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我们的隐私都去哪了

前几天刚交完房,沉寂的手机忽然就忙碌了起来,害得我老是把手机从口袋里挖进挖出,好不热闹。算起来平均每天可以接到10个以上这样的电话:

“鸟,请问个人贷款需要吗?”

“鸟,是某某某先生吗?请问您的房子需要卖吗?”

“鸟——浪费您两分钟时间,向您介绍一下我公司的……”

“鸟先森,请问您四某某小区的业祖吗?我这里四某某脏四公司的……”

有本地电话,有外地电话,最远的一个好像地处辽宁,鬼知道到底是不是外地打过来的。气人的是,手机拿在手里时是不响的,一上个厕所、一开车、或者人稍一离开,手机立马就响,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不接,怕的是长辈或者领导来电。我的手机是可以显示标注内容的,比如“诈骗”“骚扰”“中介”这些字眼,但这段时间以来这些字眼基本没了,严重怀疑来电者统一洗白了手机号码。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我的信息他们知道得这么一清二楚呢?爆脾气的我有次还真问了来电人这个问题,对方滔滔不绝的讲话突然停顿,变得支支吾吾起来,说了半天不知道在说什么,忽然搁掉了电话。

联想到我们平时需要填写很多不同的表格,手机号码都是必填项,那么,无疑我们的信息就是这样流出去的。但有一点让我迷惑不解,这些表格的最后明明都堂而皇之写着“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既然都严格保密了,为什么还会泄露出去呢?

老树知道,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些裙边拖地的“老甲鱼”就要笑出声来:你真傻,竟然会相信这些话!在这些“聪明”的老甲鱼们看来,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相信的,除了他们自己。

也怪不得这些老甲鱼,要怪只能怪这个世界的诚信实在是越来越缺乏,为了利益,连灵魂都可以出卖,个人隐私又算得了什么!何况只是别人的隐私而已。

听说,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在内的个人信息确实可以卖钱,这个从逻辑上就可以推断出来:假如不能卖钱,那些掌握着我们大量隐私信息的人员干嘛要冒着风险把它们泄露出去呢?当然这些肯定是通过我们所不知道的隐秘渠道进行,对我们普通良民而言,一般都要到当事人被抓获后才能了解一二。比如下面这段话。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石某陆续从互联网上收集了他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4900余条,后以每条信息1-2元的价格,通过QQ、微信、百度云盘等渠道,出售给同案犯王某(另案处理),共计获利人民币5900元。(据《中国法院网》)

假如这个石某的案件没被公布出来,我们能知道有这样一条灰色产业链吗?即使聪明如你能想到,但也只限于猜测罢了。

出于利益的需要,我们的个人隐私早已不再是隐私,早就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被卖来卖去了。而且你的信息还不是单卖的,而是与另外一大串你并不认识的人捆绑在一起被批发的,你就好比是某个菜摊一大捆韭菜中被绑在最里面微不足道的那一支,也好比是海鲜摊位一大盆小龙虾里被埋在最底下毫不起眼的那一只。

所以,你不是一个人!

还有,让你感到难受的是:对你来说不欲为人所知的宝贵信息在别人眼里最多也就只值了一两块钱而已!你会想,难道我就只值一两块钱?你甚至希望你能被卖出最高价,也就是两块九毛九。

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这一两块钱一条的信息已经足以让我们的手机整天响个不停,足以让我们平静的生活受到严重骚扰了。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接到过骚扰电话的不止身边的你我他,老树接触过的所有人都反映接到过类似电话,而且有些人的数量比我的要多得多。

我们再回到上面中国法院网选取的那一段话上,老树忽然想到这样一个场景。

石某正在进行“工作”时,手机忽然响了:“鸟,先生,我们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个人信息可以提供,量大优惠,请问您需要吗?”心虚的石某一惊,问道:“你们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号码的?又怎么知道我需要这种信息?”对方沉默不语,然后搁掉了电话。然后石某就患上了失眠症……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或许很多人都想窥探别人的隐私,结果就是,每个人的隐私都不再是隐私,只是善良的我们还抱着一种掩耳盗铃的侥幸心理不愿承认罢了,就像那个在阳光下裸奔的皇帝,还自以为穿着最美的新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