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唐诗解读——李白之《君马黄》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注:

君马黄: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卷十七列入《鼓吹曲辞·汉铙歌》。

盘:游乐。

赩赫:光亮的样子。

五侯: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王商、王逢时、王根、王立等五位为侯,世称五侯。五人皆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时谷永与齐人楼护俱为五侯上客。

争难:指兄弟相救于危难之中

解读:

《君马黄》,《乐府诗集》将其归入《鼓吹曲辞﹒汉铙歌》,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因词首有“君马黄,臣马苍”俱得句《君马黄》。其愿意古辞原意,一说讽上下不一心,一说是男女伤别之作。从李白的诗意来看,应是诗人抒发知已难得的苦闷之情。

开头四句咏马起兴,以马色之不同作反衬,言人心之无猜。接下来的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外出游乐,双双行驶在洛阳的街道上。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逐出翰林院后,曾到过洛阳,在那里认识了杜甫。次年,杜甫在齐州所做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记录了他们同游历下的情景,但从中我们也能想象他们在洛阳相识的情景。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这是渲染人物之显赫,描写了他们的衣着和饰物。佩长剑,戴高冠,让我们想到了诗人屈原《涉江》的句子:“带长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与李白千古巴同调,故其崇高有相似之处。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这两句上句从经济着笔,下句从政治落墨,意在表现两人不寻常的社会地位。“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则写到友人遭到不幸,就像奔突的猛虎有时不免误入陷阱一样,壮士也会遇到暂时的困顿。以猛虎作比,意在说明友人即使落难也不失当年之威风。

最后两句,既是对落难朋友的回答,也是诗人情志的抒发,一个人自顾自身修为,哪里有什么益处,能够急友人之难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全诗以乐府为题,通过咏史来抒发贵相知、重友谊的襟怀。萧立之在其《冰涯诗集》中认为,“此诗其伤朋友之首缺乎,抑白遭诬被谤之时所作也耶?婉而不迫,可谓得国风之体矣”。同李白其他乐府一样,此诗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而且融进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豪放风格——言语明快而活泼,格调清新而自然。因此高棣认为:“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

附:汉乐府﹒君马黄

君马黄,臣马苍,

二马同逐臣马良,

易之有騩蔡有赭。

美人归以南,驾车驰马,美人伤我心。

佳人以北,驾车驰马,佳人安终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