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一片瓦,胜过十里桃花
平和一片瓦,胜过十里桃花
黄 武 疆
大坪旗杆楼的瓦
十里桃花
“
(一) 一片瓦,胜过十里桃花
阳春季节,桃花开了。
十里山野,桃花随风翩翩起舞,粉红灿烂,妖娆妩媚,曼妙多情……
而此时的平和,柚花已开透,落瓣正结果,沁人心肺的余香还在山野间飘荡。
以蜜柚为支柱产业的平和,几乎没有一块空闲的土地可作为桃园,也可能是平和果农不太热衷于“桃花”,很少人种植桃树,更谈不上有十里桃花了。不过,平和有一道风景若配上桃花,一定别有一番风情,这就是传统村落屋顶的那片瓦……
瓦,房屋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遮风挡雨,犹如人的头发保护着身体;瓦,大江南北,各地都差不多,司空见惯。但平和的瓦却有所不同,它一叠叠整齐有序盖于或圆或方的围楼屋顶,盖在古街骑楼上,盖在竹篙厝上、盖在乡野茅厕……尽管建筑多样,瓦片形式始终如一,站在屋顶上欣赏这样的风景,胜过那片桃花林。
一片瓦,胜过十里桃花。
春天的瓦
夏天的瓦
秋天的瓦
冬天的瓦
“
(二) 一片瓦,诉说岁月风华
花开花落,四季更迭。
屋顶上的瓦片记录着季节的变化,也见证了娑婆世界里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交替轮回......
春天,瓦片上的青苔发绿,小鸟带来的小草籽已在瓦隙间生根发芽,为黑灰色的瓦片增加几分意趣与生机。
夏天,片片相叠的瓦片将四、五十度的高温当在屋顶上空,使屋里不再炎热,让人们过个清爽的酷暑天气。
秋天,屋顶上炊烟袅袅,一阵清凉的风掠过瓦片,将炊烟飘至后山田野,提醒劳作的大伯该收工回家吃饭了。
冬天,薄薄的霜涂在瓦片上,像似给屋顶镀上一层白银,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预示着将迎来丰收年。
一片瓦,诉说岁月风华。
清溪楼的瓦
西爽楼的瓦
睦顺楼的瓦
山格村落的瓦
“
(三) 一片瓦,解读地域文化
瓦,质朴而沉着,低调又耐用。
它本是一团泥土,通过工匠们的搅、拌、揉、捻和精心制作,历经浴火涅盘而重生,成大用之材,盖于栋梁之上,但绝不彰显自己。
尤其是平和地区的瓦,灰黑色、深褐色或浅褐色,显得低调不争,绝不刺眼。千百年来,它们紧密团结,任凭风吹、日晒、雨打,默默无闻地盖护着屋、寨、楼、阁,保护着百姓苍生。
平和有“东半县”与“西半县”之分,这点从屋顶的瓦片和砌墙的砖块上即可以辨别,东半县(小溪、文峰、山格、南胜、五寨、坂仔)房屋的瓦片、砖块色系偏褐红色,近于漳浦、南靖;西半县(崎岭、九峰、芦溪、秀峰、长乐)的色系偏灰黑色,近于大埔、饶平;东半县与西半县过渡地带(霞寨、国强、安厚、大溪)的色系则偏深褐色,围楼里的墙面则是青砖、红砖搭用。瓦片的颜色乃自然显现,却不经意地透露某些人文信息。
一片瓦,解读地域文化。
林语堂故居的瓦
寨里村的瓦
畲坑村的瓦
东槐围楼的瓦
“
(四) 一片瓦,承载千年世家
瓦与桃花,本无可比性。一种是建筑材料,用于住宅,一种是自然作物,结果可食。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描绘风月桃花,写出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赞词,蕴意女人如桃花之美,灿烂而短暂,却很少人颂扬屋顶上的瓦,也许是因为它太平实了,处处可见,家家都有,不值得一写。
小时候坐在阁楼上看书,放眼窗外,可以看到雨水正滴滴答答敲打着瓦片,时急时缓的节奏,如同天籁乐曲,让人入迷;当阳光照射在瓦片上,雾隐约升起,散发着古早泥土的气息,这味道久久不能忘怀。
屋顶的那片瓦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并认为“有瓦就有家,有家就有瓦”,在为客户规划景区、探寻地域人文时,喜欢看看古村落的屋顶,拍摄那一片充满历史的瓦。正是这片瓦,承载数百年、上千年的世家,堪比那密密麻麻方志、族谱的小楷,记录着家族迁徙、开基、繁衍的历史。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你再也看不到那些有年份的瓦,因为它们将在旧村改造中被毁掉、覆盖,取而代之多是那些所谓“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屋顶。
赏瓦,趁现在,一定胜过十里桃花!
黄武疆 从事文创策划、品牌设计、旅游规划、书画创作多年
文博旅游规划工作者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
中华乡土人文探索者
长按关注“平和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