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只不过是一时,终究迷茫是常态
1
自从写作以来,总会时不时在后台收到这样的留言——
真的很羡慕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我却一直都很迷惘。
偶尔心情不好看到这些留言,心里就会直喷——放屁啊,总是用自己的心理缺失投射到我这里来。我也从来没有明确地说过我想要什么,像你这样一直哀声怨气就一样这样吧,说成我好想从来都没有迷茫过一样。
作为一个二十八岁老处男,我其实还时常感觉到迷茫,在同龄人都开始攀升事业高峰、开始成家立室这时,甚至我感觉我就是在这个年龄段迷茫得最多的人。只不过有时候迷茫着慢慢找到了出口,有时候就被另外一个迷茫超越。
真正的第一次迷茫是从大一开始吧,开始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方向,迷茫了八个月然后找到答案了,后来五年大学都过得相对较好。不过毕业后迷茫又开始阵发,大概后来迷茫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明白「清楚只不过是一时,终究迷茫是常态」,便开始接受这种状态。
记得高晓松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里面说过
原来我以为,没到四十岁的时候老觉得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说,你就都明白了,什么都懂了。然后等到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嗯,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明白。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青春就没了。
2
所以呢,其实我也是很羡慕那些一直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在上一周我见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好友 R 酱,R 酱就是传说中那种人又长得特别漂亮,工作能力又特别强,关键还是一直都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见到这样的人不羡慕才怪。
R 酱跟我讲,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她非常清楚未来十年自己想要什么,于是设定了目标之后就不断前进,而这些目标也一个接一个不断地被拼命争取达成。譬如二十三岁时她开始进入银行工作一点点地不断达成自己的目标,再到转行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来到内陆,到现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在国外知名大学聘为该领域专门的讲师,同时自己也在创业。现在一个月几乎有三周的时间都在出差。
其实我可能始终想不明白,一个二十三岁的人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想明白自己未来十年想要什么呢。
不过 R 酱继续说道,不过到了三十三岁这一年,突然就想不清楚了,或许跟现在世界变得太快有关吧。
3
我有时候比较喜欢把自己代入到对方的角色,一旦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分析,我又发现对方那套逻辑在我这是不成立的,如果我是对方,我依然会迷茫。我会问很多个「为什么」和很多次推理,最终往往又是回到那个人生的终极问题上——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或许是自己的不自信,或许是自己过于纠结在逻辑分析,或许是自己的信念不足够强,但这样之后我就没有那么羡慕对方,还是做回自己吧,过自己的人生。
今年上半年甚至为此去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终究没能继续读下去,不过我知道这次又被超越了,下次搞不懂的时候继续翻翻。
4
今年无意读了阳老的《三十六之惑》,大概意思就是说在三十六这个年龄里的伟人,如毛泽东、王阳明和孔子其实恰好都是出于人生的低谷,相比普通人,他们在低谷的时候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依然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该读书时读书,该写作时写作。年轻人迷茫往往是想在短时间里面去达成一些极大的人生成就,类似于终身事业、寻求人生价值、爱的追求以及良师益友,而这一些事情其实是需要一生去慢慢完成。
然后在今年之后就豁然开朗,也庆幸着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依然会保持读书、写作和跑步,这三件事情更像我一生的工作。每每之前迷茫或者裸辞没事情可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可以一天到晚忙着这三件事情不亦乐乎。
接着,把光阴拉长,尝试去用五年十年甚至一生去做点小事情,越过时光的银河不被冲刷下去。
我是阿雷
28 岁老处男
生活在中国最接近未来的地方
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变成自己的工作
斜杠青年:互联网运营 · 时间管理 · 跑步教练
从 2011 年起每年至少阅读 100 本书
跑过 18 个马拉松,也是姿势跑法认证教练
写作 9 年,一篇爆款《获得早起的持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