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的“蚝宅”:我国一房屋用生蚝建成,至今600年仍很坚固
名副其实的“蚝宅”:我国一房屋用生蚝建成,至今600年仍很坚固
要说起我国的建筑文化,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说得清的。这么多地区、民族,几乎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独到的建筑构思和巧妙应用。就拿建筑材料来说,大部分人都是就地取材修建房屋,所以往往建筑风格都会有浓郁的当地特色。其中,广东的“蚝宅”就是拥有浓烈地域特色的奇葩建筑。
那么什么样的屋子会被称为“蚝宅”呢?所谓蚝宅,就是用生蚝的贝壳当做砌墙建筑的原材料。各位吃货,对于生蚝肯定不陌生,又滋补又美味,最新鲜的生蚝还可以直接生吃,鲜甜无比。但是这些珠三角的原住民们,自小就过着踩水打鱼的生活,硬生生的把这个生蚝的用处发挥到了极致,开始利用生蚝壳修建房屋,据说这种传统在宋元时期就有记载。
并且这种材料修建的房屋寿命很长,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房屋,甚至保存了600年仍完好无损。这种制造工艺,在明清时期尤为流行。这样惊人的稳定性,也难怪当地会有“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看来他们对这种天然材料比对土木材质的屋子更有信心。
蚝壳材质的稳定,是“蚝宅”牢固的大前提。分析蚝壳的化学成为,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种天然的碳酸钙材料,结构稳定,而且耐腐蚀日晒,最早使用蚝壳的渔民估计也是看上了它坚硬稳定的特性。实际上,蚝宅的稳定,除了材料上的优越之外,和当地人独特的修建技术同样离不开关系。
据说现在的蚝宅修建方法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之久。据说还有一些地区的人们,用生蚝壳制成砖头,大部分蚝壳都是以45度的倾斜角整齐排列,会用蒸熟的糯米和黄泥搅拌,当做填充缝隙的粘合剂。不管怎么说,这样独特的修建方式确实经过了风吹雨淋的寿命考验。
现有的蚝宅,在广州的番禺、沙湾还有余荫山房的一些老城区依然可以见到。他们依然保留着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其中最大的一处蚝宅就在番禺大岭村,那处蚝宅的墙体厚度达到了60厘米,整个屋子消耗的蚝壳数量有数亿个之多,实在是令人惊讶,怎么能够收集到这么多的蚝壳。
类似这样的独特建筑,在中国的许多地区肯定还有很多,每一个创造都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