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人脱颖而出
当前,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特别是一些“70后”、“80后”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处级、厅级领导,总不时憾动着好多人的神经。
这也难怪,长期以来,论资排辈的定势心理,让人们对年轻人过快提拔当成了反常现象。
年轻人真的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像三国时出席南阳太守袁术宴会的那个“怀橘之陆郎”吗?我看未必。陆绩“少有奇才,文章冠世”,6岁名满淮南,深得袁术赏识。长大后的陆机不仅成了一代文豪,被誉为“太康之英”,且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志”。
二十岁那年他投奔孙权,孙权拍着陆绩的肩膀说:“东吴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我封你为‘奏曹椽’,休要辜负我的期望。”
后来,人们看到的陆机,“九万里鳐鹏展翅”, “一飞冲天”。
按理说,当今官员的择取事关社稷安危,尤其应当慎重。但令人无奈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幕幕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让人对年轻官员倍感寒心,公信力透支到“杯弓蛇影”的地步,以至于大众对年轻官员形成一种“富二代”般的刻板印象。
曾因“县长的简历是机密”引热议的河北省馆陶县29岁代县长闫宁,2011年12月突然“因病”辞去馆陶县委副书记、代县长职务。闫宁在辞职报告中陈述,由于自己年龄较轻,走上新的岗位后,引起了社会持续关注,心理和精神产生了很大压力,严重失眠,经常头晕、头疼,无法坚持正常工作。
是不是年轻干部只有按部就班排队等候,只有前任退下来后才能“选贤任能”?
为什么人们对年轻干部走上岗位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持续的热情?
还是那句老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造成这种负面印象的根源在于当前官员任用体制的不透明、买官卖官、裙带关系、暗箱操作等乱象丛生的客观现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