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注:

中巴:《水经》:“刘璋分三巴,有中巴,有西巴,有东巴。”

巴东山:泛指三峡诸山。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夔州:一作“瞿唐”。

解读:

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次年(756)一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六月潼关失陷,长安受到直接威胁。杜甫四月赴奉先携家至白水、羌村等地逃难,并不幸被贼抓去,以后虽曾在朝廷短暂为官,但因直言上疏遭到贬斥,被赶出朝廷和长安。从天宝十五年(756)赴奉先搬家逃难起,到大历元年(766)春末由云安迁夔州时,他巳奔波多年,漂泊万里。到夔州时,杜甫已经55岁,故在夔州的生活,便是五十五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漂泊生活的继续。

《夔州歌十绝句》写出了夔州的山川之险、历史之悠、物产之丰、水利之便、名胜之奇,它们宛若一部三峡风光纪录片,将观众带进一个雄伟、神奇、历史悠久的境界,让你领略到一种崇高、悲壮、迷幻的美感,基本上都是吟咏山川形胜和风物古迹之作。

本诗作于大历年间,描写夔州的山川形胜。

东汉末,巴地分为三部――中巴、巴东、巴西。夔州属巴东郡,位于“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坐落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绵起伏的山。

首句“中巴之东巴东山”中“巴”“东”重复出现,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可感受到大山的雄伟气势。次句“江水开辟流其间”,写长江之水开天辟地以来都奔流其间。“开辟”一词极富形象性,好像夔门正是因奔腾不息的江水浪打波穿而形成。

第三句“白帝高为三峡镇”,是指白帝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上,下临瞿塘天险,为历代军事重镇。因它守住瞿塘峡口,足资镇慑,所以称“三峡镇”。城下的瞿塘峡水流湍急,水下有暗礁,船只很难通过,不可谓不险。末句“瞿塘险过百牢关”,是将瞿塘峡与汉中的百牢关对比,更突显了瞿塘峡的险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七绝,纯乎写景,但并非无情,抒情已存在于写景之中。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