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浦歌十七首》(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注:
石楠: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十二米左右。叶子椭圆形,边缘细锯齿。
女贞:常绿灌木或乔木,高可达六七尺,叶卵形。
解读: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写景时边用四个叠词——“千千”“万万”“山山”“涧涧”从中可以想象秋浦的秋天,动植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漫山遍野都是石楠树和女贞林,树丛中、河面上、水石间到处白鹭,它们或歇息、或翻飞、或觅食、或嬉戏,每一条深涧中传来白猿的哀鸣。这二十个字,诗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展现出秋浦风景的奇特。诗人运用听觉和视觉的感受,从动植物的数量、分布、色彩、声音等方面,描绘了秋浦山恬静和美,描绘了秋浦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
顾炎武曾说诗“诗用叠字最难”,考虑到诗歌短小,又受到音韵限制,往往连用叠字很难,且运用自然,复而不厌,更是难上加难,但李白这首诗连用叠字,其运用巧妙,又富于音律和修辞之美,读起来顺畅自然,同时使笔下景物生动形象。
最后两句,诗人笔锋陡转,以劝告的口气,规劝别人“莫向秋浦”,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悲愁的猿鸣声让人断肠心碎,异乡的美景无法消解身在他乡的人思念的愁苦。
今天的人们若再去秋浦,估计除了赞美与感叹秋浦的美景以外,李白笔下白猿已经没有了踪迹,但石楠与女贞尚在,但绝不是漫山遍野,这与当年李白的心境完全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