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清河的年味
清河的年味
马晓凤||云南
接连几日天气阴沉,气温急剧骤转;或是因为如此,人也冷得麻木了。健忘了渐渐走近的春天,甚至健忘了将至的年关......
若不是看到小城中集市上高挂售卖的对联和街道口商贩喧声叫卖糖果,或许已全然忘记了新春将至。
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乡村中的年味儿已如陈年老酒,醇厚浓香。时逢年关,一起走进清河,去看看春日里的青山秀水,去听听大山里的春日呢喃,去感受一番清河村里越来越浓厚的年味儿......
春风十里,再一次吹绿了山野。循着清水河边的小道缓缓迈步前行,清风拂面,拂来阵阵玫瑰扑鼻的芳香。随手折上一根泛黄的芦苇,俯下身去散漫地撩起那层层叠荡的碧波。当红日那耀眼的光芒如流沙一般洒落人间,和花草摩擦出细碎声响之际,那河面犹如一块通彻透明的玉镜,静静地、一点点的隐射着清河的一切,似是要把整个清河全都装进镜里去了。这些年在外求学,年末极少有时间能够提前回家帮母亲搭把手。时光荏苒,虽渐渐模糊了记忆中儿时过年的种种,但依旧记得,腊月二十四的扫尘日。今年,提早回家了,也正是如此,让我得以再一次重温了多年未参与过的扫尘日。
这一日,母亲早早地起了床。她依旧如多年前一般,身着一件浆洗的蓝布衣裳,前头系一件蓝色打底儿、用小碎花镶边儿的围裙。这多年过去了,岁月没能改变她的穿衣风格,却改变了她多年前那头乌黑秀丽的长发和她那俏丽的脸庞。如今只见得双鬓如霜,虽向后梳起一个精致的发髻,却也难掩住岁月的无情与摧残。为寻回更多儿时扫尘日的味道,愈发贴切多年前的模样;特意跑到母亲身旁,如儿时一般拉扯着她那蓝布衣角,吮着小嘴要母亲将那平日里编造的弥签背篓给翻出,背上后背晃晃悠悠的随母亲走上田埂,走向枝繁叶茂的绿竹林。挥刀砍下三四棵拇指粗细的绿竹,拖回家用细铁丝捆绑到一起,扫尘的工具便制做好了。有一次,我问母亲,为何扫尘的工具要用这拇指粗细的绿竹,还可以用其他的的吗?母亲咧着嘴笑了,嘴唇微颤,温婉的说道:“傻孩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哩。”听完依旧啥也不懂,但看着母亲专心的捆绑着绿竹,也不好多问,只好坐在一旁默默地不作声。偶然的机会,随朋友到家中做客,朋友的爷爷,是位慈祥且学识渊博的老者。我看到那花坛中的绿竹,不禁又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扫尘日。我呆看着那绿竹,爷爷便开口说道“孩子啊,这绿竹蕴含的意义可深远远着呢。”我不禁好奇的应答道“爷爷,这区区绿竹,与其它植物无异,又有什么意义呢?”“南方人每逢年关扫尘日,总爱用绿竹进行尘扫,同时也是对新一年春天的企盼和来年新事物的祝愿。”说到这,我才猛然顿悟母亲所说的意思。
扫尘,母亲总是从楼房最高处开始动手,接着一层一层来,最后扫至房门外。扫尘途中,口中不停念叨着“一扫、扫去尘埃,二扫、扫去不快,三扫、扫去迷茫,四扫、扫去宿怨。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把霉运通通赶跑,把幸运扫上眉梢。把疾病全部打到,健康随时报道。扫一扫门前路,一年都走平安路。”
最后将扫尘途中积累下的东西装进一个干净的口袋,待一切完毕后,将口袋及扫尘的绿竹一齐扔到那川流不息的河中,随那河水流至远方。用村里话来说,那是将旧年里的旧事物扔到长流水中,同时寄予了乡民们对来年财源滚滚的美好祝愿......
我想,无论将来行至何处,清河的年味儿,我将一生永记。也总有一份情谊装在心底,总有一份抹不去的乡愁,时刻洋溢......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马晓凤,云南省昆明市人,笔名溪客,2016年开始写作,其作品大多见于家乡平台“掌阅富民”,自幼热爱家乡民俗文化(彝族文化),闲暇之时,酷爱书法习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1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