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正气,大病小病都躲你
中医将机体对外来的抵抗称为“正”,造成人体患病的各种因素称为“邪”。正气足,人就不会生病。若是一时身体虚弱生病了,只要提升自己的正气,病自然就会好。
养正气,先养肾脾肺
既然正气对人如此重要,那么它存在于人体的什么地方呢?首先是肾脏,肾脏就好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背着的行李包。有的人行李包很满,有的人行李包很空。这个先天带来的行李包,大体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健康基础。其次是脾脏,脾脏就像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提包,你住里面放进保养、爱护,就能收获健康,它甚至可以弥补一部分的肾脏先天不足。但你要是在饮食作息上一味胡闹,这个手提包甚至会拖肾脏的后腿。最后是肺脏,肺脏是正气的晴雨表。睡眠足、饮食好,人就肺气足,神采奕奕;若是各方面保养不到位,肺气虚,各种疾病就乘虚而入。所以,要想正气十足,先养肾脾肺。对此,中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五昧调和: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成入肾。进食时五味适当,五脏阴阳调和,功能正常。一旦五味过度,五脏受损,正气不足,就出现免疫力下降。
五情合度:五情,就是喜、怒、思、悲、恐。中医理论认为适当的喜悦能舒畅心气;适当的思虑,调和脾气;适当的悲心,肺气就不会上逆而喘;适当的恐惧(小心怕做错的心情),能使肾气收敛,肾精充足;适当的发怒,能使肝气疏泄。但是,五情过度,机体的免疫力就会降低。
养正气 抗疾病
导读:中医指出,机体对抗外来疾病的称为“正”,造成人体患病的各种因素称为“邪”。正气足,百病不生,因而,养正气,可抗疾病。那么要如何养正气?以下中医告诉你正气在人体的分布及提升正气的方法。
中医:养正气 抗疾病
养正气,先养肾脾肺
我们已经知道正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正气在人体什么地方呢?
首先是肾脏,肾脏就好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背着的行李包。有的人行李包很满,有的人行李包很空。这个先天带来的行李包,大体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健康基础。
其次是脾脏,脾脏就像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提包,你住里面放进保养、爱护,就能收获健康,它甚至可以弥补一部分的肾脏先天不足。但你要是在饮食作息上一味胡闹,这个手提包甚至会拖肾脏的后腿。
中医养正气的“两个五”
五昧调和:
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成入肾。进食时五味适当,五脏阴阳调和,功能正常。一旦五味过度,五脏受损,正气不足,就出现免疫力下降。
五情合度:
五情,就是喜、怒、思、悲、恐。中医理论认为适当的喜悦能舒畅心气;适当的思虑,调和脾气;适当的悲心,肺气就不会上逆而喘;适当的恐惧(小心怕做错的心情),能使肾气收敛,肾精充足;适当的发怒,能使肝气疏泄。但是,五情过度,机体的免疫力就会降低。
养好正气身体好
【养好正气身体好】中医将机体对外来的抵抗称为“正”,将造成人体患病的各种因素称为“邪”。正气足,身体才好,人才不容易生病。若是一时身体虚弱生病了,只要提升自己的正气,疾病自然而然也就会慢慢变好了。今天,廖老师就跟大家聊聊正气的问题。
既然正气对人如此重要,那么它存在于人体的什么地方呢?首先是肾,它是先天之本,是父母给的。肾就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背着的行李包,有人行李包很满,有人行李包很空。这个先天带来的行李包,大体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健康基础。
其次是脾,它是后天之本,这个完全由我们掌控。脾就像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提包,你往里面放进保养、爱护,就能收获健康,它甚至可以弥补一部分的肾脏先天不足。但你若是在饮食、作息上一味胡闹,这个手提包甚至会拖肾的后腿。
最后是肺,肺是正气的晴雨表。睡眠足、饮食好,人就肺气足,神采奕奕;若是各方面保养不到位,肺气虚,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所以,要想正气十足,首先就要先养肾、脾、肺。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养正气呢?
首先要五味调和,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日常进食时五味要适当,五脏阴阳调和,功能才正常。一旦五味过度,五脏受损,正气不足,也就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了。
然后要五情合度,喜怒思悲恐为五情,中医认为适当喜悦,舒畅心气;适当思虑,调和脾气;适当悲心,肺气就不会上逆而喘;适当恐惧(小心怕做错的心情),能使肾气收敛,肾精充足;适当发怒,使肝气疏泄。但五情过度,机体的免疫力就会降低了。
百病始生论述题
五、论述题
1、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谈谈正气和邪气发病过程中的关系,有何指导意义?
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因此,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先决条件,是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观点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2、根据《灵枢·百病始生》篇,试述虚邪贼风侵入人体后由浅入深的传变次第、所出现的症状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虚邪贼风入侵人体后,由浅入深地传变,先皮肤,次络脉,再次为经脉,再次为输脉,再次为伏冲之脉,再次为肠胃,再次为募原。病邪每到一处,都会影响该部位的功能,产生相应的症状。在皮肤,毛发竖起,淅然恶寒,皮肤痛;在络脉,肌肉疼痛,时作时止;在经脉,恶寒伴惊骇不宁;在输脉,四肢关节疼痛,腰脊强硬;在伏冲之脉,身体沉重而痛;在肠胃,气胀攻冲,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泄利、大便粘稠滞下;在肠胃外募原间,血络瘀滞,渐渐生成肿物。病随邪著,变化无穷。原文提出了外邪伤人致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最后发生“积”。在传变过程中,因邪气所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此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一脉相承,且更为详细。这种外感病传变规律的论述,意义有二:其一,传变过程不仅有早期、中期、晚期的含义,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对确立治则治法有指导意义,如邪在皮毛,当以表散;邪在经脉,当通经脉;若邪气入里,则当从里泄邪。其二,由于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逐次加重,故宜早期治疗,防止其传变;若待“邪气淫泆”而治,必贻误时机,预后不良。由此提示医生要早期治疗,及时截断传变途径,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疾病的其他传变方式常有循经传变、脏腑相移及按生克次序传变等多种。
3、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及其他有关篇章,试述《内经》对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
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内经》中许多篇都有论述。《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与本篇所述略同,均列出了天空中的风雨寒暑之气、地上居处的寒湿之气、人体自身的情志过激,以及饮食、房劳等都可成为致病因素。同时,对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进行了说明。关于病因的分类,诸篇悉按发病部位以类之,本篇也以“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而定为“三部之气”。《素问·调经论》也谓:“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
4、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失其所则折寿”的机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为阳气对于人体就像天空中太阳一样,起着强大的卫外作用和温煦功能。若阳气运行失常,就会不知不觉地损伤人体而缩短寿命。其机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机体中的营养物质皆在阳气的作用下化生,如果阳气不足,生化无力,则诸脏失养,甚至枯竭(阳损及阴),从而损伤寿命。
(2)阳气的卫外作用是指其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抗病能力,如果阳气不足,卫外不密,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损及寿命。
(3)阳气为人体生理之火,既能温养诸脏,又可布精。如果阳气不足,诸脏失于温煦而功能低下,则人体虚弱易致病,从而损伤寿命。
5、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试比较煎厥和薄厥的异同。
煎厥和薄厥是因人体阳气失常而导致的两种病证,但二者却有相同之处。
相同点有:
(1)病因方面:均为内伤所引起;
(2)病机方面:均为内伤阳气,导致阳气功能失常所致;
(3)症状方面:均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症。
不同点有:
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病因:过劳
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日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
病位:肝、肾;
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
病性:本虚标实。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心胸或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
病因:大怒;
病机: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
病位:肝;
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
病性:实证。
6、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试述饮食五味偏嗜过用的危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阴精。五味,酸苦甘辛咸,此处泛指各种饮食物。五宫,即指五脏。五脏藏蓄阴精,故称为阴之五宫。指出阴精的产生,本源于五味,而藏蓄阴精的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两重作用。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养五脏,为五脏精气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充盛,脏腑阴阳协调。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过用,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导致脏气偏盛,破坏阴阳平衡,从而伤害人体。原文运用五行乘侮加以分析,即五味各有选择性地“先入”某脏,若久食过用某味,则先伤其相应之脏,继而伤害其相关之脏。如酸味太过,肝气亢盛,木乘土,而致“脾气乃绝”等。因此,调和五味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过用偏嗜五味则会导致五脏阴阳失调,危害人体健康。
7、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试述阳气的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论述阳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原文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人体的阳气运行于人身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按正常规律运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而起到温养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即阳气具有温养和卫外的生理功能。
(2)原文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清也。即阳气清柔则养神养筋。本句意为阳气在清静柔和的生理状态下,发挥着内则养神,外则养筋的生理作用。引申可理解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在内可温煦五脏六腑,在外可温养肢体筋脉。说明了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气化温养功能。
(3)原文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亟,频、数之意。固,固密。全句意为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阳气为阴精而固密于外。本句说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是体内贮藏的精微物质,为养护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在人体中具有卫护于外,从而起着使体表固密并使阴精安守于内的作用。
8、结合《素问·举痛论》,简述九气致病的机理。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呕血;肝气横逆,乘袭脾土,故飧泄。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暴喜伤心,致使心气涣散不收,精神不能集中,出现笑不休,甚则狂。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哀太过而致心系拘急,肺叶胀大而不宣降,营卫之气壅遏于上焦,气郁化热,热邪耗伤胸中气血,可致肺痿、痿躄等证。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卒恐伤肾,导致肾精不能随阳气上奉而下陷,久则上焦之气不通而郁闭,气不得上升则还降于下焦,致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出现遗尿、遗精、腹泻等证。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过度的惊吓,导致精神不能内守而动荡不安,出现痴癫、僵仆等证。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过度,则志凝神聚,气留不散,久则伤脾,运化无力,出现嗜卧、胸闷、纳呆等症。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性收引,阻遏阳气,在表使腠理闭塞,表现为寒热无汗;在里使阳气收敛,气机不畅,表现为腹痛等证。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热邪伤人,阳气亢盛,致使腠理开,汗大泄,气随汗泄,故称气泄。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疲劳过度,导致肾精耗于内,阳气驰张于外,外内之气皆散越,出现喘息汗出等证,导致正气耗散。
9、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简述对病机十九条如何归类。
(1)属六淫病机的有12条:
诸热瞀瘛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
火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诸胀腹大
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2)五脏病机有5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上下病机有2条: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1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火”的五条病机和病证是什么?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故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火。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由于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隔阴,故出现口禁、战慄等寒盛症状,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故口噤不开、鼓颔战慄而不能自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由于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故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急性呕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因为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故多种躁动不安、神志狂乱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由于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故痈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邪所致。
11、怎样理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五脏病机和病证?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指头或肢体动摇不定的病证。眩,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的病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种肢体搐动震摇、头晕目眩之风类病证,其病机多属于肝。这是由于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变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络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同贲,此指气逆喘急。郁,拂郁,此指胸部胀闷。“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句的意思是多种气逆喘急、胸部胀闷的气机方面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肺。因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病则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息、胸中窒闷、痞塞不通等病证。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肌肤肿胀、腹部胀满等之湿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脾。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建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痒,疡也。即疮疡,包括痈、疽、疖、疔、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句的意思是多种肿痛疮疡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心。因为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12、《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热”的病机和病证是什么?
(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即多种腹部膨满胀大的病症,其病机大都属于热。这是由于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即多种肠鸣有声,腹部胀满,叩之如鼓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此由无形之热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多见于见饮食过饱,或肥甘无节,中脘传化迟滞,肠胃积滞生热。腐气产生,充满肠胃则脘腹胀满,其症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3)“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即多种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肢体拘挛,甚至角弓反张,排出水液混浊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这是由于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即多种呕吐酸水、急剧腹泻、里急后重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和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13、《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于上下的病机和病证是什么?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痿证。喘呕,即喘促、呕吐。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中上二焦。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痿论》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固,指二便固闭不通,即大便秘结与小便癃闭。泄,指二便泻利不禁。下,指位于下部的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句的意思是多种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二便固闭不通或泻利不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下部的病变。《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灵枢·本神》又说:“肾气虚则厥”,说明厥证与肾相关。肾、膀胱、大肠皆位于下焦,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所以肾的盛衰之变,或影响膀胱气化,或影响大肠传导,因此可见二便不通或二便泻利不禁的病证。
探求中医至理
师傅说了,医必先明理法而后言方药,所以我们在遣方用药之前,必须先明理法!我们做医生的,最终的结果都是落实在治疗上,然而要想疗效好,不是我们有什么秘方,不是加减什么样的几味药,就能治疗什么病,而是先明理法!只有理法明了,我们才能做到郑钦安祖师所说的“随手拈两三味药,都是神方!”这样,我们作为一个医生,站的高度就是相当的高了,我们才能成为上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具为之病。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蜜,如是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而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
所以李东垣就说了“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已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和郑卢医学的观点就一致了,郑卢医学认为,无火不生,无火不化,也是落实到脾胃上来的。
在看看脾胃论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做异名异论而观之。“
我们在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所说的“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肺病则痞塞而不宜。四维之病,悉因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
又说“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
关于谈论中气,土气,脾胃的重要性的条文还有很多很多。
从以上这些观点,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也就是人生命的根本,就在于脾胃,所以内经才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脾胃旺,则气血旺,气血旺则人健康无病,生生不息,脾胃衰,则气血衰,气血衰,则人病,脾胃败,则气血败,气血败则人死!所以,我们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治病就是治气,治气就是治脾胃之气,只要我们抓住脾胃,那么就是抓住了生命的根本,也抓住了疾病的根本!
下面我们在来看看自然规律,自然界有一种现象,也是内经所说的“土生万物”,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生长在大地上,当自然界风调雨顺,阳光充沛的时候,那么万物就能生长收藏,物产丰富,人们就能丰衣足食,当气候不正常的时候,连年干旱或是洪灾等,那么人们就会受到饥荒的困扰。此现象放到人体中亦然。当我们的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了问题的时候,或是说运化有了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反应呢?各个脏腑器官就会缺血,缺气,也就是阳气正气不足,所以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就会失调,所以肝郁了,肺热了(由于气血不足没有能力清运肺内的痰湿等,痰湿阻滞气机,郁而化热,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脉象反应的都是肺热。)肾虚了,心慌了等等,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诸多的纷繁复杂的各种疾病之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脾胃!气血!阳气!正气!因为气血阳气正气的亏虚,导致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那么我们作为医生的如何对待呢?于是就产生了千千万万的差别,也就有了百家争鸣的学说。
当我们看到肝郁的时候,我们舒肝,当我们看到肺热的时候,我们去清肺,当我们看到肾虚的时候,我们调补肾气,我们错了吗?没有!只是我们被千千万万的疾病遮挡了眼睛,我们跟着疾病走,我们好累呀,好烦呀,我们天天学习,就是跟不上疾病的脚步,我们刚刚对癌症有了一些思路,又来了艾滋病,未知病毒,令我们束手无措,我们刚刚对非典,禽流感有了一些思考,又来了埃博拉,登革热!领导着急了,医生着急了,人民惶恐了。。。。。。。。。
在这个时候,有谁想到了胃气。正气?因为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一百个人同时抗击埃博拉病毒,难道会一百个人感染?一万个人呢?也同时感染吗?惶恐迷茫之后,我们多思考吧。假如我们能有好的办法,让我们的人民都能修炼成“金钟罩铁布衫”,那么我们看看刀枪不入的我们,还会惧怕病毒吗?什么好的办法?那就是护胃气,扶正气!
看看我们的脾胃有什么特点,也就是脾胃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呢?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夏天的温热的气候下,我们的食物很容易坏掉,也就是腐烂了,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几天都不坏,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那就是只有在高温高热的环境下,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才容易腐烂,腐烂的越是充分,就吸收的越好,否则,那就是“酒肉穿肠过”吸收的并不多!吸收的不多,我们的营养从哪里来?我们的气血从哪里来?没有充足的营养,没有充足的气血,我们的五脏六腑还要每天上班,工作,甚至还要加班,大家想想,会有什么后果?
三五天没什么大反应,三五年有很多不舒服,那么三五十年呢?所有的疾病来了,尿毒症,肝硬化,各种癌症,弄得医生目不暇给,家属哭天喊地,痛哉!
在看看现代医学的体温,反映了什么,正常体温从三个地方测量,口温,腋下温度,肛门温度,结果,肛门温度最高,为什么?这是一种自然环境,这就是人体的自然环境!我们的胃肠道必须高温高热,只有在高温高热的情况下,饮食物的腐熟运化才能正常,食物腐烂的越是充分,那么吸收的越是好,我们的气血越是充足,我们的阳气也充足。但是在看看我们现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空调冷饮,啤酒饮料矿泉水,随时都可以吃到的反季的蔬菜,瓜果等,还有手机电脑,还有西医的抗生素,中药制剂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等,那个不是消耗正气?我们的脾胃的温度已经是越来越低了,抵抗力也是越来越差了,所以疾病也是越来越多了。。。。破坏了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道法自然,中医就是道,符合自然规律。
我们在看看郑钦安是怎么看脾胃的,在医理真传中的五行说里面说“人身与天地无异,天地以五行之气充满乾坤,人身以五脏之气充满周身,何也?骨本属肾,而周身无处非骨,筋本属肝,而周身无处非筋,血本属心,而周身无处非血,肌肉本属脾,而周身无处非肌肉,皮毛属肺,而周身无处非皮毛。
以此推之,五行原是一块,并非专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为主。盖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者,是就五行立极之处言之也。若执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意变失,以五行做一块论五行,五行之义即彰。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即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
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后天不立,无后天先天不生。
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
俗语云”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予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
读了郑钦安的这句话,就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中医就是那么简单。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的时代,就已经看到中气,胃气的重要了,到了郑钦安的时代一语道破,把他给说穿了,但是到了现在还是没有多少人那么重视胃气,或者只是在口头上重视,处方中就胃气就没有那么重要的位置了,这就是我们疗效不好的原因,因为我们忘记了根本。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胃气,就是阳气,就是正气,就是坎中一阳,就是太和之气,也就是我们现代医学说的气血。如果这个论断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简化中医了。只要我们辅助脾胃,温补脾胃,那么我们的气血就旺盛了,气血旺盛,身体自然抗邪,因为人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当我们用药不正确的时候,不但不能抗邪,反而干扰了真气抗邪。这就是很多医生用药,疗效反复,好好坏坏的原因,我们在温补脾胃的同时稍作加减,肝气不舒的,左以舒肝,肺气不利的,左以利肺,肾气不足的左以填精补肾等等,还有活血,行气,祛痰,祛湿等随手可用,变化无穷,这就是郑卢医学所说的”法无定法,法可变法“
捋顺了这一条主线,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临床上怎么运用:
一,乳腺癌
二,类风湿
三,气胸,
四,红斑狼疮
五,眼疾
六,心脏病--房颤
七,艾滋病,未知病毒的治疗思路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与保健食品的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心主脉,【五脏于五体的关系】
五脏与五官.五行 .五体.五志 .五色.五声.五味的关系。
五官:舌 目 口 鼻耳
五行:火 木 土 金水
五脏:心 肝 脾 肺肾
五体:脉 筋 肉 皮骨
五志:喜 怒 思 忧恐
五色:红 青 黄 白黑
五声:笑 呼 颜 呻哭
五味:苦 酸 甘 辛咸
五指与五脏的关系
大足趾→金属→肺→大肠(相表里)秋调肺忧伤肺色为白
二足趾→土属→脾→胃(:::)思伤脾色为黄
三足趾→火属→心→小肠(:::)夏调心喜伤心色为红
四中趾→木属→肝→胆(:::)春调肝怒伤肝色为青
五足趾→水属→肾→膀胱(:::)冬调肾恐伤肾色为黑
人体仿佛是一部复杂精密的仪器,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高速运转。人体由10亿亿个细胞组成,细胞与细胞、器官与器官之间协调运作,因为,不能不说每个器官都是一个奇迹。有耳朵听音乐,有眼睛看风景,有嗅觉闻花香,有味蕾尝佳肴……这架肉体机器最神奇的力量就是再生。伤口破了,可以自动愈合;骨折之后,可以自动长好。但这种再生能力会随着机体的衰老而下降,要想不断激发身体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主要还是要靠不同的食物提供均衡营养,以便不断地清理滋养器官来达成。
一、营养均衡是关键
民以食为天,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专家公布:每人每天要吃30种以上不同食物才能达到身体需要。日本专家强调每人每天要吃至少50种甚至80种食物。因为饮食与健康有很大关系,所以这就是日本女性成为世界寿命冠军的原因之一。西方营养专家将食物中的营养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七大类。其中纤维素人体不能吸收利用,但肠道的乳酸菌需要它,同时它还能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和排泄。水是生命的载体,它占体重的60%以上。而其余五种营养元素按其作用在人体内的需求比例分别是:63。5%的碳水化合物,23%的蛋白质和12%的脂肪,其余两种仅占1。5%的比例。要使我们日常生活中按上述科学合理的比例摄取营养的话,也必须由多种食物来提供,才能使营养达到均衡。但呼哪些食物,吃多少呢?对于非专业人员真的很难掌握。
中华五千年的食养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发现,自然界是个大宇宙,有有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人体是个小宇宙,有心、肝、脾、肺、肾五大脏器,它们是相对应的。食物也有五种属性,按照各自的属性营养不同的脏器。
脾胃属土,对应消化系统,需要黄色微甜的食物来滋养;
肺属金,对应呼吸系统,需要白色,微辛辣的食物来滋养;
肾属水,对应循环系统,需要黑色,微咸的食物来滋养;
肝属木,对应免疫系统,需要绿色,微酸的食物来滋养;
心属火,对应内分泌系统,需要红色,微苦的食物来滋养;
综合前面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每人每天要吃五色五味、五谷杂粮、高纤维、高碳水化合物、富含水分的食物,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还要保持清淡的口味,适量摄入肉食保持身体的热量,每日食物至少要保证30种以上,才能做到均衡科学的营养。慈禧太后每餐吃108个菜,可对于普通人真是太难做到了。
二、正确选择保健品
1、为什么要吃保健品?
像蔬菜、水果等富含水分的食物,能帮助涤清体内垃圾,且富含抗氧化物等极易被人体吸收的养分,这些生命力强的食物又称悦性食物。美国提倡吃西兰花,因为防癌,它属绿色食物,能滋养免疫系统,但你知道吃多少能防癌吗?专家指出每餐要吃4公斤。看来靠吃普通食物很能说会道达到人体每日足够必须的营养量。但是,要使身体保持旺盛的精力,摄取均衡营养至关重要。同时现在的食物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精神压力我们更加没有办法摆脱。人类越来越迫切需要方便、快捷、高营养、低热量易吸收的食品来满足均衡营养的需求。
(1)人的肠胃每天能承受的普通食物量(粮食、肉、蛋、蔬果等)提供的营养,不够身体各大系统需要的营养量。
(2)生活节奏快,很多项式选择快餐,很多必须的养分十分缺乏。
(3)农药、化学添加剂和杀虫剂的普遍使用,造成食物污染,营养万分流失、变质。
(4)不良的包含习惯——暴饮、暴食;过度节食、偏食、厌食;误食有害物超标的垃圾食品;成年人过多食用咸、甜、油的三高食物等,造成身体营养失衡。
(5)由种种原因导致亚健康人口比例占70%,疾病人群占15%--20%,健康人群仅占5—10%。
也就是说,有85%以上的人群体内垃圾堆积过多,处在酸性体质状态。美国一位营养专家曾指出,完全靠食物改变人的体质需要6—8年的时间,我们提倡吃的碱性食物均为水分含量很高,营养成分相对较少的食物,所以,适当配合悔棋的保健品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达到健康。
2、正确选择保健品
如果通过食物能摄取到足够必须的营养,比如鱼油、大蒜油等,我们就不主张吃保健品了,但吃鱼、吃大蒜这些食物就可以了吗?就能获得均衡营养达到健康需要了吗?虽然这些产品会列举出种种的好处,炒概念罢了!人得病或健康是因为吃了太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果你再继续吃这些,营养失衡,岂不是更严重?现在吃花粉的人非常多,但有多少人知道,花粉外面有壳,现代技术无法粉碎破壳,人体根本不能吸收。可很多人感觉花粉养颜,这都是炒作概念的结果。
面对林林总总的保健品,真正的专家可以鉴别真伪。我们消费者如何正确选择保健品呢?我有以下建议供您参考:
健康是一种观念,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持乐观的心情,合理安排日常膳食,适当选择保健品,健康是一种习惯,不靠专家,不靠医生,也不要迷信保健品,健康只能靠自己。
环境污染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西方人以动物性脂肪、蛋白质为主要食物来源,这些食物不易吸收利用,大量在体内堆积。如果身体能把昨天、前天以前吃的所有食物都排出去的话,身体绝不会生病。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全美有61%的人口超重,病态肥胖者高达27%。面对这些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先进国家似乎还找不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全面控制和解决。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状态,应维持身体的进(阴)出(阳)平衡,即吸收足够必需的营养,排除体内的糟粕
人们每年花费庞大的金钱,吃下美味精致的食物,却招来营养失衡,过度肥胖甚至更为严重的疾患。而大多数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等得病之后再投大笔金钱买抗病药、抗生素,甚至花重金住院治疗来解决身体失衡的痛苦,却发现健康已经远离。
自然界凡是具有生命的物质,均具有“再生”能力,小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显再生能力。人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每天都有新生与死亡,这种吐故纳新的过程就是人体的再生。当身体的再生能力受到障碍(一部分细胞组织处于休眠状态丧失功能),人体就表现出疾病。使用药物治病的原理就是“替代”原理。比如糖尿病人体内胰腺组织细胞受损,致使血糖浓度升高,并经由肾脏排泄出来。药物治疗糖尿病是替代胰腺细胞的功能,让那些完好的胰腺细胞也休息。按“用进废退”原理分析,胰腺自身功能越来越下降,最终离不开药物。大多数糖尿病人终生服药,几乎都死于药物带来的合并症。遗憾的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有病必须吃药,吃药才能治病。其实,生病就是人体的再生功能下降,身体的毒素以及死细胞不能及时排除,导致新生细胞分裂速度变慢。
人的外貌、形体与五脏有直接的联系,而五脏的平衡协调依赖均衡的营养。在五官当中:
肝气上通于目,其华在爪;
心气关联于舌,其华在面;
脾气上通于口,其华在唇;
肺气关联于鼻,其华在肤;
肾气上联于耳,其华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