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粮台古城-越王剑的发现让平粮台名声大噪
这么早的一座城,到底是咋发现的?
其实,平粮台遗址的发现十分偶然!
此地,相传是《诗经》讲到的宛丘,《诗经》中《陈风·宛丘》描述:“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这是一个有着浪漫且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地方。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越王剑
1979年5月的一天,大朱庄两名村民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一把类似长剑的东西,从此打破了这座村庄的沉寂。这把剑,就是鼎鼎大名的越王剑——越王勾践第四代孙越王不光的剑。
越王剑的发现,引起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经过初步考察,认为这里是一处值得开展考古的地方。
1979年夏,省文物考古专家曹桂岑带领着周口地区(今周口市)文物考古训练班的学员来这里实习,他们选了一座东西方向的墓进行发掘,当寻找到墓坑时,突然发现墓内填充的夯土拐了弯,不像一座墓的形状,这让他们感到很奇怪。
他们仔细分析比较了夯土的软硬程度,判断这是另一座南北方向的墓打破了原来那座东西方向墓的墓道。从出土的文物判断,南北方向的墓是汉墓,而东西方向的墓是楚墓。在楚墓的墓室里,他们挖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其中还有一把青铜剑,但这把剑的柄已经残缺,从剑上的铭文看,这是一把越王剑。
截至目前,淮阳一共发现了4把越王剑。1979年夏季,在平粮台楚墓里发掘的这把剑,剑柄残、扁颈、首圆,上有错金鸟篆铭文9字“工人冂工人冂工人冂”。剑格正面4字“王戉(越)戉王”,背面字“佳(惟)匠冂”是造剑的工匠名。另从平粮台附近村民中征集的两把越王剑(含大朱庄村民取土时发现的那把),均保存完整,一把剑长57.9厘米,剑格正面错银鸟篆“王戉(越)戉王”4字,背面“佳(惟)匠尺佳匠尺”6字,剑首“其丙率尺七之其丙率尺七之”12字。另一把剑长61厘米,铭文形制与上剑基本相同。第4把越王剑是1983年9月淮阳古墓盗掘事件发生后被公安机关查获的,长60厘米,有错金鸟篆“戉王戉王”等字。这些剑的共同特征是一般长度在60厘米以下,剑背呈直线,前锷收狭,两从均平,剑首为圆形,在剑格的正背两面均鸟篆书铭文10字左右,皆有“越王”二字。
越王剑局部图
越王剑被发现后,很快引起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平粮台相继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口市淮阳区平粮台大遗址保护中心主任贾亮说,1995年以来,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在平粮台基础上先后组建了周口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和平粮台文物保护中心,以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并制定了中长期保护规划。
这么精美的越王剑主人是谁?千里之外的越王剑,又怎么会出现在龙山时期的平粮台古城呢?
考古专家通过对近10座墓葬的发掘,证明了这里曾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国至汉代的墓葬群。通过考古资料显示,具有诸侯王级或贵族身份地位的人才佩带这样重量级的剑。淮阳在春秋时属陈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消灭了吴国,吴国的青铜剑被越国据有。后来,楚又灭陈,陈国皆为楚地。公元前278年,楚自郢(今湖北荆州)迁都于陈。从历史上看,淮阳自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都是楚国的北方军事重镇,所以淮阳一带楚墓众多,越王剑不外乎由赠与、陪嫁、战利品这三种方式出现的,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越王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镇墓
值得一提的是,平粮台遗址中还出土了镇墓兽。1985年,这尊汉代泥塑镇墓兽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高1.2米,鹿角人身,跽坐,双手向左右平伸。兽目较深,高鼻,张口,赤身,仅下腹裆部穿“内衣”,通身呈朱红色,嘴唇涂红色,“内衣”为黑色,是驱除鬼魅用于守护墓葬不被打扰的神秘鬼怪。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汉代时期的埋葬习俗、谶讳迷信思想、泥质雕塑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这尊汉代泥塑镇墓兽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泥塑镇墓兽,镇墓兽下身裆部穿的“内衣”,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内衣标本。镇墓兽,既让我们感到新奇,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汉代的厚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