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唐诗解读——李白之《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注:
三千六百钓:相传姜子牙在渭水垂钓共计十年,故有此一说。
风期:风度。
虎变:喻政治上得志。
砰訇:打雷声。
投壶:古代游戏。依次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数量计算胜负,负者罚喝酒。
驺虞:传说中的一种白虎,生性仁慈,不吃任何动物,也不在草地践踏。
咍:嗤笑。
臲(左山右兒)屼:不安。
解读:
《梁甫吟》是乐府“相和歌辞”旧题,相会为曾参所创。梁甫,即梁父,泰山下之小山名。李白的这首诗即悲叹自身遭谗罹祸而得君臣遇合之悲。
全诗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领起全篇,抒发了诗人虽身处逆埸却渴求光明之心。两个“君不见”,化用历史姜太公、郦食其的故事。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卖食于棘津,七十屠牛于朝歌,八十垂钓于渭滨,久思定国安邦之计,终遇文王,遂成君臣遇合之愿。郦食其见刘邦长揖不拜,自称高阳酒徒,非迂腐儒生所能相比,终能得遇明主,于纵横捭阖之间,齐王率七十二城来降,遂成一番事业。
然而现实中的诗人呢?“我欲攀龙见明主”,诗人将目光转到现实的自己。他欲报朝廷,奈何权奸塞路,而明主所好者,也无非是美女投壶声色之娱。面对如此龌龊的现实,无知之辈的趾高气扬,诗人认为只能收敛起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到齐国三个勇士却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相国所杀害的悲剧,诗人不禁心有余悸,这处“二桃杀三士”的悲剧还在上演。才志之士进有遭谗罹祸之险,退有为人所笑之悲,诗人于揶揄自嘲之中,道尽了古今来普天下一切知识分子的无限辛酸与悲凉。
但李白就是李白,他愤世嫉俗,他也善于从中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从而得到超脱,也因此使得全诗于最后显得开阔健朗,豪迈奔放,使全诗开头那惊天一问得到了响亮地回答——“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张华的龙泉、太阿双剑终有相合之时,我辈与君王也会有遇合之日。道出了大丈夫虽身处逆境,应当安时待命,以期风云感会之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