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忆赤峰”系列二十一:万古标宗恒镇北

[引题]:现在的宁城县大明塔,在清朝时被称作大宁塔,这是为什么呢?

遥见大宁城

深禁沉沉玉漏长,

牙床犹是侍君王。

回心院冷琵琶寂,

宫婢偷闲写十香。

此为《辽宫词》,源于《补史亭剩稿》,作者杭世骏。杭老先生是清朝初期的仁和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人。他生于1695年,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堂号道古堂。杭世骏于雍正二年(1724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乾隆八年(1743年),因上疏言事,杭世骏遭帝诘问,革职后以奉养老母和攻读著述为事,乾隆十六年(1751年)官复原职。晚年,他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卒于1773年。杭世骏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疏澹有逸致。他生平勤力学术,著述颇丰,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是清朝时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

上面的这首《辽宫词》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客观而又冷静地描述了一桩千古冤案,那就是在一千多年前的赤峰地区,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因被奸臣耶律乙辛、张孝杰等人诬陷而赐死。关于这件事儿,本报已多次提及,在这里就不再多言了。很多历史事件,因非身临其境,谁又能掰扯得清楚哟,甚至是越抹越黑了。改朝换代,原本就是一种轮回游戏,女真人打败了契丹人,建立了金朝;好景不长,金又被蒙古人打败了,建立了元朝;好景不长,元又被朱元璋打败了,建立了大明朝。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物是人非,比如现在的宁城县大明镇,是大辽契丹之中京城,金之北京,元之大宁路,明时的大宁卫。也正因为如此吧,现在的大明塔,在清朝时叫做大宁塔。

明初,改大宁路为大宁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七月改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在这座城内又修了一座东西长500米,南北宽750米的小城,内建府第,作为朱权的王府。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十三岁那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宁献王。但朱权被封王以后,并没有立即就藩,而是被派到山东临清练兵,直到公元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才来到大宁卫就任。据《明实录》记载,朱权在当时“统塞上九十余城”,管辖的范围很广,东至辽左沈阳,西连河北宣府(宣化),南靠长城,北跨西拉沐沦河,现赤峰地区全在大宁都指挥使司的管辖之下。他还手握精兵八万,战车六千,掌控着已臣服于明朝的兀良哈三卫的精锐骑兵。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旨在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帝宝座。当年九月,朱棣来到大宁卫,设计挟持了宁献王朱权及其兵马。而后,朱棣为了酬谢协助“靖难”之功,割大宁之地给蒙古兀良哈三卫,但只准他们在大宁以北放牧,不准到大宁城里居住。到此,这座历经四朝,使用了四百多年的古城被废弃。到了明末,兀良哈势力渐强,再次进入大宁城时,城内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瓦砾成堆了。到了清代,关于大宁城的一切,就只剩下一座塔了,正如《过大宁城遗址》所言:

冷月下石峡,

人言细柳营。

北风吹冻雪,

遥见大宁城。

天远盘雕影,

山高急雁声。

清叶销战戈,

四野足春耕。

这首诗说的正是朱棣挟持朱权的事儿,作者叫钟昌,清初人,生平不详。其中的“细柳营”,是指汉代名将周亚夫的驻军之所在。因其治军严明,后代指军纪严格的部队。在这首诗中,代指宁王朱权的部队。一轮冰冷的月亮消失在石峡之下,有人说这个地方有宁献王朱权驻军的地方。北风呼啸着吹起积雪,远远的地看见了大宁城。这时,天边有雕影在盘旋,从连绵不断的山上传来大雁的叫声。从这两句诗中不难发现,诗人彼时仍在远望天边与高山。而最后两句则是感叹,大清取代了明朝,战争换来了和平,大宁城的人们终于可以春耕秋收了,过上了祥和的日子。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清初大宁城的荒凉,地势的险要,以及诗人热爱和平的思想。

惟余窣堵巍平原

明初,太祖朱元璋在对北元用兵的过程中,先后攻克了上都、应昌,进而又攻克大宁和全宁。他还在对蒙古用兵的同时又积极加强边防的设置,首先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一线上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在偏关)、固原等九个要镇,称为“九边”,派驻重兵。然后,又沿各镇修缮长城,加强防御,阻止蒙古骑兵南下。但明廷并没有马上在这些地方建立卫所,而是采取将降民迁入内陆的办法。据《东华录》记载,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廷才开始“置大宁卫指挥使司,以将士有罪往戍焉。”《明实录》进一步补充道:“置大宁都指挥使司及大宁中、左、右三卫,会州、木榆、新城等卫悉隶之。以周兴、吴汧为都指挥使,调各卫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余人,守其城。”同年,明朝在降服纳哈出以后,又在兀良哈地区设立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指挥使司,统属坐镇大宁卫的宁王朱权管辖。为了使三卫行使政治管理权和军事指挥权,在现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三间房红山水库回水区西岸的地方,修建了朵颜卫治所。这是一座长宽各200米,呈正方形的土筑城池。现城内仍可见到残存的城墙,城基有8米宽,可见到处散堆的大量砖瓦。在这座遗址中,曾经发掘出一块《朵颜卫都指挥使司祖茔墓》碑。接着,在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和七月,明廷又设置了由内陆通往大宁的马驿,使大宁成为了蓟北重镇。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月五日,乾隆皇帝自避暑山庄启程到盛京谒祖陵,绕路兼巡视喀喇沁、敖汉等地;七月十日游大宁古城。彼时,繁荣无比的大宁城已是一座空城。爱作诗的乾隆皇帝触景生情,作《题大宁塔诗》:

鲁恭宫殿颓无存,

惟余窣堵巍平原。

寂寥此日真净业,

庄严异代徒祗园。

杰构岁久具灵异,

不云常羃氤氲气。

自远早见郁岧岧,

逼近欲瞻翻不易。

此中妙谛吾已知,

恰似法华开塔时。

因缘时节苟未至,

当面错过空赍咨。

须臾朗彻阴翳消,

珠幢涌地影荡摇。

八方薄伽梵齐现,

一路涅槃门岂遥。

瓴甓枝撑邈难陟,

摩空鹳鹤抟其翼。

当时挈眷尽归南,

万古标宗恒镇北。

六和浮玉向曾登,

仰瞩空怀最上层。

触绪题词讵可置,

遇境忘言实未能。

大千乾闼何春秋,

碧眼僧过有偈留。

牛羊下,麋鹿游,

那似慈恩杜甫愁。

金风策马遵前邮。

在这首诗中,大宁塔即指辽中京大定府丰实坊的盛圣寺佛舍利塔,明清时称大宁塔,现在俗称大明塔。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的人,爱用典故和生僻字以彰显其知识高深莫测,《题大宁塔诗》也是如此。汉鲁恭王刘余曾建有灵光殿,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后成“鲁殿灵光”之典故,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因此,“鲁恭宫殿”一句说的是历经辽、金、元、明四代的辽中京古城已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大宁塔还耸立在平原上。但这样的大宁塔才是真正的佛家净土,过去的一切繁华都已成空了。这座佛教的杰出建筑历经数百年的岁月,吸取了日月之精华,已经具有了特殊的灵气。在没有云的天气里,塔的周围也能升腾起灵异的雾气。从远处即可以看到这座塔,可走到近处却不能看清塔的全貌了,言塔之大。这其中的奥妙已领悟,如同法华寺之佛塔迎接佛舍利入塔时的开光仪式。在塔下观佛塔不能观其全貌,是因缘时机没有到来,当面错过了机会只能空叹息了。笼罩在塔上的阴云全部散去,装饰在塔上的风铃的影子映在地上,塔的影子也在摇动了。“薄伽”为梵语音译即世尊之意,有八方佛祖世尊齐现,进入涅槃之门还会远吗?塔檐递次叠加,高陡不可登攀。高耸的大塔摩空擦云,鹳鹤只能在其上搏风击云。明燕王朱棣将宁王朱权挟持,并将其妃嫔以及子女尽数迁往南昌,只留下大宁塔永远地镇守北方了。“标宗”,塔中之王。乾隆皇帝曾经登临过杭州的六和塔,江水和景色尽收眼底,而这大宁塔却高不可攀,只能仰视观瞻了。观大宁塔触景生情,诗是不可不作的啊。“乾闼”,为汉传佛教的八部众之乐神,众多乐神盛载着春秋岁月,异域僧人路过这里也要留下偈语,面对如此大塔谁能不动心啊。可惜如此名刹现已荒芜了,成了游牧之地,牛羊在吃草漫步,麋鹿在游荡嬉戏,哪里像杜甫游慈恩寺后的心情啊。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等人登上位于西安的慈恩寺,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

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

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

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

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

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

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

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

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有对朝廷的隐隐担忧。

耕牛牧马归残垒

大宁城废名徒存,

剩峙孤塔临荒原。

疑有梵筵开舍卫,

空传词赋说梁园。

舍利金刚纵灵异,

难镇燕都天子气。

北顾全无拊背忧,

南下方知翻手易。

踊来多宝定先知,

曾见潜师席卷时。

替戾秃当铃自语,

长江高阁重畴咨。

珠帘碧瓦早沉销,

宿莽烟榛影动摇。

耕牛牧马归残垒,

可识升平岁月遥。

六龙东指时齐陟,

清晓阳乌才转翼。

云来云去乍迷离,

路隔空濠近城北。

亭亭可望不可登,

默数飞檐叠几层。

驻马踟蹰无片碣,

欲问谁建何由能。

龙沙卓立几经秋,

尔日忻遭圣藻留。

广漠野,逍遥游,

凭眺应消万古愁。

职贡而今此置邮。

显然易见,上好之,下必效焉。乾隆皇帝好诗,臣属也是投其所好喽!这首《恭和高宗御制题大宁塔元韵》的作者叫汪由敦,生于1692年,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松泉居士。他是清安徽休宁人,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改庶吉士。乾隆间,汪由敦累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这个人老诚敏慎,在职勤劳,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所重,充任《平定金川方略》副总裁和《平定准噶尔方略》总裁,参与纂修《明史》,著有《松泉集》。汪由敦还善书法,有《明晴斋法帖》传世,卒于1758年,加赠太子太师,谥文端。

据说,汪由敦曾跟随乾隆皇帝前往木兰围场秋狝,到过大宁城,遂作这首《恭和御制题大宁塔元韵》:大宁城早已荒废,只留下一个空名了。在当年,这里曾是佛教圣地。梁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河南商丘东。梁孝王十分好客,司马相如、枚乘等皆在此园中吟诗作赋。可是,诗人再见大宁塔时已荒芜破败了。这说明,即使是舍利金刚这样的佛教圣物,也难以抵挡燕王朱棣的天子气运啊。燕王朱棣在争夺大明皇位时,最大的顾虑是拥有重兵的宁献王朱权。于是,他设计挟持朱权南下,便再无人能够阻挡大明王朝的命运了。很快,朱棣攻取南京,顺利地夺取了皇位。当燕王来到大宁城时,金刚菩萨们肯定是事先知道了,也目睹了那一历史事件。西晋末年,石勒将攻刘曜,众大臣劝阻。于是,石勒去问佛图澄,得到的答复是:“相轮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偈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曜也。”石勒闻言果断出兵,生擒刘曜。这时,大宁塔上的风铃传来阵阵的隐语,宁献王你得走了。

燕王朱棣将宁献王朱权带到江西南昌改封为南昌王,从此宁王府第的珠帘碧瓦便荒废了,只有野藤榛树在风的吹动下发出簌簌之声。昔日的繁盛之地,如今却成了耕牛牧马的乐园,它们在残破的瓦砾之间悠闲地吃着草。

在这首诗的结尾处,诗人依然落了俗套,歌颂了大清皇帝的功德,让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天子之车驾六马,故称六龙。在这里代指乾隆皇帝。他手指东方,随员们便一起登攀,太阳刚刚升起。彼时,云来雾去看不太清楚,经过大宁古城的护城河时,发现已经干涸了。而那高高的塔顶是可望而不可及即了,只能默默地数一数飞檐有几层。偶尔的,还要停下马来,希望能够寻找到碑碣之类的纪念物,可惜什么也没有找到。龙沙,泛指塞外边远地区和沙漠地带。这座孤塔在塞北荒漠中站立了多少个春秋,现在喜得乾隆皇帝的《题大宁塔诗》留传。在这广阔空旷的荒野上,逍遥自在地游览。极目远眺远方,如同亲临壮阔的大海,顿感心胸开阔,没有什么愁事了。清代在这里职贡,设立了驿站。

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明廷又命大将军冯胜等率师修筑大宁、富峪、宽河、会州等四城,并屯驻大量军队。但冯胜率师所筑的大宁城,是指当时的大宁新城,也就是现老哈河上游的黑城遗址,并非辽金时期的大宁故城。

“诗忆赤峰”系列二十一

END

(0)

相关推荐

  • 乾隆皇帝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978年10月,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妙应寺白塔塔刹(天宫)中,发现了一批重要佛教文物,其中乾隆皇帝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是较为重要的一件. 这件御笔&l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四十四)宁王加盟

    8月30日,李景隆誓师出征. 与此同时,小皇帝给宁王.辽王,各下了一道圣旨,总而言之,希望你们赶紧到中央政府报道.   小皇帝已逼死了一个藩王,囚禁了四个藩王. 现在燕王造反了,他还想凭一纸调令,让宁 ...

  • “塔拉沁”今昔

    作者简介--陈明山,内蒙古赤峰市人,蒙古族,现就职于赤峰学院.工诗善赋,其格律诗卓有古风,现代诗大气磅礴汪洋恣肆,散文朴素自然如行云流水,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笔力雄浑大有可观者.        ...

  • 康熙皇帝在宽城:喝酒能解决的事,绝不动刀枪

    引子: 很久以前,宽城琢酒集团总经理宋国卿先生托人约我去酒厂看看,5月8日,单位组织去王厂沟抗日根据地参观学习,下午时间空闲,借机去了酒厂. 参观酿酒过程,参观民俗博物馆,收获颇丰.宋国卿先生嘱我搜集 ...

  • “诗忆赤峰”系列二十二::坐看旌门落日红

    [引题]:当年,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包括现喀喇沁旗和宁城县等地区)对清政府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统治和稳定意义.这里既是清廷的后院,又是北大门和屏障.而满清统治者一直奉行的"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

  • “诗忆赤峰”系列之十一:有女夭夭称细娘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在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琵琶,初名批把,为弹拨乐器,因演奏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七:未酬夙愿成长恨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对于赤峰人来说,贡桑诺尔布可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大人物.在这一期里,将从诗歌的角度,为您讲述一个不一样的贡桑诺尔布-- 01 挑灯奋起读书时 桂魄当空落去迟, 挑灯奋起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六:笔墨淋漓写短章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在赤峰市,很多人都知道喀喇沁右翼旗扎萨克贡桑诺尔布.与贡桑诺尔布相比,旺都特那木济勒的名气就小多了.实际上,他们是一对父子-- 01 好句惊人细细吟 在上一期,为您介绍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五:爱我常呼赵倚楼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诗人行吟于英金河畔.死后,他葬于红山脚下-- 01 言访诗人赵倚楼 虹桥敛彩光, 归岫白云软. 惟留水底岚, 苍苍不可卷. 一雨洗炎蒸, 新秋味清越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四:茅荆大坝赛摩天

    [引题]:今天,让我们跟着一个人的诗和日记,穿越回二百多年前的赤峰地区吧.那时,山亦陡,雪也白,更有路难行啊-- 水东流入海 "十九日,微雨.自赤峰向西行,山愈远,地愈平,沃野数百里.晡雨大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三:我爱敖汉瀑布水

    [引题]:几个月前,我回到家乡的大漠深处,只为寻找到一首诗,还有镌刻着这首诗的那一通摩崖-- 乃有瀑水崇冈悬 我的家乡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苏木,属于老哈河的下游,与敖汉旗接壤.老哈河如同一个毛头小子,在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莫对月明思往事

    扫码关注 惊喜多多 中/秋/佳/节 [引题]:在历史上,喀喇沁.敖汉和翁牛特三部所辖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很多.而之所以形成现今版图,与康熙大帝有关.公元1681年,康熙大帝以"喀喇沁.敖汉.翁牛 ...

  • “诗忆赤峰”系列之十二:风寒霜雪任蹄毛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在宋太平老人所著之<袖中锦>中,列有天下美物,其中的契丹鞍与端砚.建州茶.蜀锦.定瓷.东绢.夏国剑.高丽秘色瓷并列为天下第一.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前,出自现赤峰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