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医对“藏象”的误解太深
紫薇医道 今天
藏象学说具有层次性与关联性;同时,藏象学说是象数和五行的综合模拟。第一,藏象学说理论内涵的丰富性,它的发展程式是外延式。第二,藏象学说与西医关于器官的理论有不可通约性。 第三,藏象学说具有模糊性,这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负面作用。
《内经》中三种主要藏象学说建构演变过程和人类认识规律是一致的,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藏象学说以“象也者,像此者也”为始基构建了人体的功能模型。从运用解剖方法到模拟类比,认识了人体有五脏、六腑、五体、五形、五官、五液、五志、五色,以及和自然界五方、五气、四季、五化、五味、五音等的不同层次的功能和与自然界的关联,故藏象学说具有层次性与关联性。
同时,藏象学说是象数和五行的综合模拟,从《易传·象·节卦》的“天地节而四时成”到五行的“四时五方”,赋以藏象学说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中指出时空性是藏象的特征之一,他说:“《内经》的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模型性、层次性、关联性、时空性、全息性是藏象学说的五大特征,也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理解藏象的特征,对于认识中医学的科学结构和发展还有如下几点启发。
第一,藏象学说理论内涵的丰富性,它的发展程式是外延式。从思维科学而论,藏象学说是从“观物取象”的形象思维开始,继而发展为抽象的理论模型。因形象思维的外延能力总是高于自身的原型,而系统模型的功能总是大于其结构,故藏象学说建立以后,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都有新的发展,并能与新的知识相结合,甚至把它的理论框架从八卦经六节到五脏六腑不断扩大,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在《内经》成书以前如是,其后亦如此。例如,明代温补学派的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学家,就引介易学的太极图思维,以命门、肾间命门和水火命门等诸命门学说,使藏象学说又一次得到发展。
第二,藏象学说与西医关于器官的理论有不可通约性。中医学的藏象与西医学的器官,二者既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有不同的学术内涵,因此,二者的关系合乎库恩和费耶阿本德提出的不可通约性的原则。这足以说明中医和西医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遍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组中性的规则和中性的语言,来作为理论之间走向共通和同化的桥梁。这样,在中西医学理论的发展中,二者只能以互补为归宿,即扬弃差别,而不是消融差别;可以在互补中达到某种整合,却不能合并。
第三,藏象学说具有模糊性,这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负面作用。导致藏象学说的模糊性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它的理论是应用“取象比类”方法所建立的,类比的方法产生的事物皆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特别因其研究对象是最为复杂的人体,所以,用任何单一模型来模拟人体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藏象学说更不例外。二是因于藏象学说以“重道略器”和整体综合研究为特征,故难以进行分析,特别是微观分析,这也是导致模糊性的原因。世间万物有得必有失,作为模型的藏象学说,其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学的发展尚有滞后作用,因此,藏象学说还需要与有关人体的解剖知识互相补充。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兼务解剖,着力于这方面的探究,写出了很有价值的《医林改错》,力纠前人之谬。从清末的汇通学派到当代的中西医结合,也是中医学为适应需求而作的一种实践选择。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藏象不仅是医学理论,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还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目前的研究尚未尽其端倪,仍需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