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唐诗解读——李白之《塞下曲六首》(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如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注:

甘泉宫:陕西淳化有甘泉山,秦时在此山建造甘泉宫,汉武帝曾加以修建,并在此避暑。

解读:

这首诗主要写匈奴挑起战争,汉武帝当机立断,召集李广等将领制订退敌方案,最终汉室将帅上下一心,共同击退敌军,保卫国家安宁。

首联写沙漠深处燃起边关告急的烽火,从甘泉宫都能看到连天的战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快速传递军情之用的,因此也是军情紧急的代名词。甘泉宫是指甘泉山上的甘泉宫,距汉国都长安仅两百里,因此诗人以紧张的气氛来表达战事的严峻。

次联是说武帝听闻后迅速召集李广等将军研究对敌策略,按剑是说明武帝听闻匈奴入侵行为的震怒的态度,意在表明汉廷抗击匈奴的决心。

颈联是说汉室军队杀气直上云霄,攻击的鼓声在陇底都能听得到,这是从气势和声音描写战争激烈的场面。兵气指战斗的气氛,也是表明汉室军队面对敌人入侵,上下同仇敌忾,直到粉碎敌人的进攻为止。

尾联是说军队凭借着高昂的气势和超强的战斗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一战而扫清入侵的敌军,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横行”指战场上游刃有余,战胜敌军。“负勇气”指的是战士们获胜的原因是战胜敌军的信心和勇气。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