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平衡——哲学漫谈之十八
自打前日的《哲学史的终结说》写完之后,忽然有种写不下去的感觉,不是没有题材和灵感继续自己的漫谈系列,而是一种莫名的虚无感来袭,或许是长期孤独所致,也可能是总不被人理解造成的,但自己又明知原因肯定很复杂,或许只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观注自己公众号的人数一直在缓步攀升,所以,更有可能是自己对当下的这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还是潜意识的不满意所造成的,所以,这种虚无状态反而最有可能是自己对这篇文章太满意之后的逆向心理使然,是对我得意忘形的自觉管控。若果真如此,说明这篇文章真可能是自己近期写作的一个高峰,这样的高峰虽然并不必然导致我的写作马上进入低潮,但忽觉应该借此机会对自己当下所为进行一番再反思——我到底在干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件事儿值不值得继续做下去?如果想做得更好又该做哪些努力和改进?于是我放下最近自然形成的每天至少写一篇博文的所谓指标,放松身心,使自己不再始终沉浸于构思写作这件事儿上,随心所欲地做些平日忽略的事儿,结果伴随行动的所思所想竟然也都是很有意义的,真应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老理儿。在浮想联篇之余,竟然也可以开拓视野,这说明哲学式人生只要不停止思考便是。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不专营,是故,那些文字都是写给别人的,与我又有何干?!忽然又想到,人生是由生存与生活两部分构成的,生存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生活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可古往今来的世俗之人似乎只会追求复杂的生活而忘记了简单生存的重要性,于是所有的修行才都强调返朴归真的简单化。这让我忽然明白,原来真正的生活竟然是想简单便得简单,想复杂便可以复杂,达此境界的才是自由人生。换言之,世俗的复杂便是纵欲,生存的简单便是欲望的恰到好处。以佛家的标准,修行当有正精进,而正精进的关键在心的觉悟,而不在觉悟之后的文字多寡。心智的成熟是自己的,把自己的心路记录下来是为了别人,不是真为自己,即便仍不免有为自己的成份,也是虚名,并不是自我成长所真正需要的,而是我为人的社会属性所赋予我的义务,我当然是可做可不做。这样的义务源于纯粹的自我意识,没有任何强制性,若自己自加压力以成自我强制义务——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当属新的我执放不下,这与人生即通过修行求自由的法门来说,是十足的背道而驰呢!是故,对倡导追求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平衡的我来说,只需要轻松自在地生存就好。人皆如此,天下自然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