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杨幂、董子健、于和伟、路阳、贾玲、张小斐、沈腾、陈赫、刘德华、万茜、饶晓志、陈坤、刘昊然、王宝强、赵霁、杨天翔等。19年的五一假期,Sir微信就收到这样一条“求救”。“我又没影响别人!”“跟朋友安利一下怎么了?”鸡同鸭讲辩到最后,放大招,高举“个人自由”大旗。一边凑齐九张屏摄,从灭霸登场到美队跳舞,净是电影的高光瞬间。
△ 精心挑选出了九张,谁知道在电影院里拍了多少张......
奥斯卡最佳外语、戛纳金棕榈奖双料提名的《何以为家》,19年4月29日在国内上映。影片结尾男孩对着镜头的笑容,作为所有情感的总结,又一次戳到了Sir的泪点。微博搜索“何以为家”,你会看到不同角度,不同机位,不同配文。你到底热爱这部电影,还是热爱急于感动的自己?还是希望借助这种“热爱”,在微博,朋友圈刷一波存在?因为会被“剧透”“屏摄”召唤来的,除了票房,更多的,是票房黑洞——盗版。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确指出:
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不限于完整资源,是今天,你在微博搜索“美队”“雷神之锤”等关键词,种种营销号,个人号发布的偷录小视频。Sir也必须声明,“录音录像”,不包括你掏出手机,对着屏幕咔嚓一张。
在人类公共生活方面,除了法律维护外,社会公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公共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的许多方面的关系要依靠甚至主要是依靠社会公德的力量来加以调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社会公德都在发挥其职能。
简单说,公德的存在,就是为一帮遵纪守法的人聚在一起,提供一种更文明,更有序的保护。比如不乱扔垃圾,比如不大声喧哗,比如不随地吐痰,随意插队。2016年,美国最大院线AMC为了“个人自由”,他们计划开放部分影院,允许观众在观影过程使用手机。2000年,杨德昌带着《一一》,回到母校交通大学办台湾首映。电影开演后,有个记者在银幕前举起摄像机,准备拍摄一些观众反应。必须承认,在维护观影文明上,我们太“文质彬彬”了。在台湾,戏院影厅内严禁各种拍照、录音、录影等未经授权的摄录行为。也无可回避,因为法律、教育环境差异,我们的影迷做出了不少丢人事。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曾在Facebook发出严厉警告。“就算是来自外地的观众,也绝对不能以‘不懂香港戏院礼仪’为借口。”事实上,今天,种种观影的公德规定,已写在每一张电影票背后。如果再有人跟你争辩“屏摄”“喧哗”不违法为什么不能做,Sir建议你直接把电影票根甩过去。《何以为家》屏摄微博,Sir还刷到了一条蛮可爱的。在收获感动时,为什么要把自己从眼前的美妙中抽离,转而拿起自己的手机?这样的悖论,从手机摄像功能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兴起就一直存在——
△ 图片来自微博@您的网友王富贵
就为了一张好照片,他所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了“违反观影守则”。拍雪豹,一动不动地藏在喜马拉雅山的山沟,等待着它的出现。就那样看着,看着,看着那神奇的生灵,在他的取景器中呼吸、行走、隐没。当美好就在你的眼前,它不属于任何人,只服务于你的感受。百度、豆瓣随手一搜,净是高清无码的剧照和宣传物料。但记录的载体,除了照片,也可以是那张寄托你90分钟美好回忆的票根;那桶因为电影精彩而忘记吃掉的爆米花;甚至散场之后,你和Ta紧紧攥住的双手......但美德的实现,并不一定非得是屏摄这样粗糙、简陋,又会妨碍到现场他人感受的方式。“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因为这1200万像素,不过是某些人自我膨胀,自我玩味的“感动”。因为这自我膨胀,自我玩味的“感动”,惊扰了我们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