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发现夏朝军事重镇,揭开清华简谜团,商汤灭夏的确绕了一大圈

商族兴起于河北易水流域,从始祖契到商汤即位历经八次迁徙后,商族的势力已扩展到冀鲁豫三地。到夏朝晚期,商族的势力范围已逼近中原腹地,与夏人势力范围毗邻。

商汤继承了先祖的进取雄心。

他先是出兵灭掉了夏朝的重要方国—葛国(今河南宁陵县一带),又陆续扫除了支持夏桀的韦(今河南滑县一带)、顾(今河南濮阳一带)、昆吾(今河南濮阳一带)三个重要诸侯国,将商部族的势力推进到了河南郑州以东一带。

夏朝的盟国羽翼被剪除后,商汤的下一步用兵方向就是夏朝的直接统治区域:斟鄩。

根据偃师二里头考古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所呈现出的大型宫殿群、手工业作坊、绿松石龙形器、金字塔式聚落整体结构以及覆盖晋南、豫东、江北、陕东的文化面貌,已证实其就是夏朝中晚期都城。

不仅如此,二里头文化三、四期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已经进入商朝纪年,这也就意味着,二里头不仅是夏朝中晚期都城,而且就是末代君主夏桀所居的斟鄩。

商汤灭夏前的根据地—亳具体位置在哪里,目前还有不小的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商汤的亳都在桀都以东,这一点也已分别得到了出土的甲骨文和清华简的证实。

甲骨文作为历代商王占卜祭祀的重要载体,其中频繁出现叫“西邑”的名词,如“贞:于西邑”;“西邑害”;“贞:燎于西邑”;“丁巳告于西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都困惑于这个“西邑”究竟是哪里,为何历代商王都要定期对西邑进行燎祭,以防止西邑的神灵鬼怪作祟害王?

2008年,清华大学获赠了一批流失海外的战国竹简(命名为清华简),经过十余年释读整理,专家们从中发现了记载商朝开国元勋伊尹事迹的《尹诰》《尹至》原文,其中明确记载西邑的全称为西邑夏。

显然,“西邑夏”与商朝人称呼都城为“大邑商”的用法一致,其指代的就是夏朝的国都斟鄩。这一记载也印证了考古发现的早商遗迹在豫东,而夏晚期遗迹在豫西的结论。

不过,为我们揭示关键信息的清华简,也同样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谜团,《尹至》篇记载的商汤灭夏的行军路线为“汤往征弗附……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夏在西而商在东的地理方位已经确凿无疑,那么为什么清华简却说商汤是从西边出兵灭掉夏朝的?难道是清华简记载有误?

显然不是。因为《吕氏春秋》也提到“汤犹发师,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这说明,商汤的确是从西向东攻灭夏朝的。

偃师二里头位于伊洛河冲击平原,北部是邙山丘陵,南部是嵩山山脉,东向则有浮戏山,群山环绕易守难攻,但在二里头东北方向却有一个天然的缺口,即巩义和郑州荥阳一线,地势平坦,已占据豫东的商汤,从这里进军无疑是最佳路径。

那么商汤为何会舍近求远,千里行军绕道二里头以西,从桀都以西发起进攻呢?

大师姑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清华简留下的谜团。

大师姑遗址位于郑州西北的荥阳市广武镇东南缘,背靠邙山,前依枯河,根据地层堆积判定,大师姑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晚段,其上叠压有早商文化,废弃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夏商兴替之际)。

在大师姑遗址中发现了城墙、城垣,并且有多次续建和修补痕迹,军事防御色彩很浓。毫无疑问,大师姑城正是夏朝的一处军事重镇,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二里头文化城址(二里头遗址只有王城没有外城墙)。而在大师姑城身后的巩义灰嘴,同样发现了夏朝晚期的军事据点。

上文已述,商汤大军由东向西伐夏,最佳的路线无疑是走巩义荥阳连接线,而横亘在此的大师姑城军事重镇,显然成为阻挡商汤大军西进的屏障。在缺少重型攻城器械的夏商时期,高大的城墙成为夏朝防御商族势力来袭的重要屏障。

那么商汤千里绕道,从夏桀并未设防的西方攻入夏朝腹地出奇制胜,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解释了为何商汤伐夏的决战地点不在斟鄩附近而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

鸣条战后,夏军主力损失殆尽,没有城墙的夏都斟鄩也就失去了防守的意义,末代君主夏桀逃亡南巢,夏朝宣告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