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黄坊
黄坊村位于抚州市金溪县浒湾镇境内,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自古就流传着“黄坊府,上尚县,印山胜似金峦殿”之说,可见其规模之大。有316国道穿境而过,距金溪县城约29公里,离抚州市区约18公里。
黄坊又名举林,始建于北宋嘉祐丙申九年(公元1056年),现有80多座明清建筑。进村的第一座古宅,便是“文明焕采”第。
古宅显然经过修缮,但大门紧闭,只能通过围墙上的孔洞往里观看,里面是一栋“世泽长流”宅。
前行不远,路东有石栏砌成的水塘,塘北是两栋一高一矮的建筑——黄岩别墅(昭示其家族来自浙江黄岩 )。西边应为清代建筑,东边应为民初建筑。
在黄坊村众多的古建中,保存的最好的当属这座黄岩别墅,黄岩别墅又称“南平世家”,是村人车先庆在清末民国初年所建。车先庆在湖南长沙做生意,为其儿子娶亲,在家乡建造了这栋房屋。房屋占地1200多平方米,东西两院合一,东院高约30余米,为中西合璧式结构。
大门牌匾为“南平世家”,寓其谨记福建祖先。
东院双层台阶上有一大门,大门石匾上刻有“黄岩别墅”四个大字,书法极为精致。
从西院大门入内,为一个五边形的院子,规整的麻条石铺地,有花架绿植。
宅第大门石匾上刻有“玉峰拱秀”四个大字。想必意指此地前绕抚水,背枕灵谷峰,重山叠嶂,境界开阔,钟灵敏秀,山辉川媚。
屋内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工艺极为精美,保护完整。由于车先庆后人在村中并无田产,土改时也未被划成地主,因此,这偌大的房屋没有被充公,仍由其后人居住,整栋房屋保护完好。
黄坊村有着足够的空间进深,巷道纵横。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巷也不见得有如此整肃井然。
巷子两端为巷门,里面是一条东西贯通的内巷。
内巷里就一座宅第,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砖石的建筑,巷道,能不惊叹这营造的成就和打磨的用心?
村子里还有很多宅第,大门石匾上刻有各式各样的文字,内容极为儒雅,书法极为精致。
这座并不起眼的小门,门楣石匾上刻的竟是“中华”,难道这也是“中华门”?
我所知道的中华门,一是北京中华门,那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平常日子不得开启。1976年,在原址修建了毛泽东纪念堂;二是南京中华门,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
你还别说,这“中华”二字写得确是雍容大气,超逸洒脱。给人的感觉就是华贵而有威仪,气势盛大而宏伟。
让人不由联想到陈烟桥先生设计的中华烟标,那“中华”二字很有力道,笔力雄健,挺拔俊俏。这两种“中华”字迹,各有千秋,也各得其所。
走进一栋栋宅第,内部结构大同小异,但其木构件上的木雕却无不精美十分,能感觉到古代雕刻艺人的聪明睿智和精湛的雕刻工艺。
这一口古井,甚是奇特:井水的水位超出了周边路面。村民介绍说,井底有涌泉,要不是在井圈下埋了管子引出井水,井水将会从井圈上溢出。
并不起眼的大门,但里面却是一个院子套着一个院子。
房屋西侧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天井。
这个很小的天井开在屋中,或许主要是为了采光,天井用砖墙围着。
这座大屋的西北角也有一个天井,内有一个考究的花架。
从这个天井的小门出去,便豁然开朗——一个很大的场院,全由花岗岩铺地。
回头看看刚出来经过的小门,门两侧白石灰粉成的牌子上,隐约能看出上面写有“金溪县某某区医疗站”字样。原来,这座大民居在解放初期是作为卫生院用的。
场院的正北面,是车建平民居,大门前也有一高一低两个花架。
开阔的池塘位于村中,这应该是村落的主界面之一。
池塘的东侧是服祈公祠。
池塘的西侧也是一座祠堂。
这座祠堂看上去不怎么高,但它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车氏宗祠,是明代遗迹。
宗祠的大门原本有8只大石狮,文革时期被毁坏了,只留下巨大的存放石狮的石磉。
车氏宗祠属三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16根16米高的木柱支撑起祠堂的整体框架,四周青砖墙到顶,天井边的围栏石雕造型别致。大门过后便是第一个天井了,由天井到过殿,有五级台阶。炉座为清石雕成,呈正方形,四面均刻有花卉鸟兽等图案(以上2图为2012年摄)。
在祠堂大门旁挂有一块“私立应钦中学旧址”的小牌子。著名的“应钦中学”就创办于此。因为黄坊何家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将军的祖籍地,他的曾祖从这里远走贵州谋生,后来定居贵州兴义县。何应钦1933年还来过一次寻根认祖。抗战期间,金溪聘请由京返乡的北师大教授曾仲鲁(金溪东源人)创办私立中学,仲鲁先生遂聘请时任江西省建设厅厅长和龚学遂为名誉董事长,请龚游说何应钦同意和支持金溪开办以他名字命名的“应钦中学”。1941年秋,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学“应钦中学”在黄坊挂牌开学,校本部与大礼堂就设在车大宗祠。当时应钦中学名师云集,闻名遐迩,在抗战期间为国家、为地方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家父曾于1944年在此求学。
这次去黄坊,祠堂关着。我曾于2012年进去过,可以看得出,这里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作为学校使用的。据介绍,现在祠堂内陈列了介绍黄坊历史、人物、诗文的展板,是黄坊的道德讲堂,也是黄坊的一道文化风景(以上3图为2012年摄)。
离开黄坊时,经过芸谷公祠,大门之上塑有大红的五角星。
可走近大门往里看,四周围高墙依旧,除中厅及部分房架仍竖立着,其余全都倒塌,废墟上的树林都有碗口粗细了。
古村留乡愁,活化寻归处。作为乡村传统文明的载体和源头、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传统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本质上是为传统文化留下容身之地,为乡村发展找到融合之道。我们期待一个古村落重焕活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