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馀年丨张桂婷:年味升级,亲情愈浓
临近春节,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年货了。
大街上卖春联的、卖年画和灯笼的多了起来,街道道路两侧树干上,悬挂着密集的串灯、网灯、流星灯,各式造型的花灯格外引人注目,扮靓了城市街道,到处弥漫着年的气息,节日的气氛被渲染得喜庆而浓烈。
传统年味主要以赶年集、备年货、大扫除、杀猪、做年夜饭、穿新衣、放鞭炮、发压岁钱、走亲串户拜年等习俗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些习俗逐渐被取代,甚至被淘汰。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年味也在与时俱进,手机微信拜年代替了以往的拜年方式,呈现的年味,或将成为民众一段不灭的年味记忆。
去年春节,由于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我所在的城市切断了所有客运通道,但封闭的方式并未让这个城市变成孤岛,疫情时刻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弦,让近14亿颗心紧紧相连,拧成一股顽强的力量与之相抗。
这个特殊的日子,本该是一大群人热闹进行的团圆饭变得小而精致,一家几口围坐,缩小的是圈子,不变的是亲人间的温馨暖情。
欢喜的日子,本该是一大群人相邀出行,却变成在家看电视,缺失的是亲近自然的机会,换来的是亲人间心与心相近。
另类过节的方式,“年味”却未曾消减半分,反而在这种局限的范围中,更加浓厚,亲情也得到了升华。
今年年关,我们的疫情常态化防控仍不能松懈,在科学防控的情况下,政府发布防疫通知,要求“尽量就地过年”,有的对在异地过年务工人员适当给予补贴,并对年货供应安排到位,供充足货源,做好销售预警,加强市场监测,及早备货补货,保障年货质量,确保大家过一个安全祥和欢乐的春节。
在平常的日子里,许多子女为了生计,在外奔波劳碌,家人之间总是聚少离多。然而,疫情之下,在外工作人员,不能返乡过年,倡导就地过年。
我大哥家的小孙子,今年又在工作单位值班,不回家过年了。去年春节,他刚参加工作,除夕夜,领导对不回家过年的职工,分别发放了菜肴、水饺、水果等,还有假日三薪补助,年初一,领导把他请去家中过年,他高兴地说,就地过年“也能享受享受温馨的浓浓年味”。不论在何处过年相聚,只要大家开心顺心就好。
亲朋好友之间,无论身处何方,无论相距多么遥远,借助手机等电子设备都可以极方便地交流、互动。“手机买天下”,网上购物两天送货上门,快捷方便。
家家建了微信家庭群,人虽相隔,亲情相连!视频拜年、微信红包、发压岁钱等许多过年新风尚呈现,不得不说这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宅家过年,贵在一个“家”字,家里有父母的温馨,家里有一年的历史,有新年家的展望,有心灵的沟通,有情怀的抒发等等。
饭店虽好,毕竟是一个开放的场所,虽然热闹,但是,少了家庭的温馨、亲情的爱、真情的光、感情的厚。有血脉情怀的独特深度和温度,我们仍能过一个充实、温馨、精彩的年。
惟愿今年过年,太多负重前行的人能够舒展双眉,共飨这亲情愈浓的年味,让年味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