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三梁进德冠 三代荣宠寄其中

时间:2021-01-28 09:06:03 来源:陕西日报


    三梁进德冠。

    记者 师念文/图

    唐朝有一个人,服侍过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并且一直深受皇帝们的宠信,不曾衰落。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死后享受了国葬的荣誉。这个人就是李勣。

    李勣墓是唐太宗昭陵陪葬墓之一,位于九嵕山下。李勣墓里发掘出他佩带的鎏金剑鞘、三梁进德冠、铜组佩以及残壁画的飞天舞人等,都极其珍贵。其中三梁进德冠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唐代帽子实物,为研究唐朝朝服文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梁进德冠

    年龄:1000余岁

    出生时间:唐代

    籍贯:昭陵李勣墓

    户籍登记时间:1971年

    现住址:昭陵博物馆

    历三代而未尝有过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出身高平徐氏北祖上房。徐世勣家本是富豪,史称其“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他和父亲徐盖皆为乐善好施之人,救济贫苦人,不管关系亲疏。

    隋炀帝大业(605年—618年)末年,十七岁的徐世勣见天下已乱,就近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徐世勣与王伯当知道李密为天下英雄,一同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自称魏公,大封官爵。徐世勣被授为右武侯大将军,统领本部。

    此后,瓦岗军内部发生矛盾。翟让在宴会时,为李密杀死。混乱中,在场的徐世勣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伤,王伯当急忙喝止,徐世勣才得以幸免。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击败。之后徐世勣跟随李密归降大唐,并赐姓李氏。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李世勣为并州都督,赐封邑900户。李世勣为避李世民之讳,又去除姓名中“世”字,改名为李勣。

    李勣一生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功勋卓著,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

    唐高祖时期,武德三年(620年)至武德七年(624年)间,李勣随秦王李世民击败宋金刚、击擒窦建德、平定王世充、大破刘黑闼及徐圆朗等人,又与李靖等一同擒获辅公祏,平定江南。武德八年(625年),李勣领军抵御突厥入侵。

    唐太宗时期,贞观三年(629年),李勣与李靖等率军十余万,分道出击东突厥。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勣于诺真水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贞观十九年(645年),他奉命进攻高句丽,连破盖牟、辽东、白岩等城。次年,乘薛延陀内乱之机,彻底灭亡薛延陀政权。

    唐高宗时期,乾封元年(666年),李勣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再次出征高句丽。次年,挥军直进,连取新城、南苏、木底、苍岩、扶余等城,并与契苾何力等部合围平壤。九月,唐军攻克平壤,高句丽灭亡。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时年七十六岁。李治闻讯后为之悲哭,下令辍朝七日,册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又赐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

    李勣随葬朝服上的铜组佩。

    御赐三梁进德冠

    李勣墓位于昭陵南侧,墓冢由3个锥形土堆组成,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以表彰他生前破突厥、薛延陀之战功。墓前有一石碑,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

    1971年,三梁进德冠出土于李勣墓,冠径19.5厘米,高23厘米,重400克。这顶三梁进德冠用很薄的鎏金铜叶作为骨架,以皮革张形,皮革之外再贴一层极薄的皮革镂空蔓草花饰。顶部三道鎏金铜梁,两侧各有三对中空鎏金花趺,制作精巧,具有极强的立体感。上面是一对中空花趺,留作贯簪导之用,簪导通过花趺贯于发髻,遂将帽子固定在头上。下面两对中空花趺,前面一对穿上带子,系在颚下,后面一对系上丝绶,在脑后打结,垂于后背。这样,帽子便很牢固地戴在头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帽子后面下边沿有一方孔,孔又盖合页,合页两侧亦各有一中空花趺,这是用来适度调节帽径大小的,类似于如今“旅游帽”后面调节帽径大小的设计。这一科学实用的人性化设计足以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很神奇的是,这顶三梁进德冠看上去十分笨重,但实际重量只有八两。”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介绍。

    进德冠是唐时皇帝赐予宠臣的官帽,有三梁、两梁、一梁之分,三品以上的官员用三梁。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厘革》中说:“至贞观八年,太宗初服翼善冠,赐贵官进德冠。”

    李勣下葬当日,李治亲临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为他送葬,望着灵车痛哭。太子李弘跟随李治送葬,悲痛到极点,使随从都深受感动。

    李勣官历三代皇帝而荣宠不衰,他临终时曾请求高宗皇帝给他赐朝服一套,若死后有知,可以穿着去见先帝。这顶御赐三梁进德冠历经千年保存下来,成为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帽子实物。

    游客正在参观三梁进德冠。

    受牵连致生荣死哀

    李勣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生为大唐出生入死,立功无数,建立了赫赫战功,朝廷也给予李勣巨大荣誉,让他备受荣宠。

    李勣曾患上急病,当时有言胡须烧的灰可治疗此病,唐太宗李世民就自己剪下胡须,为他和药。李勣连连叩头哭谢,直至出血。李世民说:“这是为了社稷江山考虑,并非为你个人,有什么可谢的?”

    李世民曾在闲暇中设宴,望着宴上的李勣说:“朕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适合的人。你过去不负于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勣拭泪辞谢,咬破指头,沾血为誓。一会儿,他便喝得酩酊大醉。李世民解下自己的御服给他披上。

    然而,李勣生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呕心沥血辅佐唐朝三代,却在自己下葬十五年后,被武则天下令开棺戮尸。其实在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十多岁时,李勣曾多次感叹地说:“这孩子的面相不好,恐怕日后会祸及家门。”

    为此,李勣曾经趁着打猎,命徐敬业深入树林驱赶野兽,顺着风势纵火,想烧死徐敬业。谁知徐敬业见火势蔓延,知道很难安然逃出大火,当下杀了马匹,躲在马腹中,等大火烧尽熄灭后,再一身血污逃出来。李勣见徐敬业安然回来,虽然讶异,但也不得不佩服孙子的机智。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怕朝中大臣反对,于是召大臣前往商议。李勣称病不到,而褚遂良坚决反对“废王立武”。事后,李治暗中询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李勣回答:“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自此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总章二年(669年),徐敬业承袭英国公,授太仆少卿,出任眉州刺史,迁柳州司马。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面对武太后废除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临朝称制的局面,起兵于扬州,自称大将军、扬州大都督,以勤王救国、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名,拥兵超过十万人。谋士骆宾王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号召天下。

    徐敬业叛乱之后,武则天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任命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他的副职,讨伐徐敬业,并且追削徐敬业祖父和父亲的官职封爵,掘墓砍棺,恢复其本姓徐氏。

    至于李勣墓中的三梁进德冠为何能保存完好,学界推测原因:此冠或为御赐之物而免遭破坏,得以幸存。或是后来,唐中宗李显复位为李勣平反再葬时重制,就是说,中宗再次遵循了李勣当年的遗愿,为其陪葬朝服一身,用以旌表这位功勋卓著的唐代名将。

    今天,大家通过这顶三梁进德冠依然能感受到三朝元老当年的战功赫赫以及皇帝们对他的尊敬恩赐。他的一生正如唐高祖李渊所说:“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的李勣碑。

    记者手记

    李勣,实纯臣也

    师念

    唐代李绛在《陈时务疏》中说:“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李勣一生经历战阵无数,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每次指挥行军作战时,李勣筹划有度。最可贵的是,他“性廉慎,不立产业”。与人一起谋划计策,能辨别它的好坏,善于听从他人建议;作战取得胜利,他会把功劳推让给部下;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因此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麾军所到之处,大都能破敌取胜。

    李渊曾说:“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纯臣,是李勣一生恪守的本分。

    武德二年(619年),李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归附大唐,如今这里的人民土地,是属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出它们,就是借他的失败得利,自己为自己邀功,用来求取富贵,我认为是耻辱的。现在应当一五一十地记录州县的名称数量和军民的户口,全部报告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这样就是魏公的功劳了。”李渊知道后夸李勣感怀恩德、推辞功劳,确实是纯臣。

    李密反叛被杀后,李渊特派使者向李勣告知此事。李勣上表请求收葬李密,李渊同意。李勣于是披麻戴孝,与李密从前的旧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众人待到丧期过后才散去,时人因此颇为赞许李勣的义气。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李勣被贬后毫无怨言,守着一方尽心尽力。

    如果说李勣的一生有为人诟病的地方,恐怕就是他当初没有阻止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

    若当年李治问李勣怎么看待立武则天为后时,李勣不要用“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这样的话语搪塞,如果他能像其他大臣一样坚决反对,甚至以死相谏,那么李治“废王立武”极大可能不会实现,这样他的孙子徐敬业也不会造反,以至于最后牵连自己,使自己埋葬后十五年又惨遭掘墓开棺。

    对此宋代石介作《李英公勣》评价李勣:“一言容易废忠谋,徇主从昏可自尤。今日始知辜付托,当时齿指血空流。”清代王夫之亦在《读通鉴论》认为:“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以益歆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

    然而,“家事”之言,不也正是李勣作为“纯臣”的表现吗?不管怎么说,李勣一生对于三代皇帝尽职尽忠,对周围人重情重义,方才陪葬昭陵配享高宗庙庭,也因此使三梁进德冠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今天所见最早的唐代官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