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体操队形散开” 体育课上老师用过哪些不规范的口令?

体育课上的口令不论是在开始部分、结束部分,还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基本部分,处处都可以听到老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等发出的口头指令。如“集合、立正、向右看——齐”等口令。“成体操队形散开”是准备活动中做徒手操、结束部分中放松运动,以及基本部分个别练习散开队形口令的一部分,但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却将其作为调整队形的完整口令。这是不规范的,因为,这样的不完整口令,学生在散开的时候由于缺少基准学生,还缺少明确的间距指令,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的队形。除此之外,在体育课上还有不清晰甚至错误的口令。基于此,既不能忽视口令,更要把握如何规范使用口令。

 口令概念界定的多元现象

关于口令,无论是否对此进行概念的界定,体育老师一般不会出现因未掌握口令的概念而不知道口令是什么的现象。但为了更好地有效使用口令,了解口令的概念也十分必要。目前,不同的研究者对口令有着不同的界定,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者对口令有着不同的界定形式,但已达成共识的是大家都认为是“口头命令”,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较为详细,有的较为简略。张振河在“浅谈口令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对口令的界定较为全面,即把下达口令的对象、要求、方法、形式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表述。但对口令概念的描述无论长短,只要能将其作为口头命令表达清楚即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关键问题是要掌握哪些口令,如何正确使用口令。

口令的多视角分类
1
已有分类形式分析

对体育课上的各种口令进行归类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归纳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的多种分类形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第6種分类形式,存在多种分类依据并存的现象,如前两个是按照有无预令来分的,第3个“行进间的口令”是按照动静情况分的,分解动作的口令实际上并非是一类口令,而是一种口令的分解教学法;提示性口令和前几个又都不属于统一分类依据。除此之外,还有人将口令划分为队列口令、基本体操口令、数字口令、武术口令、信号口令等。
由此可见,目前,关于口令的分类并不完善,基于上述分类存在的诸多问题,体育教师网认为,应采用多视角形式进行分类,否则上述问题很难避免。
2
口令的多视角分类方法

口令究竟该如何分类,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思路和形式,之所以出现上述多样化的分类方式,说明口令可以从多个视角来归纳(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体育课堂上所用的口令,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划分,但每一种划分类型,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交叉的,如按表述方式来分的数字式口令,和从内容归属来划分的领操口令就具有交叉性,也就是说,领操口令大都也是用数字式来表达的。当然,除了上述分类方式以外,还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对口令进行归类。

取决口令效果的关键要素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喊口令时不但需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指示明确,更要把握好口令呼喊的关键要素。如口令的语速、音量、轻重、节拍、声调等。

1
口令的语速

体育教学口令的语速是呼喊的快慢。口令的语速是依据需要来控制和调节的,不同的口令自身有着固有的呼喊速度,另外,根据学生数量的不同,同一个口令用在学生数量不同的课上,语速也需要有适当的调整。如学生人数少时和学生人数多时,“向右看齐”的口令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人数越多语速越慢,需要让大家集中起来,反之亦然。

2
口令的音量

体育课上所使用的口令,其音量需要有多大不同的口令具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学班级人数,发出每一个口令的音量也有所区分,但总的来说,能够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为最基本原则。但切记无论多少学生的体育课,教师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喊口令,有效的口令是应该有音量大小变化的。

3
口令的轻重

体育课上的口令除了要有一定的音量,确保口令清晰外,有的口令本身需要发音变化,有轻重缓急之分,如“向右——转”中的“右”字和“转”字都应该加重音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方向和动作要求。“向右看——齐”中的“齐”字的音量也应适当提高。这些音量轻重的变化,使得口令显示出一定的层次感和节奏。

5
口令的节拍

体育课上使用的口令除了有语速、音量、轻重外,正确口令的发出是有一定节拍的,如“齐步——走!”的口令共占三拍,其中,“齐步”一拍,“走”一拍,在“齐步”与“走”中间空一拍,也就是说,“步”字拖延一拍。“向右——转”与“齐步——走”的节拍要求相同。按照口令的节拍来看口令的话,将能够使其规范,否则,随意性较强的不按节拍喊的口令将直接影响口令下达效果。

5
口令的声调

口令无论是由数据组成还是由字词组成,数字和文字都有相应的声调,如“向右——转”这一口令中的“转”字,本来应该是第三声(转身)或第四声(转动),但,口令中的“转”被作为第一声来喊。其他口令中也有同样的规律,如“立正”中的“正”字本应是第四声,口令中也作为第一声来喊。还有如“向右看——齐”,“齐”本应是二声,但在口令中也是一声。因此,在下达动令时,不管动令原来读哪一个声调,下达口令时都应发第一声。

体育课上出现的不规范口令

体育课上老师发出的口令并非都是规范的,有的口令不清晰,有的口令不完整,还有的口令出现错误,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在练习中甚至出现多种动作或方向,结果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课的组织效果。通过观察、访谈发现,这些不规范口令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0
不清晰口令

有的体育课上老师口令不够清晰,原因很多,诸如教师本身发音问题,如方言过重,普通话不标准,个人语言习惯不良,缺乏对正确标准的口令的掌握等等都有可能发出不清晰的口令。如有人说,“小的时候老师体育课上喊‘公气公备,预备——.跑!’的口令,上了大学才搞明白是‘各就各位,预备——跑!’”;还有的老师把“各就位”喊成“哥齐位”,“立正”喊成“一周”这样的口令实在是不清晰,庆幸的是没听清口令是什么的学生倒知道动作如何做。但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口令的清晰化是十分必要的。

21
不完整口令

体育课上教师发出的口令有的不够完整,如在准备活动部分,组织学生做徒手操前要让学生散开时,发出的“以某某为基准,成体操队形散开”,“以某某同学为基准,向两边以一臂距离散开”等就属于不完整口令。做徒手操的队形散开方法,如果仅仅发出的是这样的口令,学生尤其是新生很难散开到目标位置。假如说在此基础上,加上向某一方向看齐的口令,就会更加明确。如以右排头为基准,可以发出“全体都有,以右排头为基准,两臂侧平举,成体操队形散开,向右看——齐”的口令,几列横队学生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就能马上散开到位。

另外,出現不完整口令较为普遍的是,下达了“向右看齐”“向中看齐”等口令后,忘记喊“向前看”的口令。

3
不正确的口令

有些体育课上出现有不正确的口令,如有老师喊“原地踏步——踏”、“原地踏足——踏”,这两种口令方式都是不规范的,正确的口令应该是“原地踏步——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错误的口令方式,如行进间喊“一二一”口令时,“一”总是落在右脚上,而不是左脚上,这种错误也不少见。一方面可能是老师不够认真负责,另一方面,或许个别老师对此缺乏研究。又如,行进间行走变立定时,往往该喊“立定”的却喊成了“立正”。还有如一节小学投掷课上,老师本来打出的手势是想让学生站成四列横队,但却发出的是“成四路纵队集合”,结果学生听不懂口令,通过看手势,站成了四列横队。这样的错误,体育课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还有就是,向前几步走的口令,一定要喊成单数,但教学中往往有老师喊成双数,如喊“向前两步——走”,这也是错误口令。

把握呼喊口令的技巧

1

教师喊口令的技巧

体育课上有些口令如果不掌握技巧可能会导致错误执行,如行进间向左转走的口令就是如此。需要预令和动令都落在左脚上,但是,如果不把握技巧而直接连续喊的话很容易落错脚,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行进间向左转弯走的口令“喊完‘一、二、一’后,停一拍,此时右脚向前一步,再喊‘向左转——走’,动令落在左脚,再停一拍,右脚向前半步,脚尖稍向左,向左转体90度,同时出左脚,队伍向新的方向行进。”
行进间转法的口令喊法是有一定技巧的,无论是行进间向左、向右,还是向后转走,都有一定技巧。其中,向左转走的口令技巧,可记成“左起左落”,即口令的第一个字起始于左脚,动令落于左脚。向右转走相反,口令可记成“右起右落”。具体喊法:用“1-2-1”调整步伐时,在喊完“1-2-1”后空一拍,再喊“向左转——走”,这样,往往不会喊错。而向右转走的喊法是,喊完“1-2-1”口令后,不空拍,直接喊“向右转——走”,也不容易出错。
2
学生呼应口令技巧

有的体育课,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有些口令如果能够让学生适时作出呼应,口令的效果将会更加突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大为增强。如徒手操,教师喊一个八拍的前四拍1、2、3、4,学生可以呼应5、6、7、8,喊后四拍。另外,即便是立正、稍息这样的口令,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呼应,如天津小学刘新建老师的常规体育课上,“稍息”口令发出后,学生齐声说“左出”,“立正”口令后,学生齐声说“左进”。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这两个口令下达后出脚和收脚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边喊边做更有积极性。还有的老师发出“向右——转”,让学生呼应“1—2”等都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技巧

结束语

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也是组织好课堂的关键指令。对口令把握的程度决定着使用的效果,除了要了解哪种口令应如何规范呼喊和做动作,还应该根据不断的经验积累掌握一定的技巧,使得口令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要完全将口令统一起来,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口令除了要规范,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人数,上课地点,学生对口令的熟悉程度,师生的默契程度等等。因此,口令规范是最基本要求,但在此基础上允许灵活掌握口令的语速、音量等的适当调整与适时控制。

来源:《体育教学》于素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