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二)

秦国到秦二世主政时,已由一个强大的国家变成一个摇摇欲坠的没落王朝,刘邦和项羽成了反秦的两股最大的力量。项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但确实不善于听取谋略家建议的鲁莽统帅,他的众多谋士先后离他而去,连他的亚夫,足智多谋、很有政治远见、辅佐他建立西楚政权的范增也被迫离开他,最终,项羽失败了。与之相反,刘邦却不仅能驾驭出色的将领,而且,他还很善于使用谋士,善于采纳谋略家的建议和策略。刘邦身边,有四位杰出的谋略家,为刘邦筹划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方案。

刘邦的首席谋士是张良。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祖父、父亲曾在韩国为相,韩被秦灭后,为了报国仇家恨,张良曾买通刺客,谋划行刺秦始皇,可惜,刺杀失败了,张良逃走。传说他逃到下坯时,在桥上遇到了古时著名谋略家黄石公,得到了谋略秘籍《太公兵法》。张良归附刘邦后,跟随刘邦转战南北,为刘邦谋划军政大事,成为刘邦的第一谋士。刘邦占领咸阳后,见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曾想长住秦宫,沉溺于享乐中,正是在张良和樊哙的劝谏下,才退到了霸上,得到了秦民的拥护。当时项羽的力量比较强,在鸿门宴上,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对项羽表示臣服,同时张良利用他曾救过的项伯,即项羽的叔叔,为刘邦说情,在宴会上,当项庄舞剑想加害刘邦时,是项伯出手相救,刘邦才得以逃离虎口。

张良(剧照)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但是,项羽却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没有将先攻入关中的刘邦分封为关中王,反而将他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地区,封他为汉王。而且,项羽把关中地盘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忍耐,接受封为汉王。

此时,张良设计,把刘邦赠送给他的金金银财宝悉数转赠给项伯,让项伯说服项羽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如此一来,刘邦便占据了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建都在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刘邦大军进入汉中后,张良建议刘邦将入蜀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再无东进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来自东部的攻击。而且,这使汉军能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这一计策,用心良苦,迷惑项羽,避开锋芒,为刘邦巩固根据地和日后东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后来,刘邦养精蓄锐之后,便用大将韩信的计策,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从故道“暗渡陈仓”,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张良“明烧栈道”,韩信“暗度陈仓”,是刘邦蓄势和转折的两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刘邦为摆脱困境,想复立六国的后裔,以此来牵制项羽,张良觉得这是个危险的策略,他及时劝谏刘邦放弃这一策略。张良认为,以往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而如今刘邦根本无法控制局面,楚军强大,六国后裔会屈服于楚,不会向刘邦真正称臣的。再说,现在很多人跟随刘邦四处征战,就是想以后得到封地,如果刘邦现在扶植六国后裔,就等于把跟随刘邦的人的希望给毁了,他们将回去侍奉原来的君主,刘邦将众叛亲离。刘邦在张良的劝谏下,知道了厉害关系,急忙采纳张良的建议,销毁分封六国后裔的命令。

后来,刘邦的大将韩信平定齐国后,给刘邦写信,借口说齐国形势多变,需要有个王来治理,他请求刘邦让他做代理齐王。刘邦当时正被围在荥阳,看了信后大骂:“孤久困于荥阳,朝夕望韩信能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张良和陈平知道此时韩信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担心若刘邦否决韩信的要求,韩信有可能脱离刘邦,独立在齐国称王,所以,他们赶忙暗示刘邦要警惕,刘邦也心领神会,赶忙改口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王呢!”刘邦派张良带印信到齐国,满足了韩信做齐王的心愿,稳住了汉军的第一大将,也稳定了关键的齐国。

此外,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个诸侯,得兵56万。此后,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占领了占彭城。但进城后,刘邦恶习复发,沉溺于财宝、美女、酒宴中,结果让项羽有了时间反扑,项羽亲率三万精兵,从小路赶回,急救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众挡不住项羽的进攻,惨遭失败。诸侯王也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又陷入了危机。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张良为刘邦献了“下邑之谋”。张良认为,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但素来与项羽有矛盾,彭城之战时,项羽令其相助,英布却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去指责他。还有,西楚的另一员大将彭越也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过彭越。这二人可以利用。张良还认为,刘邦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挡一面,如果刘邦能用好英布、彭越和韩信,破楚将指日可待。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策反英布,联盟彭越,并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张良的这一计策充分利用敌方矛盾,化敌为友,造成了围攻项羽的军事联盟,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是相当精明的策略。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张良为刘邦建议,先封赏刘邦最恨的人,其他人就放心了,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封了刘邦最讨厌的雍齿为什方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群臣见状,皆大欢喜,认为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大家就放心了。张良建议,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并及时平息了矛盾,避免了胜利后发生的内乱。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新危机。刘邦想改立太子,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可能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所以刘邦想废吕后的儿子、太子孝惠,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均无法改变刘邦的废立之意。眼看太子位将被剥夺,吕后急忙求救于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当时天下初定,汉王朝统治根基未稳,最好能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考虑,张良决定帮助吕后,保住太子之位,但继位之事,朝臣岂可轻易介入,张良知道,此事搞不好他会被杀头的。于是,张良非常巧妙地用了一个迂回的策略,他知道,刘邦曾多次请很有名望的“商山四皓”出山入朝为官,均被拒绝,太子如果能躬身请来这四位高人,太子的位子就巩固了,果然,过了不久,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老人,伴随太子出入宫廷,刘邦了解到这四老人就是自己请不动的“商山四皓”,现在却跟随太子左右,知道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就不再提议立太子一事了。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张良这一招,很可能是史上最巧妙的介入宫廷继位的高明策略。

刘邦的第二位谋士是陈平,陈平曾是项羽手下的谋土,但长期得不到项羽的重视,郁郁不得志,鸿门宴上陈平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此后,陈平在心上已经在为刘邦谋划了,他“身在楚营心在汉”。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时,张良暗中去找陈平,商量救刘邦的计划,陈平献“调虎离山”之计,筹划着让项羽的军师范增离开项羽几天。第二天,陈平设计: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楚怀王到郴州去养老,如此一来,项羽就可以独自号召天下了。 范增见了项羽后决定亲自去找楚怀王请其上义帝的尊号,但谋略家范增临行前请求项羽千万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直到项羽答应了范增的请求,范增才离开。陈平在范增走后,上奏项羽,说天下刚定,务必节约,现在诸侯们聚集咸阳,人马众多,军粮负担极重,若不尽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负担太重。项羽听了急令诸侯们限期离开,只留刘邦在咸阳陪王伴驾 。陈平给张良暗通信息,让刘邦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项羽犹疑不决,来替刘邦请假的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取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不如派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矩做人。”陈平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并已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如不让他上任,恐怕难以取信天下。”项羽果然采用了张良的建议,刘邦因此而顺利回到了汉中。此时,陈平仍身在楚营,可他已经为刘邦谋划了回汉中的大计了。

陈平画像

元前203年,楚汉征战激烈,刘邦被困荣阳城,粮草断绝,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陈平向刘邦献离间之计。他让刘邦拨出重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他们去散布谣言,谣言的内容是:项王的部下,数范亚父和钟离昧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好,准备联手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霸王听了谣言,便起疑心,开始怀疑钟离昧,重大的事情不再与他商量。霸王甚至对范增也起疑心,对他不像以前那么客气了。

接着,陈平进一步设计陷害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使者一到,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说他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说完让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把使者领至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等很不耐烦地走了。使者受此羞辱,大为气愤,回到楚营后,把实情如实告诉项羽,霸王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当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事后,范增知道了传播的谣言,感觉到已难以取得项羽的信任,他就让项羽自己多保重,范增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项羽批准了。范增离开后,被气死于回家的路上。项羽的首席军师就这样被陈平的离间计给整死了,刘邦有陈平,真实幸运。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登皇帝位,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征询诸将意见,诸将主张发兵讨伐,刘邦觉得不妥,此时张良病退了,只有陈平在刘邦身边。经刘邦的再三询问,陈平才说:“有人告发韩信造反的事,其他人知道吗?”刘邦说:“没人知道。”张良问:“韩信自己知道吗?”刘邦答:“也不知道。”张良问:“陛下的军队中有比韩信的军队更能打的吗?”刘邦说没有。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能在战场上胜韩信的吗?”刘邦说也没有。陈平认为汉王的军队实力不如韩信的兵力,汉王手下的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如果出兵打韩信,一旦引开战,胜负难料。刘邦一听,十分着急,急忙请求良策。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在各地巡幸,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地称云梦泽,陛下可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知道天子出游到他的领地,必然会来谒见。可乘他谒见时,将他拿下,不用出动兵马,一个武士够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在途中迎接汉王,刘邦令埋伏的武士将韩信捆了,将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韩信成了受困的老虎。陈平的妙计,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帝王和大将之间的矛盾,避免战争,维护新王朝的统一和安定,陈平很厉害。

刘邦的第三谋士是陆贾,陆贾对刘邦的辅助与张良、陈平不同,他在外交和治国的方略上帮了刘邦很多的忙。陆贾是政治理论家,他深知秦朝灭亡的原因,他总结秦王朝失败的经验,帮助刘邦制定治国的理论方略。刘邦的文化素质不高,历来以能“居马上得天下”自豪,而陆贾能让刘邦补习文化知识,表明陆贾确实是有本事的。据《史记》记载,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谈论《诗》《书》,开始,草莽出身的刘邦听到陆贾的劝说后大骂:“我是在马上得天下的,哪里需要读什么《诗》《书》!”陆贾就说:“汉王可以在马上的天下,但是,关键是能在马上治天下吗?商汤、武王在逆境中靠武力得天下,而在顺境中却能谨慎治理天下,文韬武略并用,这才是治理天下的长久之策。以往吴王夫差、晋国智伯过分崇尚武力,导致了败亡。秦朝过分运用刑法之术,最终招致秦国的灭亡,如果秦朝吞并天下后能推行仁政,效法古圣先王,汉王能有机会得天下吗?”高祖刘邦听了感到惭愧,他高兴地对陆贾说:“请帮我研究研究,秦朝是如何失去天下,而我该如何治天下的?帮总结各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参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研究了国家存亡的基本道理,写成十二篇文章,每写一篇,刘邦看了无不称赞,左右大臣高兴地呼喊刘邦万岁,陆贾的书叫《新语》,至今仍是治国的重要经典。陆贾为刘邦策划“行仁义,法先圣”,主张“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这是陆贾以他的策划谋略对汉王朝的第一方面的功劳。

陆贾画像

陆贾作为谋略家辅佐刘邦的第二方面贡献是,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联起手来,为平定诸吕创造有利条件。汉朝吕后擅权时,吕姓诸王横行暴戾,欲挟持少主,严重危及刘家政权,陈平十分担忧,但又无力制止,恐怕大祸临头,他常独居静室,苦思对策。陆贾去拜访陈平,未经通报便直入室中,陈丞相正苦思冥想,竟未察觉。陆贾说:“丞相思虑何事,竟然如此全神贯注!”陈平说:“先生猜测我思虑何事?”陆贾说:“您贵为丞相,富贵无比,不会有什麽更高的欲望了,而您却很忧虑,多半是担心诸吕和皇上年幼吧?”陈平说 :“先生猜得很对。此事应该怎麽办呢?”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好,士人就会归附,天下即使有重大变故,大权也不会被分化。安定国家的根本大计,就在你们二位文武大臣的掌握之中。我曾想对太尉绛侯周勃说过这一利害关系,绛侯平素与我常开玩笑,不会重视我的话。丞相为何不与太尉交好,紧密联合呢?”接着陆贾为陈平谋划将来平定诸吕的几个关键问题。陈平采纳陆贾的计策,用五百斤黄金为绛侯周勃祝寿,举办丰盛的宴席,太尉周勃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报陈平。陈平与周勃紧密携手,吕氏图谋篡国的野心也渐渐减退了。陈平送给陆贾一百个奴婢,五十乘车马,五百万钱做为饮食费,陆贾因此而游历于汉廷的公卿之间,声名显赫。

陆贾显示高超智谋的第三方面贡献是两次出访南越,使南越王臣服汉王朝。陆贾不仅是善于谋划的谋略家,而且还是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南边的赵佗在番禺自立为南越武王,因连年征战,汉高祖不想以武力征伐赵佗,就派陆贾南下说服赵佗,陆贾以利害关系顺利地说服赵佗归顺汉朝,陆贾代表汉朝廷授印封赵佗为南越王。陆贾因此有功,被封为上大夫。刘邦死后,吕后专权,视岭南一带为蛮夷之地。赵佗不满再次自立为南越武帝。汉孝文帝再次派陆贾南下,又一次说服赵佗归顺汉朝。前后17年间,陆贾两下番禺,为保证边区的稳定,维护汉王朝的统一作出贡献。据说陆贾死后就葬于番禺,有一个“大夫山”,就是为纪念陆贾而命名的。

史书说:“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其最优乎!”(参看班固的《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1962版)也就是说,陆贾官职只当到太中大夫,却能够与吕氏诸王很好相处,不被担忧指责,同时又能从容地游刃于陈平、周勃之间,与将相协调,处事极为圆润高明。其实,陆贾不仅在官场游刃有余,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融合儒道的哲理思想影响了汉初的统治高层,使刘邦能吸取秦王朝失败的经验教训,罕用刑罚,讲究仁义,崇俭尚静,启发刘邦之后文帝、景帝、萧何、曹参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刘邦的第四谋士是郦食其。郦食其是陈留县高阳乡人,少时嗜好饮酒,自称高阳酒徒。据说,郦食其首次要晋见刘邦时,刘邦正在洗脚,刘邦听说有儒生求见,很不耐烦,推说忙于天下大事,没有空见读书人,郦食其对守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刘邦讨厌读书人,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壶,可听说是高阳酒徒,就接见了。

郦食其雕像

郦食其见了沛公,不用读书人的礼节,而只是拱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刘邦见他没有读书人的穷酸相,问题又提得很尖锐,马上谢罪说:“过去听人说起先生,今天见面才知先生来意,请赐教破秦良策。”郦食其说:“你带领的乌合之众,还不到一万兵马,现在竟然想攻打强秦,实在是羊入虎口。陈留是天下的要冲,四通八达,城中又积了很多粮食,我认识县令,让我来劝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可以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大事便可成功。”刘邦觉得有理,就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郦食其到了陈留县城,向县令陈说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刘邦。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贸然从事,予以拒绝。当天,郦食其率众杀死了县令,并将县令人头抛到城下,并派人报告刘邦。刘邦见大事已成,就引兵攻打县城,守城军士见县令已死,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了许多兵器和粮食,并收拢了降兵一万多。郦食其为刘邦率军西进献上了一份厚礼。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进入关键时期,郦食其又向刘邦建议:“楚汉相争久持不下,这样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不安,希望您能急速进兵,收取荥阳,既能有粮食,又能占据了险要地盘,天下就能归属于你。”郦食其还自告奋勇,愿意去说服齐王田广,让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归顺刘邦。郦食其的这一建议非常重要,夺取齐地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一步。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被说服,欣然同意罢兵守城,等待和谈,齐王田广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颇为投机。可是,正在这时,韩信乘齐王罢兵时,乘机进攻齐地,齐王田广误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下令将郦食其烹杀。行刑前,田广对郦食其说:“你如能阻止汉军进攻,我就放了你。”郦食其慷慨回答:“做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不怕别人责备。我决不会去劝汉军退兵了,你动手吧!”最后,齐王下令将郦生烹杀。韩信攻取了齐国。郦食其本来可以用外交的方式收复齐国,但由于韩信谋士蒯彻的馊主意,也是由于韩信的贪功,郦食其被断送了性命。这位颇有谋略的“高阳酒徒”非常冤枉,但却是非常潇洒地死去。

刘邦有一大帮文臣武将的辅佐,成功开创了汉朝基业,经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达到了汉朝的鼎盛时期,可是,到了后期,汉朝最高统治者缺少了汉初张良、陈平这样的谋士的辅佐,王朝逐步走下坡路,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再到汉献帝时,已是名存实亡,汉末,群雄并起,诸侯混战,迎来了三国时代。(待续)

(0)

相关推荐

  • 刘邦47岁开始逆袭的人生故事,若非心怀梦想,老而弥坚,怎能如此励志?

    看了很多史书记载刘邦起事前的经历,虽喜好交朋结友,被世人讥讽不务正业,但却从没作奸犯科的记录.史书说他好酒好色,可记载里既没有喝酒误过的事也没有所谓的风流韵事,更何况和他关联的女人也不多. <楚 ...

  • 郦食其战略不如张良、机智不如陈平、稳健不及萧何,他为何却最为刘邦喜爱?

    他就是郦食其. 郦食其(前268年-前203年,音丽异基),本名郦冀,字食其("食其"是西汉及先秦时期常见人名,无特别意涵,就似"无忌"),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 ...

  • 高帝纪(六)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刘邦的用人术,学会他的这8招,高手都会围着你,情愿听你的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政权终落谁手? 人们普遍看好项羽,因为项羽是将门之后,勇猛过人,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手下的部队和所占的地盘,位居群雄之冠.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一介平 ...

  •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韩信在刘邦那里发达后,正是项羽艰难困苦之时.项羽为了战胜刘邦,派武涉游说韩信,希望韩信离开刘 ...

  • 同为汉初三杰,为何韩信被灭,而萧何、张良能善终?

    一代军神韩信死得很冤,但又很活该.同为汉初三杰,萧何.张良能善终,韩信却不能,直接原因在于他贪图名利,但是背后也有历史必然因素. 讨封事件刘邦杀心大起 如果问刘邦什么时候开始对韩信起了杀心,那肯定是公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八)

    [这是"谋略家群像素描"的最后一篇,此篇所论述的专题很值得注意,曾国藩用谋异常厉害,能于极大险境中急流勇退,成功避险而又继续掌权,史上能做到的人很少,值得深思.] 明之后,清王朝最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七)

    前一篇,介绍了赵普出身于小吏而成宋开国皇帝的首席谋士的故事,而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则是一位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智者.这位大智者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他叫刘基,字伯温,他在二十三岁中进士,可是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六)

    汉末三国的乱世,出了很多的英豪,而唐初在建立"贞观之治"的辉煌胜绩的过程中,也出了许多的英豪,李世民本人很有文韬武略,而他身边有不少文臣武将,都是很杰出的,在李世民的谋士中,房玄龄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五)

    东吴的陆逊在蜀军大兵压境时帮助孙权解决了大危机,而北方曹魏阵营的谋士郭嘉,也在十分关键时候,帮了曹操的大忙. 郭嘉原来是在袁绍军中出谋划策的,后来,他发现袁绍思虑过多但不得要领,好用谋略但不善于决断,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四)

    在蜀国,诸葛亮.庞统辅助刘备复兴汉室,而在江东,鲁肃则辅助孙权维护东吴霸业,鲁肃是孙权的大谋士,他深谋远虑,富有远见卓识.鲁肃一直坚持为孙权谋划吴国的大计,深得孙权的器重.当时,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后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期,乱世出英雄,不仅出了很多的勇猛善战的虎将,如赵云.关羽.马超.姜维.夏侯惇.孙策.黄盖等,而且出了不少雄韬伟略的第一流谋士,如诸葛亮.司马懿.庞统.鲁肃.陆逊.郭嘉等,均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一)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征战很激烈,战争很频繁,军事政治力量的较量很严酷,竞争异常激烈,所以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谋略理论成熟很早,从谋略文化的角度看,有很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138张图在线观赏: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二)宋元时期

    这个专题展于2020年9月4日开展,原计划展期3个月,目前延期至2021年5月. 学习瓷器的重要方法就是实地看实物,所以,3月15日以后进京无须核酸检测了,有条件还是亲临到国家博物馆的4层北16展厅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