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屏成鉴(12)肖远森(古板先生):《评徐长清先生<竹枝词十六首>》


评徐长清先生《竹枝词十六首》

★肖远森(古板先生)

(一)

长阳美景竞风流,

水秀山清在两头。

看水巴山朝下走,

看山回舵上资丘。

  此组诗是话说长阳,起句不外是话说长阳的“话说”二字,次句再将这“话说”分为“两头”,三四句分说这“两头”:一头看山,一头看水。如果此首作为一个组诗的“序”,这序的确是极妙的序。

(二)

古来风俗有承传,

月半燃香化纸钱。

新老姑娘携女婿,

回门祭祖小团圆。

  看山,不是看山上的风景,更是看山上的人——看人的风俗。过“月半”却正是这里的风俗。“月半”是鬼节,但并没有鬼,所以“月半”是人节,是后人是祭奠先人的人节。这节是因先人而过,但却是为后人而过,是后人的一个“小团圆”的节。这节如何过?新老姑娘携女婿“回门”,“回门”即回娘家,既称“姑娘”,只有回到娘家才是“姑娘”,到婆家就是“媳妇”了。于“姑娘”而言,嫁是“出门”,回娘家探亲,便自是“回门”了。老姑娘指长辈姑娘,新姑娘指晚辈姑娘。现在交通便利了,姑娘回门,只要想做,并非难事,但想象在那过去交通不便并且女子不能自主的年代,“回门”可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年中可能唯此一回,若非这个节,或许嫁出去的姑娘在出嫁后就再难相见了,或许这也是“月半”节承传的原因吧。

(三)

喊歌今不上山坡,

搬个音箱替鼓锣。

相聚广场来一板,

今时还唱旧时歌。

  昔日的音乐演奏的鼓锣,已完全要极方便地为今天的电子产品所替代了,昔日在山坡上喊歌的人,今天已不再生活在山坡上,而是进了城,所以昔日喊歌的乡村“山坡”也自然成了今日的城市“广场”,这是变化。不变的是,昔日的人和今日的人都还在“喊”,并且,“今时还唱旧时歌”。象变了,梦没变,人移了,情未移。在这变与不变、移与不移中,将那种不变的心、不移的情更加地突出了出来。这不是冷眼的观看,而是一种带有沧桑感的回忆,一种梦一般深情的回忆。

(四)

腊肠腊肺腊中排,

吃货听闻结队来。

老板姓高名圣富,

桃山开起大锅台。

  风俗,何为风俗?不只是古老的才是风俗,新生的也是风俗,总之,在人群中奉行与流传的就是风俗。腊肠腊肺腊月,是古老的,但高老板是今日的高老板,大锅台也是今日的大锅台,“吃货”们更是今日的吃货与吃相,所以,诗人的词语“吃货”(还有后面的“咪西”)也是今日的词语。古老的离了当下的就不能存在,词,也唯有以今日的,才更加鲜活。今日的诗人,当以今日的声、今日的词写今日的人和事、志和情,唯这样才能生动。所以,莫要去尽选些带有霉气的词来凑诗,那不是高雅,而是呆痴。当向此处学习。

(五)

大锅台上有山鸡,

回味绵长好咪西。

蹄子坐墩包谷酒,

劝君莫醉一团泥。

  山鸡、蹄子(前腿)、坐墩(带股肌的后腿)味道如何?包谷酒醇不醇?尽在末句的一“劝”之中。因为味香才难阻食欲,因为酒醇,才会有醉如泥。这一劝,使味香酒醇不言自明了,且是那样的分明。有这一劝,再回头看次句,“回味绵长”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六)

惟有今年状况多,

驱车常遇雨滂沱。

时因堵路调方向,

不走前河走后河。

  极为精彩!状况多,何状况?雨滂沱。雨滂沱这一天的状况又会带来何种人事的状况?山滑坡了,路堵了,原本计划的行程也不得不“调方向”了。“调方向”,就是汽车方向盘上的调方向,“前河”路不通了,要来人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倒回,然后去从“后河”的路走。但“后河”的路怎样呢?或许也只能是试试运气了。此诗顺畅如歌,流利似水,自然如天成!

(七)

休言平日较锱铢,

休道村民讲究粗。

大事来临团得拢,

救灾排险不含糊。

  前两句连用两个“休”,一抑再抑;三句“大事来临团得拢”一扬,似火箭腾渊而起,何等气势!一“团得拢”,一“不含糊”,纯朴得纯属老农之语,但又有哪个“文豪”“大家”的“典雅”“精深”之语会比得上此纯朴的贴切与精彩呢?!

(八)

烈士碑前草木森,

骨灰火炬耀初心。

不知歌舞升平处,

几个还知喋血人。

  “草木森”,既是状一种森严,于是与次句“火炬耀初心”融洽;但是,“草木森”,也是叹一种冷清,于是有了三四句之问。

(九)

十里偏村一景殊,

高梁地里扎茅屋。

年年八月丰收季,

户户敲锣赶野猪。

  十里偏村一景“殊”,“殊”在何处?殊在高梁地里的“茅屋”。为何有此“殊”?或者说这“茅屋”何用?原来是在“八月丰收季”,农民守在此茅屋中发现和驱赶野猪时临时住的。这茅屋我在很少时见过,是搭建在树上的。后来多年不见了,近些年来听说山里的野猪已是成群结队而来,大有成灾之势了,所以,自然会又有了这样的茅屋。这带喜,喜是说明生态变好了;但也带忧,忧是农民的收获(从而生活)如何保障呢?不知政府老爷们是如何想的。现在有的地方官员,似乎只知道保护野猪,而忘掉了其根本职责是保护人民了。保护野猪并非执政宗旨,保护人民才是宗旨。官员们是如何权衡的呢?更有甚者,想过这些问题没有呢?或许,这正是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想要说的话。

(十)

洋芋红苕比草强,

五斤折一饱饥肠。

当年贫苦今犹记,

小菜还充一半粮。

  前首写野猪,此首一下跨越到写饥荒年代。这究竟是无意巧合还是有意联想的编排呢?我不得而知。

(十一)

立夏农家忙四月,

家家不过栽秧节。

多年不见鲊包香,

树上空余鲊包叶。

  “家家不过栽秧节”,当过栽秧节之季,却“不过”栽秧节。不栽秧自然不会收获稻子了,何以维生呢?显然是另选其它出路了。其它出路为何呢?最大可能也是打工去了。都打工了,地不种了,粮食何来呢?这当然是一种极为自然的忧虑。为何人们要舍老弃小、背乡离井地去打工,而不愿在兼顾天伦的情况下种地了呢?这可能不只是一个年轻人愿意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热闹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与国家政治的大问题。后两句的“鲊包”我不了解,大概是一种与栽秧有关的东西吧。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我将此诗整个理解错了。

(十二)

曲溪淖药下黄姜,

白甲乌斑舀不忙。

三两家猫傍水走,

捉鱼不到叫花腔。

  曲溪是地名,是诗人的故乡。“淖药下黄姜”我不知,猜是一种药鱼的方法吧。“白甲乌斑”我也不识,大概是两种鱼吧,此处当是代指鱼及水生物种。药下鱼死,肚翻水上,于是有了药鱼人的“舀不忙”。药鱼人“舀不忙”,倒是高兴了,但是,看那药后的水边,那猫也已捕不到食,只好“叫花腔”了。猫没了鱼吃,难道独人会有?一种对生态破坏的担忧,一种对野蛮捕捉的控拆!

(十三)

柳荫丛里影徘徊,

放闹何时费想猜。

药水入滩听响动,

灯笼火把捡鱼来。

  “柳荫丛里影徘徊”,像个幽灵,像鬼,但不是幽灵、不是鬼,而是对鱼类等其他生物物种而言,远比幽灵和鬼可怕得多的人。他们在干什么?在“放闹”。“放闹”是什么?我没见过,看从诗后面几句的意思看,是炸鱼。炸鱼,我在资丘读书时,向西湾步行过曲溪入清江口处,倒是真见过的,一声炸响,见江上漂翻了几只白色渔肚,见有人去捞,捞不着便被江水冲走了。我不知最终是否会被下游的人捞着,还是被永远地冲走了。

(十四)

农药漂滩四五瓶,

山溪处处绝生灵。

崩尖子下原生态,

偏劝诸君莫食醒。

  此首明显的是一种对药鱼的劝戒。“崩尖子”当是一地名,此处是否建了一个原生态保护区我不知。若是有,此诗当是对此保护区和保护政策的赞许。若没有,则只是一种劝戒。

(十五)

烟火江村四五家,

门前新稻正扬花。

闲来消夏河边坐,

日钓胖头夜钓吓。

  好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画。致美!诗意致美!画面致美!文笔致美!

(十六)

杜家沱上把钩沉,

八斗河中好放纶。

鲤子乌鳞肥白甲,

一方水养一方人。

  又一幅精美的田园画!与上一幅比较起来,此幅是一幅欢欣的丰收画。正是在这“一方水”的丰收中,养育了这“一方人”的“沉钩”与“放纶”,养育了这“一方人”的悠然,以及悠然中的诗!

  综述:

  这是一组诗,是写一方水土的一组诗,是写一方水土中几个点点滴滴的一组诗,是包含有一方水土的过去与今天的几个点点滴滴的一组诗。但这并不是一组事件线索有严格时间先后或逻辑顺序的一组诗。这是一组诗,也是一组诗选。

  徐先生的诗,读起来是那样的清新、那样的舒畅,那样的亲切又那样的深情。这一切都当是来源于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以及对文字的精心锤炼,这已然是一种境界、一种功夫,从而是一种特色、一道风景。

  多美的清江啊!多美的清江岸边的青山啊!正是这美的山水才能养育出这样美的风情、这样美的诗!

2016年12月25日星期日

  本文作者肖远森,1961年出生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卜岭村,从事化工行业。

————————

敬请扫描关注:

欢迎留言赐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