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扫房记【征文】

扫房记

庚子年腊月十三这天,我所在的塞外小山城下了一场雪。这些年,在北方,下雪居然成了新鲜事。我踏雪走在去单位的路上,行人很少,听着脚踩雪地的声音,让我想起小时候随母亲踏雪赶年集的场景。年越来越近,年味却越来越淡。

我边走边回忆那些渐渐远去的年俗和年事,嘴里念叨着:“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走着走着,看见对面小区的一户人家在擦玻璃,不禁回忆起小时候过年扫房的事情。

扫房是过年的习俗之一。《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整个腊月,在筹备过年的事项中,扫房是最繁琐最辛苦的一件事,可谓“兴师动众”。我问过母亲,为啥扫房子要选在腊月二十四?母亲说,头天是小年,屋里的“灶神”被送走“上天言好事”了,不用担心“惊扰”他。咱们把屋里屋外收拾敞亮了,还得迎接他回来,保平安呢。就这样,一大清早,父亲母亲带着我和弟弟齐上阵。

在记忆里,我家就是三间全玻璃红瓦房,外带一个单独的后厨房,我们要把这四间房用一天的时间打扫干净。父亲是扫房的“总指挥”,母亲是“二把手”,我和弟弟是“小兵”。我们各有分工,父亲负责四间房的全面清扫,母亲在厨房里烧水,负责擦家具和厨具,我和弟弟要把屋里的被褥、炕毡卷好后搬到院子里,把电视、小柜子等不易搬的家什蒙上旧单子防尘,然后就是给父母打下手,比如洗毛巾、递抹布、倒垃圾这类的小零活。

这时,父亲就会戴着那顶破旧的老式军用棉帽子,穿着一件深蓝色劳动布的旧大衣,手拿自制的长杆扫把,站在1米多高的三角凳上,从棚顶开始往下清扫。那些油烟灰纷纷下落,墙角上的蜘蛛网就粘在扫把上了。从上而下,再慢慢清扫地面,柜缝、墙角、柜底等犄角旮旯。那些不翼而飞的小玩具、小家什突然间冒出来,让我们感到惊喜。父亲扫完东屋就转移“战场”,依次是堂屋、西屋和厨房。这时,母亲继续接力清理,端着水盆过来,洗洗、擦擦、摆摆,我们把炕毡、被褥等拿到院子里的东西又拿回屋里,该铺的铺、该叠的叠、该藏的藏,让它们“各就各位”。

这一天,全村人都在扫房。前院老刘家挪柜子的声音,斜对门老李家不小心打碎花瓶的声音,隔壁二叔家吆喝孩子拿东西的声音……全村人真是踩着一个步调。

在扫房的过程中,我是最调皮和偷懒的一个,小我两岁的弟弟干活比较耐实,用母亲的玩笑话说:“有好吃的,还是得给男孩子留着。”就因这句话,我常说母亲偏向弟弟。忙里偷闲,我跑到玩伴静静的家里。

静静家是三间黑瓦半玻璃房,房子很旧,她家扫房要比我家多两项事情,糊棚和糊墙。用现在的话说,糊棚就相当于重新吊顶扣板,糊墙就相当于刮大白或是贴壁纸、涂硅藻泥,只是当时没有装修这类的时髦词语。静静家也是全家总动员,干得热火朝天。

那时的糊棚纸大多是过期的旧报纸,条件好的家庭会去大集上或供销社买糊棚纸,少买就按张卖,两分钱一张,多买就刀卖,一刀一百张,也就两块钱。赶集时,我还看见过集市上有卖各种带花的图案纸,和现在的报纸一样厚,纸面很白净,用手一摸还沾上一层白灰,也有荷花、牡丹花图案纸,价钱要贵些。

糊棚有程序和讲究的。首先要把棚上的灰尘、蜘蛛网扫掉,再把原来那层被氧化、变暗色、有裂缝的旧报纸撕下来,然后才能将新的报纸粘贴上去。糊棚前还要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打白面糨子。在大锅里添上一瓢水,就着凉水撒面粉,然后用勺子反复地搅动,待搅匀了,开始烧火,一会儿就“咕嘟咕嘟”开锅冒泡了,黏糊糊的糨子就做好了。接下来,往纸的背面抹匀糨子,把棚纸轻轻摊平,从一头开始慢慢往另一头轻抹,棚纸就平整地糊上了,再用手铺平纸的四角,就一点儿都不会出褶子。最后还用笤帚扫一下,以求平整,不露空隙。

糊墙和糊棚是同样的操作过程。扫房日这天,有的人家还会糊炕。在我们关外,老百姓都睡土炕,糊炕是为了防止黄土泥面的火炕裂缝而冒烟,糊炕的纸大多数是比较结实的毛头纸,当然,糊炕基本是两三年才糊一回。

静静的脸上、手上、衣服上全都是白面糨子,她抱怨道,年年糊、年年撕、年年又糊,太烦人了。糊棚、糊墙这活计真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事情,她家扫房都是天黑的时候才完成,比我家要晚好多。如果糊墙能像我们电脑文档里的操作键,直接复制、粘贴该多省事啊!那一层一层糊的不仅是白纸,而是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我和静静是从小长大的玩伴,我最爱去她家里玩,爱读她家贴在墙上报纸的文字。正月里,大人们都聚在她家打纸牌,小孩子们都在一旁围观,我则坐在墙边读墙上的报纸。因为年龄小,有些字不认识,我就蒙着读,能读出大概意思。我当时不明白为啥有的文章标题长,有的标题短,还有的文章有两个或三个标题。

参加工作后,我步入新闻行业,上岗前,单位派我到市报社去学习,当我到排版和印刷车间参观时,面对那么多报纸,我脑海里瞬间出现了静静家墙壁和顶棚上糊着的报纸。做记者后,我才知道那些文章标题为啥有长有短,为啥还会有两至三个标题。有些事情,似乎冥冥中早已注定。那时候,我通过看静静家糊墙的报纸,了解外边的世界。

当“逃兵”的我下午两点钟,才从静静家回去,家里的扫房已经结束了。母亲正往墙上贴新买的年画。还好,父亲比较袒护我,他说女孩子可以少干点儿活,如果现在就成天干,干到啥时候是了首(尽头)呢?在娘家,能享点儿福就享福吧。

彼时,父亲正摆弄着柜子里的书,那可是他这辈子的宝贝呢。每次见父亲整理那些旧书,母亲便嗔怪他,那些破烂书都是那百年的老古董,放在家里太占地方了,卖破烂吧。父亲说,你懂啥!空闲时,我曾经翻过那些书,都是农业、林业、医学、易经方面的书,还有他当民办教师时,给学生批改的作业和作文。每年他都要翻出来,重新擦拭,重新整理。

父亲一辈子爱读书,爱读各种各样的书。智能时代,各种网站、公众号推出的电子书更方便阅读,可惜父亲是享受不到了。去年父亲忌日那天,我提议把仓库里那几箱书都给父亲烧了吧。母亲轻声地说,放家里,也不占地方。我也就不再言语了。现在,我根本没有勇气再去翻那些书、再去看书本上父亲的笔迹。

每年扫房日的晚饭,母亲总会用大锅捞高梁米豆干饭。据母亲说,这也是有讲究的,在扫房时,无意中会把有价值的东西扔掉,通过捞豆干饭的方式,把扔出去的东西再捞回来。后来,我觉得这不过是心理安慰罢了,扫房日劳累了一天,当然要吃一顿干饭犒劳自己呀。现在想想,我们的父辈在艰苦的日子里快乐的生活,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辞旧迎新,苦中作乐,追求幸福。

好多年后,我家盖了两层楼,全村人都盖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室内都做了很好的装修,糊棚和糊墙的年代成为了历史。但村里的老一辈人还会沿袭扫房这一习俗。每年腊月二十四,我会准时收到母亲的电话,记得扫房啊?我说,都雇保洁打扫好了。她会说,不行,老规矩不能丢,你把房子四个犄角简单地扫一下吧。我答应道,扫就扫好,扫走旧的,迎接新的。

人生也应该像扫房一样,我们的心房也需要定期打扫,若心里装着太多看不透、说不明、讲不清、没答案的事情,比如缘分,比如命运,比如轮回,比如因果,就会久积成郁,久郁成病,所以每隔一段时间,要打扫心房里的污垢,这样,我们是不是会活得很通透呢?

插图/网络

作 家 简 介

曾惠,女,满族,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拯救女人》《追逃往事》等长篇小说三部,《浮华一梦》《原点》《落雪之夜》等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在省市文学刊物上发表;创作微电影剧本及舞台剧本多部。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各种选本。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那时的对联

    那时的对联 对联在我的老家又叫对子.过年贴对联,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风俗,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多是低矮的土坯房,过年时一贴上了对联,那简陋的房屋就像穿上了新衣裳,顿 ...

  • 亚凌儿时琐忆:老土炕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 ...

  • 母亲的粥饭,父亲的茶

    母亲的粥饭,父亲的茶 他们用爱心养育我们的身体,用智慧启迪我们的思想,用美德陶冶我们的品格,用真情温暖我们的心灵.我们想念他们的一粥一饭,想念他们慈祥的面孔,想念他们关切的眼神,想念他们叮嘱的话语. ...

  • 程双红丨故乡的原风景(二则)

    <故乡的池塘> 在我们河南老家,村里人把池塘叫做水坑. 华灯初上,静坐窗前,窗外高悬天边的明月,和微风下抖动的树枝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寂静的晚景图,稀稀疏疏,摇摇曳曳,散发出浓浓乡情. ...

  • 年的记忆之扫尘

    年的记忆之扫尘 文/陈晓鹏 儿时的记忆中,旧历的新年是一年中最欢快.最期待的日子. 新年是在送灶的一声钝响中正式拉开她的大幕的.灶王爷的升天是去做年终的总结和述职,人间的点点滴滴.里里外外均要汇报,因 ...

  • 【远方】军人 《扫 房》 作者:乔士成 主播:沧海

    作者:乔士成 主播:沧海 编辑:小鹿 扫    房 扫房,作为我国春节的民俗之一,早在尧舜时代,就已流传开来.在我的农村老家,每逢来到年根儿,家家户户都要扫房,把屋里屋外那封存一年的灰尘一扫干净. 屈 ...

  • 扫房这件事,可不只是胡拉胡拉搪土那么简单

    在童年时代,每到一进腊月快过年的时候,村南村北.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听到这首简单又快乐的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

  • 北方专栏 | 香如故:年画

      [北方专栏] 主编:暖在北方  锦  烟花 策划:时光里的行者 版式设计:ETA 图源:堆糖 文:香如故 大江南北地飘,天马行空地寻,人人事事,山山水水,如梦人间.岁月忽已晚,腊日来访,年关临近. ...

  • “二十四扫房日,七扫金,八扫银”扫尘的最佳时间是几点?

    时间过得真快,离春节只剩下几天的时间了.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岁首.在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之前,咱农村人要在年末进行大扫除,把家里家外.房前屋后都清扫得干干净净,把一切"穷运".&q ...

  • 赵西斌随笔:西行记实(二)刘家峡 / 轩诚清读(第1724期)

    本篇精彩: 雨未停,车继续朝着库区南岸的码头前进,大约十分钟后,车辆在穿越一个隧道后,迎面就是一座小有气势的斜拉桥,观看库区全景的观景台就设在桥的一端,我们依次下车,几位老兄嘟嘟囔囔抱怨起天气的不配合 ...

  • 赵西斌随笔:西行记实(三)炳灵寺 / 轩诚清读(第1731期)

    本篇精彩: 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灵寺历史上佛教最为兴盛的四个阶段.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北周至隋代的造像从北魏细颈细腰.秀骨清 ...

  • 赵西斌随笔:西行记实(四)西宁(上) / 轩诚清读(第1738期)

    本篇精彩: 我无法记住照片上男男女女之间的关系,十几口人家的合影,我只能说还是只记得我的姨夫.姨姨和刚刚认识的表亲弟弟莫梦,但我知道这都是我的亲人,只有送上祝福.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为我娘亲家族六十年在青 ...

  • 赵西斌随笔:西行记实(五)西宁(下) / 轩诚清读(第1745期)

    本篇精彩: 这个企业带有无数牦牛付出生命的血腥气息,今天的晚宴自然是牦牛宴.主家特意推崇的牛气冲天的牦牛头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命怒视人类的目光,联想到人类的残暴.我不是一个素食客,但我始终难以接受这种充满 ...

  • 赵西斌随笔:西行记实(五)青海湖(上)/ 轩诚清读(第1766期)

    本篇精彩: 看到这一幕,我总会想起81年在新疆和田当兵与老维子地摊交易的情景,当时由于维族人开化的晚,一些维族老大爷不知面值的大小,只知张数的多少,我们用一角充当一元占了不少的便宜.今天的这个藏族卖主 ...

  • 见筑 l 东京一日看房记

    作者 / 出木杉  编辑/柒杯[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编者按:东京建筑旅行在google上有八千七百万搜索结果,经济和建筑并行发展让东京更难完善规划出一条看似完美的建筑旅行线路,游学日本的出木杉今天 ...

  • 袁运生 “画余随笔”&“画室琐记”

    画余随笔 文/袁运生 作为当代的中国画家,这条路回想起来,味道颇为苦涩!也许,我们的苦涩可以换来下一代中国画家去追索真正的自信.难道还要假装活得很滋润.很自信.很体面,而不觉得羞涩,跟(指跟西方的风) ...

  • [散文随笔]清明感记

    文/李勇     2017.03.16     映着夕阳余晖的文明湖微波荡漾.漫步熟悉的抗战英雄张自忠将军雕像和亭楼前,77年前"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