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北京】细说京城名店:“柳泉居”和“曲园”

博杂中现传统

粗犷中见讲究

留住北京味道

传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饮食文化

和长城、故宫、颐和园一样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而北京餐饮名店

正是饮食文化的载体

今天,文旅君为您介绍

北京名店之

“柳泉居”和“曲园”

柳泉居

柳泉居,自明代隆庆年间创立,至今已经四百多年。

现在,人们提到柳泉居想到的是一家老字号饭馆。但在最早的时候,柳泉居其实是一间黄酒馆,与当时的“三合居”“仙露居”并称“京都三居”,以卖北京黄酒著名。

史料记载,原址有一棵大柳树,树下有一泉眼,故而取名“柳泉居”,这酒馆里售卖的黄酒便是以此水酿造。当时奸臣严嵩流落街头,路过此地用银碗向老板讨酒,老板识得严嵩,听闻其书法了得,提出用酒换字,严嵩便写下“柳泉居”三个字。

旧时的柳泉居不仅是一个饭馆,还成了“新闻编辑部”。

20世纪30年代,那些不再是权贵的王孙贝勒常常聚集于此吃饭饮酒,而大名鼎鼎的记者王柱宇以喝酒为幌子,借机采访这些混迹在酒肆的底层人士,使得他编写的《柱宇谈话》备受读者青睐,经久不衰。

还有一人,也在这里观察众人,这就是住在一条街之外的老舍先生。他的《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也都是以柳泉居为背景,写尽了人生百态。

(图片来源:聚德华天美食汇。侵权即删)

(图片来源:聚德华天美食汇。侵权即删)

●新中国成立后

柳泉居一度更名为“永进食堂”“平安食堂”。

●1978年

恢复原名,著名书法大师贾松阳先生为柳泉居重写牌匾。

●1980年2月14日

《人民日报》刊登了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祝贺柳泉居重新营业的文章,可见她对这家饭店也有着深深的感情。

(图片来源:聚德华天美食汇。侵权即删)

(图片来源:聚德华天美食汇。侵权即删)

2005年柳泉居因故歇业,没想到再开张已经是11年后,靠着卖豆沙包儿的小门店,柳泉居始终没离开食客们的视野。

与众多齐名的饭馆不同,虽然柳泉居也有许多鲁菜的名菜,但是现如今柳泉居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烤馒头、银丝卷儿和豆沙包儿这样的山东特色面食。每到腊月,柳泉居的门前就排起了长队,人们笑着聊着那些老字号的记忆,拎上两袋儿豆沙包儿朝家走去,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曲园

曲园酒楼虽然是外地菜进京,但是连带在长沙的时间,这个湖南菜的招牌,也有一百多年了。新中国成立后,曲园进京,备受追捧,是中华老字号。

曲园酒楼除了湘菜做得好,最出名的还是浓厚的文化气息。

侯宝林、溥杰、黄苗子、胡爽庵、娄师白、陈大章是顾问,雅座包间的厅名都是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想看启功、吴祖光真迹的,来曲园酒楼,能看个够。齐白石、梅兰芳、阳翰笙、周扬更是这里的常客。

作为京城数一数二的湘菜馆,曲园的菜单涵盖了湘江流域的湘潭风味和长沙的地方菜风味,在这个基础上,更偏重长沙菜。

招牌菜有酸辣肚尖、红煨甲鱼裙爪、东安鸡、腊味合蒸等。跟马凯餐厅遥相呼应,互相补充,为在北京的湖南人一解思乡之愁。

曲园酒楼现在的行政总厨可以做发丝百叶。手工切的百叶丝,可以穿过缝衣针的针鼻儿。

(图片来源:聚德华天美食汇。侵权即删)

(图片来源:聚德华天美食汇。侵权即删)

原来给启功、侯宝林这些大师做菜,写菜单没发过愁。现在写菜单,比炒菜难。因为费工夫的菜,还没怎么找到合适的徒弟,店里能做的人不多。食客里,会吃的也越来越少。

今天的“吃在北京”

就讲述到这里

下一期

文旅君将继续为您介绍

京城餐饮名店

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

《老北京述闻 饮食名馔》

图片来源:

聚德华天美食汇

曲园酒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