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胆心反射“,我居然想了这么”多“

前两日芸菱家的小郭在普外科转科,老师查房时讲到“胆心反射”,作为一位中医铁杆粉,首次听到这么一个“高大上”的词汇,回来后兴奋地给我说,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医常讲“心胆气虚......”。

“胆心反射”,芸菱也是第一次听说,话说什么是“胆心反射”,它和中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且看下文。

1胆心反射是什么?

定义

临床上施行胆囊切除或探查胆道手术时,经常会发生因牵拉胆囊产生胆心反射,致患者术中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尤其在患者合并心脏疾病时更易发生,术中因胆心反射而导致心跳骤停并不鲜见。

发病机理

胆心反射的发病机理多包括以下几种途径:胆囊-脊髓-脑-心脏途径(脊髓传入途径);胆囊-脊髓-心脏途径(内脏一内脏反射途径);迷走-脑-迷走途径(迷走神经传入途径)。(看看就行,不用理解)

与胆心综合征相鉴别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于胆道疾患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活动失调以及心电图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二者虽有本质性区别,但又有内在联系。胆心反射是建立在完整反射弧基础上,经内在或外源性刺激引起的一次完整的反射过程;而胆心综合征则有更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复杂?其实不管胆心反射还是胆心综合征,只要明白胆和心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就好。作为一名中医大夫,重要的不是搞通胆心反射是通过什么样的反射弧发生联系,而是通过西医胆与心生理病理相关,帮助理解中医的病因病机、治则等,顺带产生中西医在某种程度上密不可分的认识。

2从中医角度谈胆和心生理相关

《灵枢·经别》记载:“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足少阳的经别与心相连。

《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胆、心经脉“是动病和所生病”互相联系。

《医阶辩证》曰“胸痛,心之俞,胆之脉络,痛经背脉”。

《医学入门》称“心胆相通,心病怔中,宜温胆汤,胆病战栗,癫狂亦补心”,可见胆病及心、心病及胆。

尽管,中国古代医家并没有像西医那样详细地描绘出胆心相关的解剖生理依据,但古人早已意识到胆心生理相关,并多从胆论治治疗心系疾病,诸如《医学入门》中记载:“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胆病颤栗癫狂,宜补心”。

3从“心胆论治”治疗诸多疾病

从心胆论治治疗诸多疾病,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的意思。胆心相关,“从胆治心、从心治胆”是其一;“心胆共治”治诸疾,是其二。而现代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将这一理论广泛应用到临床。点开中国知网的页面,输入“心胆”二字,会紧接着出现心胆相关的证型,我们大约初步统计了知网目前共收录了“从心胆论治”治疗相关疾病的文章80余篇,涉及失眠、焦虑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痴呆、脑梗死、颈椎病、肩周炎、膝骨关节炎、腰突症、湿疹、耳鸣等疾病。(这里只列举一部分)

4中西医汇通

一句简单的“胆心反射”,细细想来,其实包含很多道理。不仅涉及西医的生理病理,还涉及中医的生理病理甚至治疗,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相通的,理解彼则有助于理解此。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到底中西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钟爱集结号的朋友们,一定看过之前推送的一篇文章,一位西医大神这样说中医肾虚,精彩!文中总结中医肾的概念“包括肾脏及其功能、肾上腺及其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甲状腺)轴的功能”,并以肾虚症状分析,这里只列举“肾阳虚”(想看原文的朋友们,可以链接)。

中医肾阳虚与西医生理之间的关系

其中阳萎、精冷、不孕、性欲减退这些表现可能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肾上腺轴功能低下有关;面色白、畏寒肢冷、身懒少言,记忆力减退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很像,也可能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低下有关;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血压偏低,可能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低下有关。

其实,中医的证候表现可以用西医生理解释,质疑中医不科学的人们,实属中西医皆不懂之人。诚如作者所说,“也请那些对中医西医都不了解的中医黑闭上你的嘴巴,不要再去黑中医了。说白了,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医玄乎,而是你无知又不愿学习”。

当然,辨证法的基本规律就是“对立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用到医学来说,就是中医可以用西医解释,那么西医必然也可以用中医解释。(很多中医人看到这里一定会嗤之以鼻,中医自身是一套体系,西医线性思维根本无法解释,两者不可能结合。其实,我倒觉得,任何事物在没有发生发展的时候,任何人随时随地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但一定不要急于否认或者评判,因为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超于你所能理解的。)

开篇提到的“胆心反射”便是一例,二者尽管可以从复杂的生理角度认识,但几千年前聪明的老祖宗就已经提出二者相关了。再以人尽皆知的心绞痛为例,其发作时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臂内侧,还可伴有其他症状。为什么会放射至左臂内侧?不是外侧?

我们这里普及发生放射痛的原因,目前多认为是感觉神经根、神经干或神经支受到刺激后,冲动沿神经分布区投射,使病人感到疼痛,或由于某一内脏器官的痛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与由皮肤来的感觉纤维共同聚合于同一脊髓神经元,经同一上行传导途径上传至丘脑和大脑皮质后,使病人产生皮肤疼痛的错觉。回头再看心绞痛,便好理解了。

西医心绞痛放射痛与中医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是经络与脏腑的关系。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属心络小肠,所以心脏出现疾病当然会在其经络循行线上有反应。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昨天看皮国立老师的大作《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里面有一段文字:

“长久以来,'中西医汇通’却只在中医学界引起若干回响,西医对这一个议题的历史、发展与愿景等诸多议题选择置之不理;换句话说,西医一开始并不会因为中医们采用了部分科学手段而给予适当的尊重,'中西医汇通'一直以来只是中医们加以重视的论调,西医学界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个时代,中医的确是以讨好西医的姿态在生存,然而西医却又偏偏高高在上。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西医发展到某种程度,一定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以治病救人为终极目标。比如说,西医原本被大家认为是群体化治疗,不考虑个性差异,其实不然,西医也在积极开展个体化诊疗,同样的高血压并不一定吃一样的降压药,要不然也不会把降压药分6类。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皮国立老师的“'中西医汇通'一直以来只是中医们加以重视的论调,西医学界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应该改成“'中西医汇通'也慢慢开始成为西医们加以重视的论调,医学界公开承认这样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