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群峰|“八丈高”的“大佛爷”
保定府有尊“八丈高”的“大佛爷”,这句话流传了400多年。其实,保定府并没有八丈高的大佛爷,而确确实实有尊手巴掌大的小佛爷。因巴掌与八丈同音,所以,这句话越传越神。
这尊巴掌大小的佛爷来自哪里? 在何处奉供?
这尊小佛爷与明朝大修保定城墙有关。明朝之前,保定城墙为土城,是用黄土加白灰混合后夯实而成,只有四城门是砖砌的。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 年),保定府衙决定大修城墙,将方圆12里的土城变成砖城,从保定四周各县调集瓦工、木工、铁工、石匠等能工巧匠。传说有位来自满城县石井乡的民工刘全义,膀大腰圆,年轻力壮,既精通瓦木又懂石土,既是瓦匠也是石匠。
刘全义负责用条石砌城基。一天早晨出工,他忽然发现路边石料堆中有块纹理细腻、小号城砖大小的汉白玉石头。他立刻走到石料堆处,拿起这块石头,转身走回工棚休息室,抄起錾子、锤子干起雕刻活来。中午收工,老乡们叫他吃饭他都没去,一口气干到傍晚,一尊小佛爷雕刻成功。
工友们收工回到工棚一见活灵活现的汉白玉小佛爷在桌子上摆着,众人齐喊:“刘全义,你又修城又造佛,佛保佑你长命百岁! ”
刘全义心想,我造佛是为了留个纪念,把佛爷奉供在哪儿呢?眉头一皱,他带着錾子等工具跑到南城门洞内,将右侧城门扇关了四分之一,在城门洞东墙上又凿了一个小洞,又和灰又砌砖,干起了瓦匠活,在此处砌了个高不足一尺、宽不足半尺的神龛,将小佛爷奉供其内并自言自语:“这小佛爷就算镇城之宝吧! ”
三年后,城墙修建完工,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三五成群地前来观看新城墙。走进南城门,见右城门扇只开了一半,细心的人看到城门扇后的门洞东墙山上有座小庙,庙内奉供着小佛爷,号称镇城之宝。有人用手丈量小佛爷,整整一巴掌高。于是前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城洞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城守御只好开半扇城门。
消息传到府衙、县衙,知府令知县张贴告示:镇城之宝小佛爷,不准用手摸!每天限午时之前观看。附近百姓纷纷前来看知县令,有人就编出了顺口溜:保定府南城门,右城门扇后边有座庙。庙内奉供八丈佛,八丈佛系镇城宝。不准摸来只准瞧,谁要不信就来保定府瞧一瞧。
顺口溜一经传开,方圆百里的人们也赶到保定府,来看“八丈高”的“大佛爷”。解放后,虽有南城门洞及厚厚的木制城门以及门洞东墙山上的神龛,但不见所奉供的小佛爷。据说,1900年四国联军占领保定,不仅烧毁了四门上的城楼,还盗走了南门洞内的镇城宝——“八丈高”的“大佛爷”。(郝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