨询,在你即将进入第一次咨询时,你可能满怀期待,但这些期待里有些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极少有问题通过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最开始的几次咨询,你的咨询师将会评估心理咨询对你是否会有帮助,以及怎么做会对你有所帮助。咨询师会请你说说你的求助动机,以及医学病史、社会经历、家庭家族史等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你。坦露自己的症状和经历会让一些人觉得如坐针毡,也会让一些人感到如释重负。无论如何,仅仅通过几次约见就产生积极持久的改变,扭转那些存在已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几乎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有些结构化的疗法是聚焦于当下的,我们可以期待它相对有时限,比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或接纳承诺疗法。而动力性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着重探索无意识欲望和无意识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投入更长时间。心理咨询是一项任务,需要你认真审视你自己。这个过程你无需独自完成,你的咨询师会与你通力合作。你们将会一起进行工作,去更好地觉察哪些原因导致了你现在的问题,比如一些特定的思维方式、面对担忧时的逃避方式、情绪的表达和处理、沟通风格等等。同时你也会理解你当前的模式是如何让你感觉良好,又是如何让你感觉不太好的。你们也会实践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释机制以及应对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状态在改善之前可能会变得更糟。比方说,谈论创伤性经历可能会影响睡眠;直面别人对待你的恶劣行为或你曾经对他人的恶意做法,可能会令你悲伤和愤怒。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决定要不要离婚——直面这些你害怕的事就像是坐过山车,从短期来看会引发更多焦虑。当你感觉更糟的时候,请记得:旧有的模式同样令你痛苦。这也许值得我们花些时间来看一看,究竟这些难熬的时刻最终会不会被更好的东西所替代。咨访关系和其他的关系不同。它不是彼此互惠的,不是“双行道”。你可能会与你的咨询师分享一些私密的细节,而对方可能不会做出回应。这并不代表咨询师苛刻或隐瞒,它也不意味着咨询师不信任或不喜欢你。相反,你的咨询师对于是否要和你分享个人信息,保持节制,是为了将注意力集中于你,以及你的目标上。在某些疗法中,这也会帮助你理解自己对咨询师的假设(投射),从而用另一种方式来了解你自己。有时,咨询师设置这样的边界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向你示范如何设置与他人的边界。因为在你做出选择后,你的咨询师不会直接承担你选择的后果,所以咨询师会避免给出明显的指导。Ta不会告诉你要去做什么,而是会问你一些问题,帮助你澄清你真正想做什么及背后的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果你的咨询师担心你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造成伤害,ta可能会给出比平时更多的直接指导。Ta会反馈你所说的内容,从而帮你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所说的话,以便对自己进行更透彻的审视。你的咨询师可能会引导你思考其他你未曾想到的选择,或者探讨某种具体的选择可能带来的积极结果、消极结果和中间结果。如果你和一个咨询师决定一起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你的咨询师可能会提醒你意识到一些先前的决定(及其后果),或一些重复的模式。这可能会显示你是如何加工摆在你面前的决定的,你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后果的。尽管咨访关系有其特殊性,但它和其他的关系也有一些相似性,也是两个人逐渐走到一起的过程。显然你是理解你自己的专家。你带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个人风格来到了咨询室,你对自己当前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你也对咨询目标有自己的看法。而你的咨询师是一个心理健康专家,ta以自己独特的咨询方式、临床经验和性格欢迎你。你可能无法在找到第一个咨询师时就感到匹配,你可能需要不止一次的咨询来看看你们是否匹配。你可能需要见不止一个咨询师,进行数次咨询,然后你才能找到那个“对”的咨询师。你和哪个咨询师最匹配,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这是为你自己评估“对”的咨询师的良好开端:
1)咨询师的回答你是否满意,包括对你的诊断、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咨询计划?
2)咨询师是否传达出了专业性?(包括对话中、咨询室布置、对于临时取消预约或其他突发情况的咨询设置等)
3)咨询师的提问是关切的吗?
4)假如在咨询开始时你遇到了一些挑战,你对于和咨询师公开地谈论这些挑战感觉舒服吗?
5)你是否喜欢他们的风格?包括与你的互动程度、幽默的运用、感知和描述你情绪状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