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 ▏东门大桥到合江亭的陈年旧事
作者 ▏老唐
成都人都知道 ,过去市中心皇城有护城的御河, 有一条从西向东流淌的金河 ,还有环抱成都的府河和南河,但你一定不知道 在东门大桥府河下游有一条小街叫御河边街, 门前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注入府河。
一见到此照片, 我们家几弟兄欣喜的相互转告: 这照片不正是我们门前小河流出100米外汇入府河的场景吗?太熟悉不过了,图左边四根砖柱撑起的吊脚楼是“大安茶铺",老板姓罗。
50年代未与我们同一院子居住的李蕴侠老师与母亲是同事,仁寿人,一位慈祥的老老師,她性格豪爽侠义又乐善好施,她只有一个儿子在北京清华大学念书,一人独居懒得生火做饭,就在这个茶铺自带锅瓢碗盏付点柴火费在七星灶上开伙作饭。遇到炖鸡炖鸭、煮猪蹄肘子之类的好东西,就常常叫我去蹭饭打牙祭,饭桌上她会再三叫我 “三儿,多溪(仁寿人"吃"的发音)点 ,多溪点哦"。我在家排行老三,那时十来岁身体较弱,她喜欢我,加上见我母亲一人供养四个儿子还有外婆,有伸出援手帮一把的意思。
我们住的这条街总长只有两百多米,有七个院子,一头接大安正街另一头接青安街,河的上游是拱背桥,我们居住的房子是母亲在大安街小学任教安排的教師宿舍,1952年就住这里了。
这飞来的御河边街那时常常收不到来信,总是误投到东御河或西御河沿街后“查无此人"退回,后来天福街邮电局叫我们在"御河边街"前面加上"外东"两字后邮件就畅通了。
直到1970年底省市革委会和警司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伟大号召,将金河和御河断流加盖成为防空工事以后,才将门牌改为金河边街。
1997年5月,母亲去世后此房无人居住即将拆迁,我们在成都的三兄弟闻讯赶去, 旦见人去楼空,昔日温馨的小院早已破败不堪, 心里涌出一股苍凉 。弟弟从地下拾起新门牌在院子大门外 (门楣上方有"紫气东来"没拍到)、 老屋门口留下两张宝贵照片以资纪念 。有趣的是每人腰间都挂着当时很时髦的BB机 。
照片中间那位是老大,举牌的是弟弟 另一位是我
说来真是一个笑话, 前几天我查《百度》很久之前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 金河边街即过去的御河边街,御河两字是叫错了的, 把"沿河"叫成“御河"了。如此轻松的调侃 就纠正了二十多年的错误 竟连一点歉意都没有 。
翻过这一页,书归正传 ,请随老夫从东门大桥头沿府河流淌方向 穿越时空浏览至合江亭,听我说说60多、70年前的陈年旧事。
嗯 ,在开步走以前得先介绍一下位于桥头原东门城门洞前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这是1937年成都各界人士为纪念先后有300万川军将士由此出川抗日的壮举和为国捐軀将士而立。
好啦 我们首先进入珠市街。
这条街商铺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街口有一家国营菜店,印象最深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凭折子供应蔬菜的情景。头天晚上居委会告知明天上午有厚皮菜或者莲花白的供应, 那个时候蔬菜是连根带老叶子,供应紧张有菜就不错了。当晚就有太婆大娘用烧箕、小凳甚至石头去排班站队。记得菜店有一个老太婆店员估计当时有60岁左右吧 牙齿都掉了,至今模样完全记得只是姓名忘记了。此老太动作相当麻利而且一踩八头翘,抬一小凳坐在菜堆旁边,眼睛稍微扫一下供应本本 ,就一手拿菜 一手提杆称,称一提起重量价格立马报出,如两斤二两6分钱 ,另一位收钱,只需十来秒钟就解决一位,再加之平时为人公道和气,都服她。这个菜店有她一夫当关, 买菜的队伍再长也等不了多久 。
街上有一家私人诊所, 老中医生戴一金丝眼镜姓白 ,平时关门闭户的, 但是偶尔看见开小车或乘人力三轮車送病人来,都是提前预约好按门铃才能进去看病 ,除私家秘制药剂外只开药单外面检药,据说专治疑难杂症。
有一家在家门口摆摊的肥肠粉生意好得很,一分钱可加一截冒节子,如果在冬天一碗下肚保证让你冒汗唇红喊爽 !
珠市街就这样啦 ,请看官随我过"大里石桥" 跨金河,进入大安正街 。
过石桥左手边就是前面提到我在此蹭饭的"大安茶铺",右手这边就是我住家的御河边街。咱们进茶铺看看。一进门罗老板立即笑脸相迎,招乎小二安座上茶。靠河边吊脚楼那一排邻河的座位是上座 ,凭栏远眺可见东门大桥桥上车水马龙, 低头可见在二码头浣洗衣服 淘米洗菜的妇女,挑河水卖的挑夫、戏水的孩子 、河心舟揖穿梭往来...忽然传来几声吆喝,原来是渔夫发现鱼群,呼叫立在船舷歇气的鱼老鸦赶紧入水捉鱼...好一番水湄之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祥和景象。
从茶铺出来前行100米来到一丁字路口,右边是"大川巷 "。
当然,上面那张照片是现在打造的网红打卡地大川巷, 但是原址兴建 我们以此为坐标讲解。
下面这张公共取水的自来水桩就在原大川巷口,水桩后面是一家很有规模的蜂窝煤厂,我们家挑自来水、凭票买蜂窝煤都在这里。
网络照片
大川巷住户少,街边成了煤厂的煤场。巷子尽头有一座较大的纺织品倉库,值得一提的是门前撑一把大油纸伞卖油茶的摊点,油茶香散子脆,特别是秘制的大头菜颗颗、酥黄豆等佐料一加入,满口留香生意爆好。据说解放前常常有达官贵人 、太太小姐乘黄包车赶过来 照样站着吃,吃罢赞口不绝乘车而去。这是从民国时期就有的窜红苍蝇餐饮摊点,应当是骨灰级的了。
回过头来介绍此行的重点 ,大川巷正对面立有一气派的牌坊,"利昌码头" 这四个大金字凸显在蓝色牌匾上置于牌坊中央 ,这座码头加上前面一码头、二码头 是民国时期全市首屈一指的大码头。在前面一点就是市区通往府河南河两河口,是水陆交通要道。旧时从岷江运来的柴火木炭,乐山叙府(宜宾)来的山货特产都在此上岸 ,而成都商品也从这里运往下游各地, 包括市场规模不小的人畜粪便外销 。商贾云集,来往于此的货物和旅客车载舟行,船来人往热闹非凡。
网络图片
我小学班就有两位姓龙的同学 ,两家祖辈在此经营柴火木炭 ,那时成都都用柴禾煮饭,"筒筒米把把柴"是普通人的生活写照, 杂货铺就有卖小把柴禾仅供煮一顿饭,可见这是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 。他们见证了利昌码头曾经的的繁华, 也随时局的变迁看到时运起伏,感受到由此带给他们的荣辱。
到60年代 ,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 ,水路运营日渐衰落。货物少了,粪水生意尚能维持, 此码头沦为粪水专用码头了。粪老板在码头上建起木质粪池、粪槽,利用高度差将收来的粪水直接泄入岸边船舱。每天下午六点钟,随着东门望平街打开门禁放行,云集在此的人力粪水车像催城拔寨的铁甲车队,潮水般驶向利昌码头,按先后顺序,将旱厕收来的一车车粪水泄入船舱,遇粪水充足要一直持续到很晚。
此时的利昌码头虽繁华不在,但铁流滚滚声势浩大的粪车场面已成为成都的一道风景线,仅管臭气熏天。
网络照片
由于码头日渐潇条 ,依附于此的码头经济也走下坡路,味道好价格公道的"冷豆花"(老板姓冷)、劲道香脆的"何锅魁"、红油、芝麻酱特香+鲜嫩碗豆尖的"豁豁素面"(女老板兔唇)和那家酒朋友喜爱的”蓝大娘小酒坊"那秘制豆腐干和只为回头客备20份红烧肉,至今回味悠长...但他们都生意难以为继,先后关门,那家为码头配套的客栈更是早早就关门大吉了。
哦, 前面就是大安街小学,我母从52年在此教书至77年退休任教25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我们四弟兄都在此念小学,大哥还任了好几年少先队大队长。学校宿舍叫分校距此仅半条街,所以这里是我们的学校又是我们的家。
母亲刚刚到校时, 过去寺庙的菩萨还有好几尊, 上下课就用寺庙那口铸有铭文的大钟, 最令人喜欢的是那棵僧人种下的皂荚树,巨大的树冠像华盖一般把操场盖成绿荫一片,晚上飞乌归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给人以宁静祥和并尚存一点庙宇灵光。
请随我前行的看官注意 ,学校对面有两个重要的景点 一是过去的渡船码头,摆渡过去就是锦官驿、黄伞巷和水井坊 。另一个就是现在的思蜀园,著名的爱情斑马线就在我们昔日学校的大门口 。
请鼓起精神前面100米就到最后一站:大安横街。
此街就100来米长,右拐是安顺桥,注意是古安顺桥。左拐下河。河边左面是府河,右面为南河,两河在此汇集形成锦江,两河冲击形成大回水沉积出一大片沙滩,这可是沿河儿童戏水玩沙的乐园。至此,从东门大桥沿府河顺流而下,现在已经到达合江亭,老夫如数家珍的把这段路的陈年旧事也讲完了,有点啰嗦,抱歉!
让我们从尘封的记忆中回到今天,来几句结束语吧:
这段路,是1998年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最华丽 最出彩的一段, 当年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奖牌就展示在这里。我一直在想,这段路由珠市街、大安正街和大安横街三条街组成 ,为什么现在却叫"天仙桥南路 "?此路在东大街对面啊 。再细想可能是取其 "天仙配 " ,这里有锦江区婚姻登记处,有爱情斑马线, 还有有 "百年好合"之意的合江亭。
过去流行婚庆吉日当天, 无论这对新人家在市区东南西北那一方,婚车必须绕行到此, 一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通过爱情斑马线,此时交警都会在此示意路过的车辆停车让行,最后在祝福声中到合江亭合影留念。
本文由于描述的时间过于古老,我讲故事的场景又早已荡然无存没留下丝毫痕迹,可能会让青年朋友存有几分疑虑,准吗?
朋友且慢,幸好写本文筹集资料时,我在爰情斑马线对面成都市烟草三分公司临街楼房后面院子里找到了原我校僧人种的那颗令人难忘的参天大树, 她竟然在这原地默默的守护180个春夏秋冬,等待我的到来,她去年获得"四川省古树名木"殊荣!
这颗仍然伟岸挺拔的老树是此路段唯一能为我确定坐标判断方位的物证 ,有她定位,包准!
是她激活了尘封在我脑海里全部记忆,是她给了我写本文的底气和原动力,她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可亲可敬老树为我遮风挡雨 ,她见证了我的成长, 见证了这段路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证了家乡成都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