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过去如何,你都有理由超越自己
起因是有位伙伴随手在群里丢了一个理财课程的链接,并声称不是广告,只是自己上过觉得不错的课程,所以想要推荐给有需要的伙伴,当然,如果有人因此购买自己会收获一部分推广佣金。
可没想到这一个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开始有几位伙伴提出反对意见,并建议不要破坏群内读书环境,这位伙伴一直称自己真的是好心,这句话可能引起了更多人的不满,其中有位伙伴情绪格外激动,不断地说些难听的话,发不雅的表情包,后来直接演变成互骂,最终被纷纷清退。
其实,即便是发广告,在任何一个社群几乎都出现过,无法完全杜绝。更让我好奇的是,是什么引起那位伙伴情绪反应如此强烈,甚至公开使用污秽的语言和图片让所有人感到不适,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和人设。
类似的事情在“情绪力研习社”的社群也出现过一次,其中一位只是在朋友圈分享读书感悟,另一位就跑到人家朋友圈下留言,出口不逊。后来经我询问得知,在分享的内容中有某一句话,让她觉得是在针对她攻击她,从而让她想到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情绪反应。
纵观这两起事件,其实不难发现,那个“怼人”的人,触发情绪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经历中不堪重负的过去,把自己不愿面对的伤痛转变成了对其他人的伤害。
人生坐标
在罗伯特·戴博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讲到关于“人生坐标”的概念,从两个维度把人生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我们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是不同的,无论是好是坏,在我们内心当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会导致长大以后,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尽相同的,因为里面掺杂了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价值观念…而这些因素都是没有预设标准的。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
我是“好”的吗?别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如果由于某些特殊的经历,产生了特定的信念,一旦决定了用这种态度面对,之后的人生就会更倾向于坚持并不断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是原因也是结果
“我好,你不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制造评判别人的情境,为了证明“你一无是处,而我高人一等”的道德优越感。
当与他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或者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的时候,这个“我好,你不好”的信念就会冒出来。
为了“自证预言”,把对方的行为恶劣化、严重化,而这个时候自己跳出来,以“正义”的一方提出质疑,“我好,你不好”既是原因,也是“必然结果”。
“我不好,你好”,处于低自尊的状态,那个可怜弱小又无助的人,会善待他人,但会苛责自己。
用自怜猛烈地攻击自己,同时觉得他人都在苛刻对待自己,会把任何事情都归结到“我真不幸”,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
当我们渐渐认识到小时候的认识经历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也就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事件中的两位伙伴,一位站在制高点,去维护正义,另一位处在低谷区,为保护自己,看似都有合理的理由,却也不是必然的结果。
在你的人生坐标中,你现在正处于哪个象限,是否对自己更加理解?如果你是那个“施暴者”,是否愿意放下屠刀,与他人温暖?如果你是那个“自虐者”,是否愿意放过自己,给自己友善?
无论过去如何,你都有理由超越自己。慢慢树立正确的心态,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找到“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