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变成孩子最恨的人:从“妈妈,不要吃了我”到“妈妈,我杀了你”
不要变成孩子最恨的人
作者 绿衣
1、
九月开学时,突然在孩子学校里看到一个熟面孔。
一问才知道原来应该读大三的他终于还是被学校劝退了。
于是回来再读高中,再次备战高考。
这个复读的孩子是看着长大的,从小成绩就很好,因为他妈妈一直对分数很看重。
高考虽然没有发挥到最好的水平,也是在985学校里面选择读哪所大学的。
孩子想读同济大学,一直力争。
但是孩子妈妈不同意,觉得北航更好。
角逐的结果当然是无法独立的孩子妥协了,去了不愿意去的北航。
硬碰硬的不行,孩子开始软反抗,不去上课。
大一学校就劝退,拖了两年,终于还是退学了。
不知道孩子是否发出过“妈妈,不要吃了我”的呼声。
2、
最近,皮克斯的最新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火了。
影片不到8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却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式母爱。
影片故事从妈妈包包子开始。
▲妈妈把包好的包子放入蒸笼 / 皮克斯动画《包宝宝》
吃饭时,最后一个包子突然变成了包宝宝。
被吓一跳的妈妈,赶紧吐了出来。只见包子滚了两圈,慢慢生长出双脚双手。
变成了“人”的样子。
常常一个人在家的妈妈,惊喜过后,感到开心。
日常开始陪着宝宝玩。
给他喂食。
带他买菜逛街。
宝宝慢慢长大,身高也一直在变。
渐渐的,他开始想逃离妈妈,跟着小伙伴玩。
担心的妈妈,一次次把他追了回来。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开始出现了各种争执,包子把妈妈拒之门外。
妈妈做好吃的示好,也得不到回应。
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包子和同龄人出去玩。
回来时,听见敲门声的妈妈很高兴。结果打开门,却看到包子带着女朋友回家。
妈妈直接被惊吓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离开这个家。
回来只是收拾行李,没办法的妈妈,用力阻止包子开门。
最后,不甘心的妈妈,流着泪,一口将包子吃掉。
幸好影片给出了一个美好结局。
当梦醒后的妈妈,看到包子之后,顺利和解。
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我为你付出了全部,却成了你最恨的人。
妈妈宁可把包子宝宝吃掉,也不愿意放手让宝宝去寻找自己的生活。
有人觉得这个动画诡异吓人,但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吗?
大多数中国孩子或者说东南亚孩子,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和包子一样被控制的阶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控制的时间长短,事件大小不同。
胡歌的妈妈在胡歌的终身大事上,管得特别严。
不管他交到了多么优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点点瑕疵,就会被妈妈判死刑。
演员朱雨辰妈妈说:“他的每一段感情我都知道,我都会去干扰。”
朱雨辰在密不透风的母爱里活了39年,他想过反抗,他觉得妈妈的爱太重了,甚至跟她妈大吵“你这样会把我搞死!“
遗憾的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朋友的孩子读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一定得听自己的。
小孩上什么培训课,穿什么衣服,基本上也是得听家长的。
……
中国多数孩子从上什么培训课到上哪所大学的选择、从做什么工作到选择怎样的结婚对象,都有妈妈的影子,都有家庭的控制。
3、
动画片里的母子最后和解了,现实里付出了全部爱的母子却没有那么容易和解。
国内顶尖学府浙大的年轻博士,侯京京跳河前在遗书里写到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做自己,甚至对妈妈说出“只愿下辈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让您受伤”这样的话,还说只愿没有来生,这是对生命怎样的绝望才能写出来?
在父母眼中,最理想的一生就是:
小时候要听话,不哭不闹;上学后要成绩好,考个好大学、好专业;毕业后考公务员、当老师,端上“铁饭碗”;工作两年后相亲恋爱,结婚生子……更有甚者,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强加于孩子身上,鞭策孩子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梦想。
可父母好像忘了问,孩子想要怎样的一生!
有部分孩子走得更远,更让人触目心惊,孩子的屠刀对准了妈妈。
12月2日晚,湖南省沅江市泗湖山镇六年级少年小康,因为逃学被妈妈批评并砸烂手机,他拿起菜刀将自己34岁的亲生母亲陈女士杀死。
11月22日,山东一小区内,24岁的大学生小刘在盛怒下将陪读的母亲王女士杀害。
2015年7月,北大学生吴谢宇,通过高科技犯罪,把单亲妈妈谢天琴杀害后人间蒸发,至今没有归案;
2012年3月,南昌青年高某某将母亲杀死,只因母亲平时对他的工资管得太严;
2011年3月,上海留日学生汪佳晶,向母亲索要生活费无果,在机场将母亲捅伤后险些杀死……
案件发生前母慈子孝,没有人会想到孩子会举刀砍向对自己付出全部的妈妈。
案后会发现这些惨烈的案件背后都有一个无私到没有自己,心中只有孩子、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
亲密到不分你我,就像包宝宝里面的妈妈,觉得只有把孩子放进肚子里才不会失去孩子。而现实里这样却酿成了仇恨。
就像导演石之予所说的那样:
活不出自我的中国妈妈,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化身。娃小时,她们用食物喂养,一味溺爱。娃大后,她们用精神控制,不愿松开。
母亲本想用爱养育子女,却没有意识到过度的爱成了负担,变成了以爱为名的绑架,用爱将子女吞噬。
直到有天,悲剧到来,透不过气的爱酿成了仇恨,你对娃付出了全部,却成了娃最恨的人,恨到娃对你举起了屠刀。
4、
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当然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
就像纪伯伦在《孩子》中写的那样,儿女的诞生源自于父母对于生命的渴望,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为了父母而来。
父母有父母的生活方向,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方向和道路。
既然孩子不为父母而来,那么对孩子好就是得尊重孩子,尊重其意愿,尊重其选择。
父母都是初为人父母,孩子都是初为人子女,有摩擦有隔阂很正常。
父母遵循“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不是他们的灵魂。”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不用达到牺牲自我的高度,应该是不太费力的付出,牺牲父母的付出孩子承受不起也回报不起,自然走向仇恨。
孩子长大后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目送他们走向自己的幸福。
而孩子回报给父母同样的感恩与孝而不顺。
理想的父母与孩子,彼此尊重、彼此独立,自己的梦想自己去实现。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儿》里送给嗯哼的那首诗一样: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