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最怕的切口感染,1 周愈合只需这么做

本文作者:胡海涛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 4%,是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切口感染是外科医生最头痛的事件,也容易被患者诟病技术太差,再漂亮的手术也可能因为一个感染的切口功亏一篑。
预防切口感染,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今天我们就从术前准备和术中缝合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有效预防感染。
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切口感染的原因可分为患者个人因素、医源性因素和切口因素。
个人因素:常见高危因素有营养不良、肥胖、吸烟、咳嗽、年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其中术后营养不良、肥胖、咳嗽、糖尿病是极高危风险;
医源性因素:有切口缝合不佳、术后进食晚、病房条件差、切口过多使用电刀、手术时间长、切口无清洗、术中切口保护细节欠缺等因素。其中缝合不佳、使用电刀、切口未冲洗是高危因素;
切口因素:术中切口污染、切口局部缺血、术后切口积液。其中切口积液是切口感染最高危因素。
切口感染的治疗 
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切口渗液脂肪处理、浅层感染处理和切口全层裂开处理。
1. 术后切口早期出现渗液、红肿、脂肪液化
  • 需要充分引流,普通换药是一天至少两次,如果条件许可,建议使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

  • 根据近 5 年数据,使用负压引流,均能做到 5~7 天后一期愈合,从而避免切口感染加重。

2. 浅层伤口感染,应及早处理
  • 首先拆除缝线,使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

  • 每次换药用流动的生理盐水冲洗;

  • 负压引流,更换敷料间隔时间为 1~3 天;

  • 若肉芽红润,尽早二期全层缝合。

3.全层腹壁切口裂开并感染
  • 常见于结肠穿孔、严重腹腔感染案例,切口区负压引流,同时可以把腹腔内的感染性渗出液吸出来,待肌层肉芽红润时,尽早二期缝合;

  • 腹壁薄的患者,以间断全层缝合为主,肥胖者需分两层缝合,其中肌层间断使用抗菌微乔缝合,皮肤脂肪层间断缝合后继续负压引流。

这里分享 2 个伤口感染的处理案例。
案例 1:浅层感染处理
糖尿病患者腹部切口浅层感染处理,术中已担心术后切口感染,做了能做的预防细节工作,只差预防性行封闭式负压引流。
病例特点:老年女性患者,既往有 2  型糖尿病史,腹腔镜横结肠癌并肠梗阻术后。
术后第 3 天,切口脓性渗出 ▽
拆线后负压引流 ▽
两次负压引流后 6 天,肉芽红润,二期缝合,如同一期完全愈合 ▽
案例 2 : 全层裂开切口处理
病例特点:女患,62 岁,降结肠癌穿孔并感染性休克,行腹腔镜探查后 结肠造口术,术后切口感染,早期普通换药。
全层切口裂开,肠壁就在缝线下,减张缝线也未能避免切口裂开 ▽
拆除缝线,不破不立 ▽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吸痰管是引流管,头皮针是冲洗管 ▽
第 6 天,两次负压引流后,感染控制了,发现肌肉向两侧分离,局麻下用 10 号丝线全层缝合 ▽
以上 2 个案例,全部在 1 周左右二期缝合,然后痊愈。
切口感染的预防
腹部切口感染的重点预防,预防的重点在术前准备和术中缝合细节,以下是我总结的几条建议:
1.  不单纯缝合腹膜 
传统观点是缝合腹膜:腹壁按腹膜、肌层、脂肪层、皮肤分层对合缝,符合生理解剖特点。个人经验:不缝合腹膜与缝合腹膜相比,可以降低伤口感染率。
教科书上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是分层缝合,腹膜是必须缝合的。缝合腹膜的原因:减少术后的腹腔内容物与腹膜外形成粘连、减少切口疝等。
而新观点不缝合腹膜的原因:腹膜生长很快,不缝合腹膜时不增加粘连发生率,也未增加切口疝发生率;不缝合腹膜时,腹壁层渗液可以漏入腹腔,被腹膜吸入,降低切口积液和感染发生率。
2.  不采取分层缝合,采取全层缝合
个人经验是:在一、二类切口中,全层缝合降低切口感染率。
3.  不再单纯缝合脂肪层
个人经验是不缝合脂肪层,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减少,原因是脂肪层缝合容易导致脂肪液化、缝线也是异物,增加感染发生。
4.  高危感染切口
这类切口的肌层,采用抗菌微乔间断缝合,术后留置皮下引流管,若条件好,预防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进一步降低切口感染。
5.  腹部皮肤缝合建议
个人经验,最佳缝合应达到:宽、松、全层、针距宽、边距适当,让伤口可以「自由呼吸」,有液体渗出时可以轻松溢出。
不缝合腹膜,术后切口不怕疝出吗?
2014 年 Cochrane 图书馆发布的一项 Meta 分析,纳入了 29 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剖宫产术是否缝合腹膜对切口粘连等术后结局的影响。但结果显示,缝合组与不缝合组对术后结局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缝合腹膜在统计学上并无益处。

图源:cochrane 网站截图

其实切口疝的原因是肌层缝合缺陷、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与腹膜是否缝合没因果关系。
江苏省人民医院苗毅教授在 2006 年发表的文献指出,腹部正中切口脐上不需要缝合腹膜,脐下需缝合腹膜,皮下脂肪层再厚也不需要缝合,缝合只会增加异物且积液难以溢出。
皮肤缝合也主张不要过密,打结皮肤靠上即可,不需要勒的太紧,太紧影响血供且切割皮肤形成明显「蜈蚣脚」瘢痕;鞘缝好后,皮下坏死脂肪的清除,切口的冲洗及皮下出血的确切止血也非常重要。
本人践行这种缝合方法已经超过 10 年,切口感染率及脂肪液化率比以前显著少。所以,有些传统的观念要辩证的去看待,新的方法同样要理性的去接受。
参考文献:
苗毅.切开和缝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01):28-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