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44-草书笔法01

L7-44草書筆法1

前面所講的草法,是解決草字大圈,剩下的問題就是草書小圈。草書小圈就是寫草書的用筆技法,用筆最要緊是調鋒,而調鋒產生節點,通常稱之為小圈。毛筆的用筆技法,在一級課程中已經講過了,而且都有示範,如果你用筆純熟,又知道草法,馬上就可以寫草書。我這裡把幾個注意點,給各位講一下。

一 線條和點畫

「線條」和「點畫」是兩個概念,雖然經常混用,「點畫」是對文字而言的,「線條」可以脫離文字。你看這個「永」字,有沒有點畫呢?當然有。我們從小讀書寫字,老師教我們一點一畫寫,這叫「書寫」,寫字要點畫正確。現代使用鉛筆、圓珠筆這樣的書寫工具,對線條沒什麼要求。但這樣講「點畫」是文字學意義上的,不是書法藝術的點畫。

書法所謂寫好點畫,是把點畫寫漂亮,如右邊這個「永」字。這個字我們說點畫功夫好,其實就是指用筆技法好。解決對不對的問題,可以只用簡單的線條,而要講究點畫優美,線條就變得複雜,只有用毛筆才能有這樣的變化,但毛筆有一套用筆技巧,掌握毛筆技法要花相當大的功夫。

這兩個字,寫起來哪一個快呢?當然是左邊。所以鉛筆、鋼筆、圓珠筆發明後,實用場合把毛筆淘汰了。

寫草書,究竟是追求快,還是追求好?我在第四課給大家介紹過,歷史上就有這麽兩派。一是趙壹派,認為草書就應該是快速的潦草而書,絕大多數人不懂草法,也不知道點畫要用真書方法去寫。只要寫得快,他們就鼓掌,有沒有用筆不重要。

另一派是張芝派,這是藝術草書,首先要學草法,然後還要有純熟的用筆技巧,這兩關都不好過,結果藝術草書難學、難記、難寫。這就是為什麼張芝派人數遠遠少於趙壹派的原因。

趙壹派的觀念是「草本易而速」,這是實用的草寫,張芝派「今反難而遲」,這是藝術的草書,講究草法和用筆,趙壹派認為是多餘的,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有這兩點。這兩派必然互相看不慣,冰炭不可同爐,從歷史上看,趙壹派人數多,聲音大,至今還是。

你看這兩個「成」字,一個懷素寫的,一個智永寫的,懷素早年草書就是追求快,《自敘帖》收了很多時人稱讚他的詩:「馳豪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總起來就是一個字:「快」,看都看不及。但在張芝派看來,懷素這個字是有線條、無點畫功夫,草書應該像智永這樣寫,這才是有使轉、有用筆。

《書譜》

· 唐·孫過庭

第二課我解釋過孫過庭論草書的話,他這樣講:「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他說真草雖然書體不同,但都是由使轉和點畫組成的,真書的外形是點畫,草書的外形是使轉。這裡所說的「點畫」是有用筆的藝術點畫,不是單純的一根線。

顏真卿當時是書壇領袖,懷素請顏真卿給《自敘帖》寫序言,顏真卿提醒他,張旭的草書建基於真書,「模楷法詳,特為真正」,懷素好像沒有聽懂。當你草法過關後,用筆要學智永這種,不要因為趙壹派人數多、聲勢大、掌聲響而改學懷素。清代王鐸以草書聞名,評者說他像懷素,王鐸以為侮辱,現在說誰像懷素,那人就眉開眼笑。其實你看看這兩個字,就應該知道學那一家。

二 草書中的筆勢

草書外形是使轉造成的,使轉是用筆動作,使轉的結果形成筆勢,或者說筆勢是使轉的定式,最後裹束筆勢成字,所以筆勢是草字的基本單位。寫草書首先要把筆勢寫好,這道理很明白。

2.1草書中的筆勢變化

二級課程講筆勢,偏向於真書的筆勢,這些筆勢在草書中會有一些變化,平時可以做些筆記。譬如駝頭勢,基本形式是獅口中加四點,真書中用的最多,當時也講了可以簡化為三點、一橫等情況,真書用的較少。還有一點或一圈的,這就是草書常見的形式了。真書點畫分明,重點在「分」,草書點畫連寫,重點在「連」,這當然會影響到筆勢的形態,你可以把以前的筆勢表加多一欄,看見草書中的筆勢變化就填寫進去,慢慢就有一張真草筆勢表。

又如三點水,真書有散水勢,草書也用,真書、草書都可以用隔水勢,但草書還可以用流水勢,真書通常不用。此外草書還用倚人勢表示三點水。《十七帖》王羲之還有用斸鈎勢的例子,一豎一鈎,斸鈎勢這個鈎必須是實筆,如果這個鈎寫成虛筆,那這三點水就只有一豎。三點水用一豎不常見,因為可能是言字旁、或者單人旁,只有在不會誤解時方能使用,要謹慎。

28課講到舞鶴勢,舞鶴勢在真書中只有一種,皇象章草寫法跟真書一樣,但草書中多了兩種化勢,最後這種寫法用的相當普遍。其實還有一種,陸機《平復帖》中「初」字寫法,不過這是孤例,沒見其他人用過,所以先不要採納。

2.2用筆的基本技法

用筆的基本技法,一級課程都講了,這裡不重複,但很多人臨場會忘記一些基本原則。臨場不糊塗,時時保持頭腦清醒,這件事其實挺難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同感?

﹝1﹞一枝毛筆兩個鋒

寫草書有三種情況:一是純用尖鋒線,這是骨線。二是純用側鋒線,這是肉線。這兩個都是極端,處於中間的是骨肉相濟,有骨有肉。你贊成哪一種?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中間這一種。其實「骨肉相濟」還可以分兩種:一種是骨多於肉,另一種是肉多於骨,王羲之是前一種,智永是後一種。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大多數字是用尖鋒寫成的,這樣寫字,你需要一枝短毫硬筆。日本正倉院有十幾枝唐筆,筆心用層層紙纏住,確保不會散開,有尖鋒可用。這種筆現在市面上沒有買,你用長鋒散卓筆做不了懷素。

宋·吳說·游絲草

宋代吳說的游絲草,可謂是只用尖鋒的極端例子。放大點看,草法對不對呢?對。有沒有使轉呢?有,大圈很清晰。有沒有用筆呢?只有一招,用尖鋒頂著紙面寫。這樣的草書,就是只有線條,沒有轉化為點畫,現在你拿枝鉛筆或圓珠筆,寫出來就是這樣子。不過吳說只是娛樂一下,他其他書法作品相當出色,不是用這方法寫字的,而是正宗晉唐寫法。

智永《真草千字文》

我推薦王羲之墨跡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和孫過庭《書譜》,這些都是骨肉相濟的,從尖鋒、一分筆、二分筆到三分筆,有四種寬度。拿到字

帖,先不要急著臨寫,應該先讀帖。以智永《真草千字文》為例,先把整個帖看一遍,這時要找出一分筆和三分筆寫的字,即最細和最粗的側鋒線,處於二者之間就是二分筆,這樣對作者側鋒用法心中有數。注意一、二、三分,都是指一個範圍,粗細不固定,如一分筆,就是從筆尖到二分開始的地方,最細的一分筆,差不多等於尖鋒線,但尖鋒線是由筆尖頂端那一個圓點組成的,它只有一個寬度,而側鋒一分筆可粗可細,最粗就是用一分和二分筆的交界處寫。這是一分側鋒線極限,上面一排字就是一分筆寫的。同樣道理,三分筆最粗的地方,就是筆鋒和筆腰的交界處,你要寫出智永這字帖中最粗的側縫線寬度,你的毛筆三分筆的寬度,要等於或大於字帖上三分筆寬度。選對了毛筆,你臨寫整本帖就沒有問題了。

實際臨帖時,要盡量寫到字帖上的用筆分數,這樣寫出來才有差不多的效果。臨帖要放棄自我,創作是表現自我,二者不要顛倒。我以前聽老先生說「用筆要狠」,聽不懂,後來才知道指作者把尖鋒到一分、二分、三分全用到了,不但敢於蹲下去,而且還能輕鬆收起來,這就是「狠」。上海話說「這個人狠」,就是厲害的意思。

﹝2﹞用筆的繁簡

用筆九種,稱為「九用」,學過一級課程都知道了,但實際運用起來,還有繁簡問題,我解釋一下。譬如說雞頭勢,這是三個點依三角形排列的一個筆勢。《古詩四帖》雞頭勢三個點,就是用筆簡單的寫法。懷素《聖母帖》有這樣一個「下」字,雞頭勢,這可能是拓本的問題,學書法最好是用墨跡本,但就這個拓本而言,這三點就是三次馭鋒,很簡單。

雞頭勢三點之間,寫出牽帶關係,用筆動作就多了。王羲之《行穰帖》、智永《真草千字文》的「下」字,只有左下點出帶筆,這還是比較簡單的用筆。《行穰帖》是一張便條,現在美國,這摹本是選摹,只摹原跡十五字。兩點牽引的,如孫過庭《書譜》「下」字。他的習慣是第一點獨立,下面兩點牽引,寫法時時不同,《書譜》有五個「下」字都不一樣,主要靠用筆變換,技法非常熟練。懷素《自敘帖》也有一個,這個字寫的不錯,他下面兩點用轉,一次寫成,我們說各是一節,而孫過庭的左下點有兩節的,筆鋒多一次來回。中間這個用筆簡單,跟懷素差不多,只不過兩點連寫了,左折右轉,一次完成。

三點牽帶,如《古詩四帖》這樣寫,這是簡單用筆。經典作品如王羲之《遠宦帖》,有四個「下」字,雞頭勢,除了箭頭所指的兩點,其他每一點形態都不同。一點結束有帶筆指向第二點起筆,往往用合點,合點本質上是兩個點畫的重疊,二級課程講過,所以用筆比較複雜,而王羲之的合點形態多變,更為複雜。你把王羲之四個雞頭勢跟《古詩四帖》比一比,《古詩四帖》這個用筆簡單,看上去單薄,而王羲之這幾個運用複雜的用筆,生動,姿態多變,而效果雄厚。希望你課後好好臨寫,先寫出中線,畫出筆鋒道路,然後把整個字寫出來,恐怕要寫很多次才能接近原作,一下子是做不到的,但至少知道什麼叫用真書用筆方法寫草書點畫。

謝謝。

本節要點:

· 線條和點畫。

· 筆勢在草書中的變化。

· 真書用筆寫草書點畫。

習思考:

· 臨寫這兩個字,體會線條和點畫的不同。

· 臨寫這兩個字,比較用筆,注意懷素有趯鋒。體會線條和點畫的不同。

· 臨寫這兩個字,比較用筆,體會線條和點畫的不同。

· 臨寫這三個字,比較用筆,體會線條和點畫的不同。

· 臨寫這兩個字,比較用筆,體會線條和點畫的不同。

· 臨寫這兩個字,智永的三分筆要寫足。

·

臨寫王羲之《遠宦帖》四個「下」字,注意寫好不同的合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