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狂亦侠亦温文”的上句是什么?
古诗词赏析
文/习古文化
前几天发了20多句夸人的古诗文,
有诗友留言说,被“亦狂亦侠亦温文”惊艳到了,
说实话,诗词君初读这句也有同样的感觉。
“亦狂亦侠亦温文”,如果仅看这七字,你会想到谁呢?
是李白诗中那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
还是王维诗中那个“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少年游侠?
抑或是那个“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的龚自珍?
“亦狂亦侠亦温文”是龚自珍对好友黄蓉石的评价,
现在看来,这更像是龚自珍的自评。
已亥杂诗·别黄蓉石比部玉阶
龚自珍
不是逢人苦誉君,
亦狂亦侠亦温文。
照人胆似秦时月,
送我情如岭上云。
简析
黄蓉石,字玉阶,番禺人,生平不详,根据龚自珍此诗,大致可以推测出,他也是一位狷狂而不失温文的读书人。“比部”是一种官职名,为明清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
龚自珍与黄蓉石之间有着怎样的情谊,怎样的相从故事?我们已无从知晓,只能从本诗中窥知一二。
还记得他那句“身世依然是落花”吗?龚自珍一生如落花般漂泊无依,除故乡杭州外,苏州、昆山、上海、徽州、安庆等都留有他的足迹,或许就在其中,他与黄蓉石相遇,相识,相知,最后又相离。临别赠诗,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固有的浪漫,他们自然也要重温一遍。
黄蓉石心胸明朗,待人真心诚意,毫无保留,如秦时明月一样澄澈清明,光耀千古。我们常说同心相亲,肝胆相照,“相”不是单一的付出,而是双向的输送。既然黄蓉石“照人胆似秦时月”,那么龚自珍也应如此。
“秦时月”容易令人联想到“秦时明月汉时关”,进而想到秦汉时的侠客,从而产生一种苍茫悲壮之感。而这种感受正好应了黄蓉石身上的那股侠气。什么是“侠”呢?司马迁说“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也是大众心中标准的侠的形象。但传统的侠,难免与暴力、 粗放、鲁莽撇开关系,倘若他们身上再有几分文雅的书生意气,有几分狂而不妄的豪气,就几近完美了。在龚自珍眼中,黄蓉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龚自珍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剑是他慷慨激昂、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箫则是他心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不得志情怀。箫剑合一,则形成了龚自珍雄奇豪迈与旖旎柔情共存的性格特征。
与黄蓉石相从,龚自珍兴奋不已,经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逢人就向其竭尽全力地夸赞黄蓉石;分别时,他还沉浸在对黄蓉石的崇拜之中,以至赞美之情大过了别离之意。
末句“送我情如岭上云”,点离别之题,但却无一点的离愁别绪,反而给人以超迈飘逸之感。“云”在离别诗中,是代表漂泊无依,行踪不定的意象,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但龚自珍的云是“岭上”之云,比起浮云,多了一层高远,让人想起刘长卿的“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那不处不在的情谊,如无处不在的云一样伴行人而去,途中还有什么伤感与遗憾呢?
最后再说一点,据说,金庸在其武侠创作中对“侠”的理解就来源于龚自珍的“亦狂亦侠亦温文”。钱锺书还据此句写成一联,曰“非陌非阡非道路,亦狂亦侠亦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