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事略及要著谭概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二十

荀子事略及要著谭概

山东省微山县  李成君

【提要】

荀况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承世大儒。他为传续和光大孔子的儒学文化作出了毕生贡献。他在世道纷争、诸侯称雄中,稷下授业,弘扬隆礼观念;足涉列国,彰显儒学精神;兰陵善治,凸显重法思想;潜心著述,撰写鸿篇豪文。不愧三杰之秀,堪为一代学尊。

关键词

荀况、稷下学宫、祭酒、春申君黄歇、兰陵邑令、《荀子》。

一、生平事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年),姓荀,名况,时人尊号为卿。汉代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未期赵人(关其里籍,持有多说,有谓山西临猗人。但至今歧异无定,考证难确)。历史上关于荀况的记载和实录较少,而且出入颇大。究其要因,古代条件受限,籍著镌印不多。加之战乱频乃,劫火历尽;搜求非易,流传阻限。既便引为信史的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虽曾专文明载,但在其《孟子·荀卿列传》(《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中也着墨不多,简笔不详,仅数言点过而已。尤其至宋代,史家感认荀、孟儒学观点别异,而崇孟抑荀,在学术传播中故不彰显。但是尽管史料乏缺,荀子的儒学地位及历史影响依然深远,仍不失为先秦时期继孔孟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和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亦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因勤勉好学,少岁即为“秀才”。早年外出游历远涉,曾寻访多地,诸如燕、齐、楚、秦、赵等国。在齐地游学之际,列国诸侯争雄,齐国国势鼎盛,人才荟萃,名士辈出。各地德才兼备之士纷纷仰奔汇聚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属二千三百多年前齐都临淄的一所官学,是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主要阵地。换种形式来说,是最初的国家研究院和政府智库、最早的公立大学办学地。也是齐鲁大地的一处文化地标。它存续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培养名士逾千,流派焕然纷呈。是曾经在历史进程中辉煌了八百多年的齐都临淄的一颗璀璨明珠。宋代文学大师司马光曾在《稷下赋》中赞颂曰:“乐五帝之遐风,嘉三王之茂列;致千里之骑士,总百家之伟说”。对“稷下学宫”做了至高无上的评价。荀子因谦恭博学,阅历丰赡,已修为成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经学大师和儒学巨擘。他曾先后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即学宫之长,古人大饮必祭,由席中最尊者出任祭酒。后因习而成官号)。至齐襄王时已“最为老师”。荀况得此殊荣并被尊誉为“稷下学宫”之长。为此,六国的优秀士子,也都慕名而至。众望所归,师事荀子。韩非、李斯、陈嚣、毛亨、浮丘伯、张苍等一帮人杰,四方云集于此,堪称一时之盛。在讲学中,他不遗余力地推行礼教文化,意在弘扬泱泱大国的礼教传统。他认知,华夏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沿革源远流长。作为育人选才之所,“不学礼、无以立”。荀况曾言:“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他把礼教之责看得重若泰山。中国古称“华夏”,秉服章盛威而谓之“华”;持礼仪大端而称之“夏”,这是相得益彰的大事。传统礼仪,堪重其表;礼节周至,颇具美德。这是“礼”文化的精髓所在。从古至今所变的是外显的形式,而不变的是内在的精神。由于荀况的勤勉操持,“稷下学宫”曾一度成为国人的向学中心。并逐渐确立了综合哲学、政治、法律、伦理、教育、军事、文化、艺术诸领域的庞大思想体系,为即将建立的封建大统一国家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历史的进程波折难测,世代的存续亦鼎力难为。其后,齐国朝政改由“君王后”掌控,以至权臣主道,用人无当。奸必巧诈,慝唯隐恶;国是日非,江山危坠。荀况敏察时局,曾向齐相陈述列国纷争所面临的危机四伏现状。并对齐国“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等罪恶现象进行犀利深刻地揭露,但忠耿之言,不为上所纳,却反被一群误国宵小谗毁诋谤。齐王愚钝不敏,寡恩轻信,蔑贤弃能,疏怠荀况。荀况见朽木难雕,进言无效,便毅然离齐他向。准备独步天下,寻奔可为之地。时任楚国令尹(国相)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早闻荀况贤德才干,急欲揽用,多次使人访求。便于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仿照齐国“尚修列大夫之缺”的做法,延拜荀况为兰陵邑令(楚国攻灭鲁国以后改鲁国次室邑为兰陵)。兰陵历史悠久,该郡民风淳朴,广遥百里,河流涌荡,为一处地脉佳绝的名邑,更是楚国东北部的战略要地。相传古时此地原有一土山高岭,状如雄巍大陵,至今隐存有迹,堪为称奇领胜。岭上兰花繁盛,香气飘逸,故而得名兰陵。惜今际此地已兰韵不彰,如古郡能再兰馨溢香,芳艳重光,确乃国民大幸之事,盼哉可期!此为后话。

荀况充任兰陵邑令后,隆礼重法,循理施政。尊贤爱民,清正廉洁。兴修水利,节用裕民。他在施政中,恤民之苦,惜民之力,取民之信,得民之力,凭籍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干,倾心刻意,竭诚全力的地治理兰陵,使其彻改了往昔旧貌。让兰陵成为安治祥和,物阜民丰之地。商贸交流互往,吏政清明无弊,百姓安居乐业,农人禾稼自适。据《致仕》篇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对于当时的兰陵经济发展,和其后汉时的繁盛,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荀况在兰陵政绩突出,影响深巨,招致了一些平庸权臣的忌恨,他们在春申君面前肆意毁谤,诡言耸听:“商汤以七十里之地,周武王以百里之地,后来皆为天下王。现在荀子是贤臣者,你让他统治兰陵百里之地,这不是很危险的事情吗?”春申君为谗言所扰,轻信允纳,便忧疑地辞却了荀况。荀况无法自辩,便慨然离楚就赵,赵王久闻荀子贤德,立拜他为上卿,恭礼待之。这个消息很快传至楚都,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诚恳进言:“伊尹去夏入殷,殷遂王天下而夏则灭亡;管仲去鲁入齐,结果是鲁国衰弱而齐国强霸。现在荀子是天下贤人,他离开了楚国,楚国恐将不得安宁了。”春申君听闻此言,至感懊悔,又使人去礼聘荀子,并一再致歉。但荀况没有立言应允返任之事,他详写了一封长信,让使者复呈春申君。信中诚挚尖锐地劝谏黄歇要近善持正,勿信谗言。亲贤臣,远小人、辨真伪,识忠奸。更要高度警惕邪恶小人的阴谋诡计。不要“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春申君倍怀诚意,再三差使向荀子道歉,并恳请他顾及旧昔情感,重返楚国。荀子权衡再三,确感在兰陵待时已久,对其地有着至好印象,与民众有着深厚感情,又见春申君屈尊再三礼请,殊为诚恳,于是再返兰陵,仍续任兰陵邑令。届时,荀况已相继两次充任兰陵地方长官,先后任期时逾十八年之久。荀况长期在兰陵从政,著述和适时地授业讲学,不但为全国输送了一批栋梁国士,也为兰陵本土培养了不少人才精英。汉时兰陵儒学勃兴,多善涵学,均皆获益于荀子的遗风归望。确谓地灵人杰,泽被绵长。但至为遗憾的是,荀况复返兰陵任职,仅隔年余,即公元前238年,楚相黄歇被阴险歹毒的门人李园设计谋害,招致杀身灭族之祸。用人不察,恩将仇报,令人吸叹!春申君遇害后,荀况的兰陵邑令之职也随即废止。但荀子没有迁离楚国,依然留居兰陵这块难以割舍的热土祥邦,在兰陵东南的一个名叫“孙楼”的小山村潜心著书立说。他摒拒了一切的俗务应酬,以无比卓绝的情态和老当益壮的精神,来续写着他的人生辉煌。在这处远避浮尘喧嚣的山野村居,他执着地完成了许多异常重要的文著,传播儒学,启人警世。最终,他以八十余岁寿龄坦然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至于卒年何时?没有确说。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亦曾明确记载,应为公元前238年之后。而据《苍山县志》考为荀况逝年,约于公元前230年辞世,葬在兰陵。但当代已故著名思想史家侯外庐先生则论据“直到秦朝统一,他还在世”。(《中国思想史纲》),关此,有待史料(或考古)新证,科学详析后而再确定。但值得今人永念的是:荀子与古郡兰陵结下了生死之缘,兰陵与荀子的名望相得益彰。哲人千古,杰地重光!

二、要著掠议

荀况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宗师,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亦是西汉经学的开拓先哲。其思想特质至为精深玄奥,沉雄博大。非一般泛学之人所能启悟至解。这与他的好学善思,游历涉广,阅见丰富,寿高鉴远不无关系。他的许多经典名著,非一时一地而所完卷;他的诸多嘉言名句,也非短时短期所可撰就。如能较为确靠地揭示和考定荀子著作名篇的大致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这对能深刻地揭示荀子思想的基础成因,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哲学实质,尤为至关重要。荀子治学勤奋,著作严谨。他以无比卓绝的情态,审慎严谨的精神,弘深广博的学识,纤毫不苟的标准,来论证著述他不凡一生的识见和心得。溯史而论,在先秦原始儒学的阵营中,对儒学经典的传播倚恃的两位杰出人物,一位是孔子及门弟子子夏,另一位就是原创儒学的殿军人物荀况。应该说,子夏把儒家经典由春秋末年传播到战国时代,为战国时期儒学的振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荀子则把儒家经典由战国末年传播到秦汉之后。为汉代经学的繁荣和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荀子一生著述颇丰。后世学者为其结集的名著《荀子》是其代表之作。据西汉经学家刘向《孙卿书录》考定荀子遗文,原著约有322篇之多,但经刘向删别考鉴,剔除其重复不确之作,选存了32篇定名《孙卿新书》,亦称《孙卿书》,这就是存行于世的《荀子》。这是荀子研究史上,首次对荀子原著予以系统归检而成的合卷。笔者综览其著,借鉴有关史料和学人论述试作归纳,该书篇什内容可分三类:第一属荀子亲笔所著,应为:《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天伦》《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共二十二篇;第二属荀子门徒弟子所记述的荀子言行所辑内容,这类同孔子凡例,皆为可行。计有:《儒效》、《仪兵》、《疆国》《大略》《仲尼》五篇;第三属荀子整理、编集的资料文篇,其间也插入了弟子之作,他们是《宥做》《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五篇。此可参阅廖名春先生的大作《荀子新探》特予说明。

关于《荀子》各篇的大体写作时间,分而掠议。总体来说,我们可将《荀子》著作大致隔分三个时段:一为公元前286年游学于齐前之作品,可考定并无疑义的是《不苟》篇;二是公元前279年以后至公元前255年以前荀况在稷下的作品,它们是:《王霸》《王制》《正论》《天伦》《劝学》《修身》 。亦可启列《解蔽》《荣辱》《正名》《性恶》、《礼论》《乐论》诸篇;三是公元前255年以后落居兰陵时的文作,它们是《非相》、《臣道》、《君道》、《非十二子》、《成相》、《赋》、还可加上《富国》、《致士》、《君子》。《仪兵》、《疆国》、《儒效》体现的都是荀子公元前255年以前之事。《大略》反映的事则统懾于各个历史时期。《仲尼》篇前半内容反映的可能是荀子在稷下时的思维指要;而后半篇反映的可能是其在兰陵时的思想脉络。但囿于史料所限、直接证据确乏,类此隔断分期难免存在偏颇和违误史实之弊。但依循这一主线,拟可大致考定出荀子一生其思想发展潜变的中心轨迹。

以上是我初涉国学鸿儒荀子的简浅心得和体会。所谈不谙要领,恳请方家教正。因荀学太为深奥,不易领悟,虽得焦子栋先生的助帮,使我融入了荀学之围、儒史旷域。我虽研好史乘多年,具备一定的文史功底,但在学习荀子的有关论著中,却深感难悟其奥,力不从心。这倒促使我刻苦自励:研学荀子、读懂荀子、领悟荀子、熟知荀子,能和荀子这位历史上的博学儒圣千年同语,万载共音,实感慰勉。今后要在弘扬荀子精神,继承荀子学风,遵循荀子遗教,光大荀子德品,努力作出贡献。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微山县,文史爱好者,属多个历史研究学会会员和理事。】

查询历届聚会方法

1,关注“寻荀文化”点最下方历届聚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