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志怪小说中的“人妖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什么叫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以记载鬼怪神灵和各种灵异之事的一种小说形式。
一、志怪小说的产生
最初的志怪小说,主要是记录一些古代的神话和寓言小故事,也有一些是关于巫蛊的传说。这些早期的志怪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容以模仿《山海经》为主,比如《汲冢琐语》、《博物志》等,都是将古代一些传说搜集整理一下,没有什么创新,虽然也做了一些加工,但艺术价值并不高。
但是在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有连贯性的题材,就是万物皆能假托人形,幻化为妖,而且这些妖往往会与人产生凄婉的爱情。
这一新的题材产生的社会背景是魏晋时期的玄谈之风。玄谈是名士们之间的一种品评人物、讨论玄学的辩论,在这些辩论中,有些士子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和站得住脚,往往会在清谈中加入一些故事或者异事奇闻。这些故事和奇闻也许是他们在街头巷尾听来的,也许是来自他们大脑的想象,大多没有什么依据,但确与当时清谈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这些故事最终由文人们加工后出版,便是新题材志怪小说的起源了。
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得到了发展,社会上信奉宗教的人非常多,宗教中宣扬的一些迷信思想也被当时的人所接收。一些文人为了宣扬宗教的能量,也在他们的笔记中记录一些妖异之事,以宗教力量降妖伏魔作为结局,突出宗教的法力广大。这些都是志怪小说产生的基础。
二、志怪小说中的妖
在中国神话中,所有生命被分成仙、神、人、鬼、妖五个大类,妖是最底层的一类。所谓的妖,指的是“精气之依物者”,是一种违反宇宙定理的存在。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地反物为妖”一样,是一种违反常理的现象。
正因为妖是违反宇宙常理的,所以和人是对立的关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妖是恶的,是能伤害人类的。它们能幻化成人形,来迷惑人类,伤害人类。而幻化成女性形象,更是妖最爱采用的方式。它们完全是靠赤裸裸的性和色相来迷惑、引诱男人,以各种异术来采集男性精华,这正是当时盛行的道教房中术在志怪小说中的一种反映。
妖多以女性的身份出现,与当时女性地位有关。自从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处在一个被男性支配的地位。虽然魏晋时期的女性地位比明清时期要稍好一些,但总体上仍受到男权的统治和支配。她们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她们的人生都是由父兄安排好的。特别是在魏晋这个对门当户对特别讲究的年代,婚姻重的是出身,是利益,而不是爱情。至于女性在婚姻中能否得到幸福,没有多少人去关心。
对于女性来说,爱情是她们人生永恒的主题。少女们的白马王子梦基本上都是相通的,可是这种梦被现实压抑,无法得到实现。她们渴望自由,渴望一份不受了束缚的爱情,她们的这种心态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但是在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她们化身为“妖”,可以冲破一切道德和礼教的束缚。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之下,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妖”的角色,便以年轻貌美的未婚女子为多。
三、志怪小说中的人妖恋情
在这一时期的人妖恋情的表现情节上,通常是以孤身男青年偶遇美貌的女妖,并与之发生恋情为主;也有少部分是男妖与人间女子的故事。
最早讲述这类故事的志怪小说是曹丕的《列异传》。在这本小说中,曹丕讲述了一个彭城的书生,对新婚的妻子不满意,新婚后竟然一个月都不在家住宿。在他在外的这一个月中,一只鲤鱼幻化为一个女子,与书生日夜耳鬓厮磨。一月之后,鲤鱼幻化的女子被书生无意中识破,便化青烟而去,留下一幅素笺,解释了自己之前蒙书生搭救,化为女子报恩的缘由。这种故事情节和套路,被后来大量的志怪小说借用,在魏晋志怪小说中,女妖报前世恩,是一个非常觉的主题。
魏晋之前的许多志怪小说中,人与妖是对立的关系,妖幻化成女子接近男性,一般都带有伤害人类的目的。比如成书于汉代的《异苑》,上面有很多诸如《张道香》、《武昌三魅》等女妖害人的故事。而在魏晋的志怪小说中,这种情节很少,突出的是人与妖的和谐相处、两情相悦。有些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人与妖的性爱,许多者认为内中深层原因是魏晋时期人们的性觉醒意识。
古人性爱的欲望由于受到伦理观念的约束,被人为的隐藏和克制、扼杀,人们想突破这种扼制的愿望非常强烈。当这种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在小说这种特殊的虚幻场景中,被抑制的欲望会得到爆发。因此不论这种志异故事结局如何,人的性需求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得到了一定的释放。
四、女妖与其他女性形象的区别
在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女妖并不是唯一具有超能力的女性形象,但相比于女妖,女仙、女鬼的出场次数相对少得多。
我们举几个例子。西王母是魏晋志怪小说中出场次数相对较多的女仙形象。最早的西王母形象,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的半人半兽的造型,但从秦汉之际开始,西王母的形象便逐渐变成一个美丽的女性。她威严庄重,带着皇后一样的冠带,是主宰一切的神灵。正如陈寅恪先生说的,是一个“集中了人的所有美的特征,来塑造他们所敬奉的女仙形象”。
魏晋时期,是道教和佛教发展很迅速的一个时期。此时的道教神话和佛教神话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神仙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仙是代表上天的,是上天意志的执行者,是人类崇拜和顶礼的对象。仙是长生不死的,虽然也有志怪小说中记载了仙女下凡与人类成亲的故事(比如家喻户晓的《天仙配》),但这些女仙的目的都很单纯,只是为了体验或者热爱人间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自己性的欲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女妖身上,都被打上了性渴求这样一个标签,而这个标签,在女仙身上是看不到的。她们是纯洁的,是高尚的,是悲天悯人的,她们与人之间的种种故事,更多的是当时求仙心切的信徒们急切心情的一种体现。
女鬼与人之间的故事又有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鬼是人死后的魂灵。在魏晋时期,佛教的“轮回之说”逐渐进入人们的心底,人们更多的相信人死后可以重新投胎。但是这个投胎是有条件的,第一与人在世时的行为有关,第二与死后的身体保存状况有关。如果一个人在世时行善,本具有了投胎的条件,而其躯体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保全,就必须借助其他人的躯体或者精气进行投胎。这正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中女鬼的主要目的。
在此时的大多女鬼身上,带着危害人的主观目的性,一出场就打上了这个标签。她们与男子接触,往往只是想吸取男性的精气,达到自己投胎的目的。这些鬼与人一样,有着各种尔虞我诈的情感,她们单纯靠着女性的身体,在满足男性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们身上,没有女妖通常具备的为了爱情牺牲的精神,所以人鬼之恋往往以悲剧结尾。
五、人妖恋的产生基础
为什么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阿猫阿狗都能修炼成精,变成妖怪呢?这与古时的巫术有关。在远古时期,巫师们需要借助一些动物,或者说通过对一些动物的施法,来达到与天地沟通或者占卜的目的。久而久之,这些常被巫师施法的动物身上,就有了一种神秘的灵异性,它们被赋予了巫术的内涵,并演变成能具有法术神通的妖怪。
众所周知,中国的首都是在民间巫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道教的一些传教手段上,都有巫术的影子。道教主张“万物有灵”,还有一些求长生的“房中术”等手段,而这些手段需要性来维系。在志怪小说中,妖与人相恋,固然有爱情的原因,也与当时追求以“房中术”达到求仙的社会环境有关。
魏晋时期的道教是不禁欲的,甚至还鼓励男女双修。这种双修主要是产生在上层阶级之中,当时的文人们在不方便记录这些修练案例的情况下,以“女妖”这个群体来代替进行双修的上层女性,是很容易理解的。文人们不能指名道姓的列举上层贵族女性,所以借用一个并不存在但又有深刻群众基础的“女妖”群体,来阐述他们对道教生死观的看法,同时也阐明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女妖文学的社会基础。
女妖这个形象被大量用在志怪小说中,还与当时清谈之风有关。清谈并不是全部谈论宇宙之道和玄学之妙,有时也会谈论一些奇闻逸事。比如曹植经常“夜常不卧,烧烛达旦,呼召宾客,说民间细事,欢谑无所不为”,在他们这些上层士族的清谈中,志怪之事也是经常出现的,并通过清谈广为传播,这使得一些文人去有意收集这方面的材料,综合整理,以便增加自己下次参加清谈时的谈资。这也是志怪小说中妖异传说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六、人妖恋文学心理特征
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任何一种文学的产生都有着时代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光,政权更迭、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但这又是一个文学艺术大放光彩的年代,各种思想不断交流碰撞,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不断觉醒,文学上的新型体裁也不断取得突破。
在这个中国人第一次重视个体存在,重视个人欲望的年代,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性的需求,由于礼教崩坏而得到了一次爆发。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敢于去追求性的美妙,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地区,这一现象更加普遍。虽然在实际生活中,男人和女人还无法真正突破道德的桎梏,但人们的思想先于身体冲破了这个樊篱,从而创作了大量以描写人与性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虽然主角或者起主导作用的是“妖”这个群体,但这不过是文人们一种掩耳盗铃的创作手法。
我们知道,古代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是男性,魏晋志怪小说也是以男性视角来看待性意识。所以在男性作家的笔下,这些女妖都是美丽的、可爱的,也是主动的。当遇到道德、伦理的束缚时,她们可以利用法力来解决一切困难,这正是男性心中完美女性形象的幻想。所以女妖们的主动,女妖们的美丽,满足的都是一种男性的文化心理。
七、人妖恋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是古代笔记小说的巅峰时期,唐人传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但是唐人传奇是建立在魏晋志怪小说基础上的超越。
纵观唐人传奇中有关人与妖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按照魏晋时期的套路加以发展和完善而成。如果说魏晋时期人妖恋中的男性对女妖还有三分戒备,唐代的笔记小说中的男性,则对与女妖之间的感情是极力维护并迷恋其中不愿拨的。这是唐代文人的爱情观,也是唐代文人对婚姻观念的一种反映。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男女之间的交往比之前更加容易,也更加频繁。但是在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主流,这就使得唐代文人的心理充满了矛盾。他们也许在与异性的交往中,爱上了一个地位、阶级与自己不相配的女性,便由于封建礼教的等级观念而不能完成长相厮守,他们往往会借笔记传奇来表达自己的这种矛盾心理。
在唐人笔记中,女妖的一个很大特点都是自我认同不足,在她们心底,就认为只要与文人才子们实现几日之缘便是上天的造化,而不敢去主动追求终生的幸福。这些女妖其实代表的就是现实中一些出身于低层的女性。因此,唐代笔记小说并不仅仅是仅仅记录奇闻异事的笔记,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无言的批判。
之后的传奇小说也好,民间故事也罢,在批判封建礼教上,人妖恋的故事都有着共同的指向。无论是《白蛇传》还是《赠芝麻》,期间的区别只是“妖”这个形象的饱满度,她们身上的独立人格、美丽容貌和善良本性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聊斋志异》是人妖恋的集大成者。在这部著作中,女妖有了更多的世俗味,而不再单纯以追求性和爱情为唯一目的。这表明在清代,女妖形象更加丰满化和拟人化,但是反抗的精神以及追求个人幸福和性的完美上,有所倒退。这也是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对女性的压迫越来越大,女性地位越来越低的一种表现。这时的女性,基本上不再有追求婚姻自由和性幸福的意识与勇气,《聊斋志异》中出现的一些女妖甚至只是以代替凡间女性为男主角生儿育女为目的,这是女权的倒退,更是女性的悲哀。
八、总结
人妖恋只是一种人类的美好向往,它的核心并不是展现女妖们有多高的法力,而是体现各个时代人们特别是女性对婚姻、爱情的态度。我们从这些小说中的女妖群体对爱情追求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上,也可以看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变化。
从最初的《搜神记》到最成功的《聊斋志异》,人妖恋这个主题在文学表现手法和表现力上越来越强大了,但其核心主旨——爱情自由、追求性爱却越来越没落了。这是文学的进步,但却是女性的悲哀。
参考资料:黄涤明《搜神记全译》/张京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END.
作者:笑语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