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与皇太极初识宁锦
他又来露个脸了。
上接前文。
为什么孙承宗和袁崇焕一定要把防线向北推呢?
袁崇焕在一篇给天启的奏疏例说得很清楚:
关外四城虽延袤二百里,北负山,南阻海,广四十里尔。今屯兵六万,商民数十万,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筑必不可已。业移商民,广开屯种。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
从奏章上我们还知道了一件事,牺牲东江换取锦州、中左、大凌河筑城这是得到了明朝最高权力机构首肯的,从这里面我们不难知道东江在明廷心中价值几何了。
不过这篇奏章真有点损,袁崇焕之所以牺牲东江这么干脆无疑因为东江不是他的部下他不心疼。
前面码字的提到过袁崇焕被孙承宗带去皮岛时曾经仔细查验过毛文龙上交的首级,那时毛文龙就很可能心里给袁崇焕记了一笔了。
毛文龙也是朝里有人的,这篇奏章想必他在逃到皮岛上当岛主时也应该是有所耳闻的,双方这算是结下梁子了。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东江自身作用实在太小才会被明廷同意牺牲掉。
毛文龙影视剧形象
不老说袁崇焕了,这里也顺带提一下毛文龙吧。
前文说到了后金出兵朝鲜顺带收拾了毛文龙,镇江等地的东江军溃退进了朝鲜境内。
东江军在撤入朝鲜后立下了赫赫战功——对此朝鲜深表感激两次遣使到明朝要求明朝重赏毛总兵——砍了他脑袋。
现在毛文龙所谓战功都出自一本叫做《东江疏揭塘报节抄》的书,这是毛文龙的孙子毛承斗所编纂的。总有人爱拿毛文龙比岳武穆,可他们两位除了都有个孙子会编书这点其它的码字的还真不知哪里相同了。
《东江疏揭塘报节抄》里面各种奏报战功算下来东江砍了后金6万多兵将,这基本上就是后金的全部人马,所以其后后金每一次出兵都肯定是阴兵。
这种明显吹牛吹爆了的事情并没有碍着某些粉们来给毛文龙洗地,他们宣称这里面包括斩杀的异族老弱平民,是黑毛文龙杀良冒功的人们故意曲解了。
这些人不要脸加无知到这程度也是令人无语啊,这些人知不知道明朝报功的规矩是什么啊?
塘报就是军事情报,杀异族的平民老弱不算战绩那就叫杀良冒功,张嘴闭嘴都在说东江军杀良冒功然后用这个来否定东江军杀良冒功,谎言重复万遍就成真的了首先你也得编个谎话不是吗?
比如为此捏造出一套什么不降才杀的说辞来,抓人当俘虏还问愿不愿意恐怕历史上也就东江军这一家吧?
韩国电影《南汉山城》,很难得韩国正视历史的一部作品,图为韩国国王向皇太极俯首称臣。
一边是后金对朝鲜又打又拉,一边是东江军杀朝鲜人冒功明廷不咎,不过就算这样朝鲜依旧对明朝很忠心,直到1637年朝鲜才在皇太极的马刀下俯首称臣。
继续说东江军的问题。
为了给东江军造战绩,一班人宣称后金进攻朝鲜时多铎所辖的正白旗被东江军打残了,因此皇太极出兵宁锦时才会只留下多铎的正白旗守家。
这班人又接着瞎吹什么因为东江军袭扰皇太极才撤军,因此宁锦之战最大功臣是东江军。
宁远之战这么吹也许还行,毕竟努尔哈赤就攻城一天多就撤军了。
可宁锦之战这么吹就是逗啦。
清作为宁锦之战的参与方在袁崇焕传中对天启七年(1627年)的宁锦战事进程有很明确的纪录:
5月11日后金军包围锦州(锦州到沈阳可有450多里啊);
5月28日分兵攻向宁远(这里宁锦之战的百度词条显然搞错了时间,5月28日后金才分兵,而锦州到宁远有150里,后金绝无可能28日晨到达宁远城外。)
后金军的前锋与从宁远来的满桂派出的救援锦州的军队在笊篱(zhàolí)山遭遇,宁远援军很快被围但在被围前向宁远派出了求救使者。
满桂得到求援信后随即和尤世禄率军前往救援,后金军没敢恋战满桂成功地接应援军退回关宁。
终于皇太极带领的主力大军到了宁远城下,而这次袁崇焕没有死守而是派满桂出城迎战。
因为后金从锦州到宁远的路上至少要走一天多时间,所以这场宁远城下的大战最早只可能发生在6月1日(以上都是农历时间,一个月固定30天)的早晨。
双方在宁远城外大战一场,满桂在城下挥刀砍人,袁崇焕在城头开炮炸人。
从后金的记录看应该这场城下之战后金最终还是赢了,辽东军退入了城内。
这里多一句嘴,很多文章大肆宣扬什么关宁军,然而在明朝历史从来没有过一支叫关宁军的军队。袁崇焕主持辽东时期辽东军一直控制着锦州,历史中真正意义上的关宁军应该是指的松锦大战后吴三桂手下残余的辽东军。
然后......
无论是袁崇焕传还是满桂传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后金有攻过城,皇太极这人蛮阴的不爱做亏本买卖,何况对宁远城他也肯定有心理阴影,所以码字的觉得恐怕是没有攻城便撤退了。
皇太极率军返回了锦州,赵率教一如既往地跟他磨着不断派使者求和,但是就不开门迎接他。
明清交际之时战场的主角已经开始向热兵器转化。
恼羞成怒的皇太极于是对锦州发起了进攻,不出意外地他跟他老子一样又被红夷大炮教做人了。
后来皇太极会封尚可喜、耿仲明为王,跟他在宁远和锦州吃了红夷大炮太多苦头多少有关系。
6月5日原本意气风发的皇太极不得不黯然神伤地退兵了,明朝再一次在防守战中获胜了。
从后金军出发到撤退,这场宁锦之战持续了一个月,东江军只面对他们的毛大帅宣称的在朝鲜已经被‘打残’的正白旗却无甚作为,难道是怕那个手下败将多铎吗?
说实在的这些人编都不会编,这么不合逻辑的理由他们也能想出来,还居然有一堆中二信了。
东江军真有那水平早就打到辽阳城下了,也不会后来被辽东军按在地上摩擦。
何况当时后金兵力也就6万左右,按三人出一兵算当时后金就不到20万丁(这还算上了汉八旗的数量),真被毛文龙减丁6万后金还能入关?
这种牛居然还有人信。
其实宁锦之战对于明朝最积极的信号不是守城守赢了,而是笊篱山、宁远城外两场野战明军都没吃什么亏。
这说明孙承宗、袁崇焕在辽东治军开始取得了成效,辽东军野战能力已经大为提升。
这无疑对明朝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明朝此时已经是病入膏肓,这个好消息来得太晚了。
辽东交战的双方都在进步
而宁锦之战对明朝也有一个坏消息,后金军的后勤水平在皇太极的治理下大大增强了。
从5月11日到6月5日后金对锦州采取了围困战术,这充分说明后金军后勤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再是努尔哈赤时那一支就地抢粮补给像是强盗般的军队,也说明后金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治理下变得更像是一个国家了。
后金在宁锦之战中真正表现出了一个国家军队的样子。
可是明朝执政的阉党只看到了这个好消息对于坏消息根本没上心,而袁崇焕后来的表现也说明他因为宁锦的胜利对皇太极更加轻视。
骄兵必败啊。
对皇太极生出轻视之心的不仅仅是袁崇焕还有阉党,他们也觉得努尔哈赤死了,这个二世祖皇太极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阉党这会想起了袁崇焕的出身(这个存疑,阉党为何攻击袁崇焕没有任何史料给出明确答案),于是朝堂上阉党御史们开始参袁崇焕不救锦州暮气。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一件往事了。
袁可立当年被弹劾去职据说就有毛文龙的参与,而袁崇焕利用东江挨后金揍趁机北进这件事对明朝是大功一件,但是对毛文龙那是一件恨事啊。
所以这种打落水狗的机会,毛大帅会放过吗?
为何后来袁崇焕一回辽东就要砍了毛文龙,也许答案就在这个时候。
袁崇焕这人胆大但也很惜命,眼见朝堂上御史们发作明白危险了,他赶紧上书求回家丁忧去。
在等辞职报告被批准的日子里袁抚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求生欲,又另外上书给朝廷请求给魏阉建生祠。
很多人攻击东林爱举例袁崇焕给魏忠贤修生祠,以此说明东林的人都是人品低下的。
袁崇焕这个人的成分说实在的到这时算不算东林都不好说,而且从《明史》记录看袁崇焕根本就没修成魏阉生祠。因为7月他的辞职报告就被批准了,所以他没时间给魏阉修生祠。
从辽东回广东老家得先去北京谢恩,这一去袁崇焕又升官了,但是这次升官袁崇焕应该比升任按察使时心里更加难受些。
及叙功,文武增秩赐荫者数百人,忠贤子亦封伯,而崇焕止增一秩。
摊上天启这么一个皇帝,明朝真是时也命也啊。
码字的想不通一件事,天启怎么会同意袁崇焕辞职的,难道他真的就是一个魏忠贤的提线木偶吗?
作为宁锦之战第86位的功臣袁崇焕黯然地回家丁忧去了,而另一边皮岛上的毛大帅很是拉风。
毛文龙不但因为宁锦之战叙功得到大量赏赐,岛上的监军太监还向他保证将他这个东江镇的军费涨到一年一百万两。
不过这个军费涨不涨实质意义不是很大。
要知道魏公公从天启五年(1625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他老人家就欠了九边饷银合计4646641两。而从万历三十八年到天启七年(1610—1627)十八年间,明廷总共欠饷是9685571两。
现在说到东江军网上历史学家们总爱拿不知出处的数据(只有某御史给的总数,那个一年多少两根本没出处)给东江军鸣冤叫屈,但是那时明朝九边谁又不是被欠着的?谁家没有闹过饷啊?
而且东江是有外快的,这个在沈阳故宫里的《满洲老档》都记着呢。
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两战后金损兵折将无所获,明金之间又到了一个态势转换的节点,后金被明朝的宁锦防线画地为牢困在了东北。
宁锦之战后皇太极啥没捞着灰溜溜地回到了沈阳,这时无疑后金内部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龙井关长城遗址
但是,没过多久一份大礼就送上了门来,这让皇太极看到了打破困局的希望。
说了这么多袁崇焕,下一篇换个主角给毛文龙吧,对了还有给皇太极送上大礼的那个人。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您可以在头条中搜索码字的文章,《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的舞台之演员就位》或点击文末的传送门了解更多。
都到这了觉得码字的写得还不错的话就点个赞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