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五)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

受宠和受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那么为什么得到宠和辱会感到惊慌失措呢。受宠者是卑下的,得到宠爱又怕失去,会感觉到惊恐;受辱时惊恐,失去时又害怕辱再来时惊恐,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虽然结果一样,但两种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宠是怕失去,辱是担心再来。原因都没有学会放下。

如果把老子宠和辱的理论延伸到心理学,会发现它们是相通的。阿德勒提出:不要表扬,不要批评。这就是宠和辱。

表扬含有“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的评价”,被表扬为下。对于帮忙刷碗的孩子,你会说:“你好棒”,但不能对刷碗的妻子说:你好棒。

表扬的结果形成了上下级,不平等的关系。就像老子说:宠为下。受宠者会把自己看低。而且团队中的表扬会形成竞争心理,比如课堂上,老师表扬谁谁考的好,大家要向他学习,无形中把伙伴变成了对手。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意识也会在未来的人生中显现出来,不管同学,还是朋友聚会总离不开车子,房子,职业等话题。这样的交流只会让人们在比较中感受到自卑。对感情的促进没有任何作用。

经常被表扬的孩子,还容易形成固定性思维。做的好被表扬了,当碰到挑战时,就会退却而不勇往直前,因为有“得之若惊”的心理,做不好,就没有了表扬。

同样批评也会造成不平等的关系,只有高批评低,上批评下,不会有员工批评老板,孩子批评父母。只有认为比对方强,才有了批评。批评就是辱,因为担心再次被批评,做事就会畏首畏尾。这是“失之若惊”,

当孩子打碎了杯子或者做了父母认为不对的事,会被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最终养成只会做父母喜欢的事,但这不是他们的人生。到了青春期,容易和父母产生对抗,父母又会说这是叛逆,而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批评责备下的情绪长期积累的结果。

走进职场后,又会表现出不敢在上司面前发表独立见解;在陌生场合,也不善于沟通。或者用脸红来掩饰不善于交际的尴尬。

如果再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是因为脸红,所以不善于交际或者表达自己。还是因为提前有了别人不认同的想法,用脸红给自己一个不敢交流的借口。

用阿德勒话的说:由于不想表达自己,所以制造了不安的情绪。这个不安来自再次被批评,被否定的惊恐心理。最终形成固定性思维。

实际宠和辱,表扬和批评背后都是操纵。而决定人生的高度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于成长性思维。遇到挑战不退缩,敢于表现自己。

这种思维模式都是在鼓励,肯定的环境下养成。成绩好,鼓励他们的努力,而不是聪明;做错了,肯定他们的勇气,而不是批评。

所以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不管哲学,心理学,管理学,还有人生意义等方面,都能从中找到方向,并值得人们延着这个方向终身学习。

译文摘自韩鹏杰的《道德经说什么》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三十八》'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天 下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上 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重视祸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呢?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 ...

  • 道德经》通读 第十三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 ...

  • 道德经 | 道经·第十三章

    道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 ...

  • 老子《道德经》五种神奇思维,看完佩服不已,豁然开朗

    <道德经>作为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佳作.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 ...

  • 道德经煌煌五千言到底说了啥?余秋雨整整想了四十年,七十岁顿悟

    余秋雨三十岁时候,蛰伏在浙江省奉化县大桥镇半山一座封闭的老藏书楼潜心研读中华古典文献,整整读了十个月方才下山.山中无甲子,他每天废寝忘食的阅读和思考,宛若饥饿的人一口扑在面包上.渴了,喝清泉泡的山茶: ...

  • 《道德经》五十一章《尊道贵德》悟读述杂【51】

    《道德经》五十一章《尊道贵德》悟读述杂【51】

  • 《道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悟读述杂【50】

    《道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悟读述杂【50】

  •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这一章老子讲生与死. 先贴下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 ...

  • 道德经第五十章——道生之

    老子在这一章节继续讲述玄德,即道.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贴下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 ...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老子在这一章节讲述袭常,继续围绕道. 贴下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 ...

  •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老子在这一章节讲述大道和捷径,讲述"我"与他人的区别. 先贴下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

  •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老子在这一章节,以身家乡邦天下,来说明道的好处. 先贴下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 ...

  •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老子在这一章节里,提到了复归于婴儿这个概念,来形容得道之人的表现状态. 先贴下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