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人生路上,且歌且行

人生路上,且歌且行

——散文集《踏歌而行》序言

毛新萍||北京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

《踏歌而行》是冬歌文苑继散文集《四季恋歌》、诗歌集《歌向远方》出版后的又一本散文集,文集荟萃了诸多优秀作者的倾情之作。这本散文集不仅囊括了作者有关童年记忆、青春往事、心路历程、人生经验过程中所思所想的灵感;更有古人智慧、军旅生涯、人生哲思等令人咀嚼回味并富于智慧、有生命张力的文章见诸笔端。在作者们笔下有叙不尽的乡思乡情,有写不完的家国情怀,对历史和现实有着合乎当下的审美品位。

《踏歌而行》是一本真诚的散文合集。散文溪水四溢,跌宕之姿、浸涌之态,令人目不暇给。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现代散文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他认为,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合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而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人生路上,且歌且行踏歌而行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质料更是散文作者从不考虑的因素,它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字或词的品质。在对散文本身精雕细琢的基础之上,现代散文家的珍贵之处更在于,因为“日前的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因而散文的写作更须具有质感,更须有歌者的精神品质。而歌者向来有着最直抒胸臆洒脱不羁的灵魂,即便现下社会越发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我们更要执笔为话筒但求歌以咏志。年轻时写文章,大抵还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浅愁淡绪或浮光掠影的构想,落在纸面上或是一吹即散难以说服。年岁渐长,随着时间、经历、知识、见识、阅历等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内心盛填的东西愈来愈多,下笔就会多添几分慨悟和多几许稳妥。因此,我们屡屡以“歌”为文集之名则不难理解。本书的开篇之作、马誉炜的《我的武汉情缘》就做了最好的诠释。散文的质感和内涵丰满充盈,他动情地述说对这个英雄城市的钟爱之情:“最近一次去武汉,是 2018 年的九月中旬,毕业三十三年后军校同学在咸宁聚会,结束时我专门抽出两天时间在武汉逗留。其间,专门去了一趟久负盛名的东湖,参观了当年毛主席在武汉时经常下榻的宾馆,还游览了他老人家经常散步的地方。走在草丰林密、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地,感受一代伟人那脍炙人口的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许多天了。武汉梅园里的梅花,东湖里的樱花,新洲区的油菜花应该都快开了”。

这世间多是身在异乡的惆怅,于是乡愁便成了散文中最常见的题材。鲜衣怒马的年岁哪懂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惘然,唯有经历了,才知道不能常回的地方名字叫故乡。于是 , 我们能读到戢觉佑在《一抹乡愁》中对乡愁的切身感受,“乡愁,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美好回忆,她是镶嵌在我窗前的一轮明月,她是流淌在我心头的一条河流,既温馨幸福,亦愁肠百……”。黄玉东在他的《在老去的时光里陪故乡长大》一文中这样写,“故乡是一种依靠,也是一种收藏,她永远驻扎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占据我们灵魂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顾来路。最近几年,我常常在思考着后半生的归宿问题,矛盾之中,无法摆脱内心的冲突,却依然不能做出取舍”。丁春梅在她的《我不愿总是梦回故乡》中也通过抒发对母亲的浓浓的爱,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求,“母亲,让我带你回故乡吧,回那遥远的故乡伊宁小城。我们去走走那满树满树都开着杏花的小路,那可是女儿心里旖旎的梦呢。我们再去看看伊犁河谷绚烂多姿的花海。母亲,你虽不言不语,我却感觉你思念的绝不止是那条满树满树盛开着杏花的小路”。张曙光先生在《心中的牌坊村》中写道,“我很迷茫,一种无名的惆怅袭上心头。我不再打听这是否是图片中的牌坊村,或许注定找不到我心中的牌坊村。那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视野;那里能‘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那里能闻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关于乡愁,张守安先生在《仰望明月思故乡》一文中这样表达,“故乡的明月美轮美奂,羞涩地时而藏在云层里,时而露出她甜美的笑颜。忽然间一阵秋风拂过我的肩膀,带来一丝凉意,此时,浓浓的离愁已把我淹没,无尽的思念包围着我。抬头仰望天空,转念想来,天边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那不就是故乡的明月吗?她依然是那样静美,那样皎洁,静静地俯瞰着世间的沧桑,变换着阴晴圆缺”。

乡愁在大多数时候对于我们而言,是飘忽的感觉,仿佛风一吹就会散,不去想,似乎也不会想起。但有时在路上偶尔惊鸿般掠过的飞鸟或者一树繁花,都会瞬间把我们拉回到那个情结里,告诉自己,故乡一直就在心底,一刻也未曾远离和遗忘。

亲情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所在。虽然明知我们只是能相伴一段路的亲人,但在父母离去的时候,依然让人肝肠寸断。于是我们看到梁书萍女士在《父爱如山》中难掩的真情流露:“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含蓄无言的爱如山一般。泪水滴落在纸上,印湿了一大片。面对昨天,遥想父亲,我年少时不懂事,对父亲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只能在心里向父亲忏悔,向父亲道歉,请求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原谅。父爱如山,那山般的坚定与从容,令人仰止,并影响着女儿的一生。”胡建国先生在《每年菊香为您开》中含泪注笔:“此时的节气已是小雪,踏歌而行北国早已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在闽南,仍徘徊着浓浓的秋的迹象。十一月,有我深情的寄托,绵绵的思念。光阴荏苒,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三十三个春秋了”,此情令人动容。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这样写道:“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他们在时,实则是挡在死神与我们之间的一堵墙,他们走后,我们只能直面离别和死亡”。在我们的人生中可能少了些必要的教授人直面死亡的教育,当一些突兀的告别来临的时候,与父母和亲人的作别,便会成为永远的伤痛不能触碰,我们欠缺一些人生是向死而生的智慧,如果懂得生命终将逝去,活着的珍惜才会尤显珍贵。

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华夏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是一以贯之的完整地被传承了下来;在其他文明古国相继湮灭之后,这样一脉自古至今贯穿始终的文明尤为稀缺珍贵。我们是应该引以自豪的,自豪于老祖宗在自我文明承继更迭时,对于文字演进的坚持、传承和发展,使得纵然千年已过,我们依然可以阅览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不会有什么障碍,这是极难得和幸福的体验。共通的文字让我们站在千年后的今天,为唐宋诗词心旌摇曳,那些璀璨的思想和凝练的词句,是古代盛世文学的咏唱。而先贤大家们本身的才情和风骨,也引得我们心神往之。所以蔡泗明先生才会在《欧阳修论》中这样赞叹欧阳修与其他名家的惺惺相惜:“如果将视野进一步拓宽,还远不止此!欧阳修不仅与苏轼,而且与范仲淹(字希文)……这些当中,有比欧阳修年长的前辈,也有比他年少的晚辈,他们都惺惺相惜,相互学习,相互警醒,相互爱护。这应该就是欧阳修在写给仁宗皇帝的奏章《朋党论》中所指,可以同道相益和同心共济的‘君子朋党’吧!他们的言行,也最终成就了一世美名,值得后世文人赞赏和学习。”同样,不仅仅是诗词,我们也为上古传说侧目动容,那是古人在科技尚未发展的时期为我们留下来的童话,不止是他们当时对于未解之谜的揣度,更有人性赋予的光辉。孟芹玲女士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钗黛》一文中有这样的见解:“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就有钗粉黛粉无数……钗粉们欣赏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庄重沉稳,干练大气。黛粉们赞赏黛玉‘碾冰为土玉为盆’的冰清玉洁,脱俗雅致。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应该都能在钗黛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是趋钗似黛的程度不一。”这一刻,文人的思想跨越了亘古交相辉映,多维度地去看待和理解,会让古老的故事和名著名篇萌发新的活力。

散文的本体是强大和恣肆的,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碎片都能激荡起波澜起伏的泉涌,这是散文的起点。形散神聚的体裁使得我们在行文时没有框架的生硬局限,灵感的到来则帮助我们天马行空地挥洒所思所想。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所以有袁福成先生在《半月莲池》中以物抒情笑看人生的洒脱:“一缕秋风,一滴秋露,一场严霜和摇曳的枯荷残花带不走人们暖人、暖情、暖意的深情回忆。看似山穷水尽,叶落成空,但只要你的心情是阳光的,那老去的年华依旧是别样的风情万种!”更有倪宝元先生在《走进春天》里体悟四季的轮回:“岁月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中慢慢流走。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每一个生命都在流逝的时光里轮回,就像这自然界的树木花草一样,经历着盛衰荣枯、辉煌沉寂。自己长大了,父母变老了;子女长大了,自己变老了。在渐渐长大和慢慢变老的时光里,我们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生死别离,体会着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从青春年少到华发丛生,看惯桃红柳绿,也经历雨雪风霜。”换个心境,读焦红玲女士在《重逢》里惊喜雾凇的降临:“为这多年前有幸在吉林领略过的,魂牵梦萦的雾凇,一夜间奇迹般地降临!为它如老铁般千里迢迢,专程赶来探望和慰问!曾经的心如止水,就这样,在片刻间激越成海的乐章……”张守权先生在《又见余秋雨》里感慨名家的精妙:“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构成最豪迈的想象,最深邃的思考,最入微的观察,最用心的倾听,最精细的梳理,最洒脱的超越。余秋雨是也。……余秋雨先生在编写故事时,不免要揣摩书中人物的心理动态,添加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描写。我感觉这正是他以此让笔下人物鲜活起来的灵动之情,并不抹杀历史的真实面目,亦非画蛇添足。”徐莲华女士在《桂树,婆娑》里由树寄情:“你的香,浓郁又极具穿透力,亦树亦花成为寻常巷陌的风景。即便淹没在层序踏歌而行层木丛中,秋风拂过,花香顿时弥漫,空气里浮动的都是你的气息。我理解,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掩盖不住的沁香发自你的根茎脉络,发自你的每一个毛孔,发自你含英咀华的四季蓄积。”沈宗骞曾言:“当夫运思落笔时,觉心手间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候。”

人生中第一次为一部浸透岁月芬芳的散文集作序,在今年这样一个特别的春天,草长莺飞的二月里,我困囿于陋室,读着一篇篇作者的文章,想象着他们在春去秋来的时光里,在风花雪月的季节中,以梦为马,追寻着文字的脚步,一步步接近越来越灵性的自己,内心是喜悦和欢欣的,我知道,我们终将抵达心灵深处的一幅幅美丽翩然的风景。

罗曼·罗兰说:“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人类在时间的长河里,已然渺小得不值一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然而文字却是永恒的,就如它所赋予的精神力量一样。

托尔斯泰告诉我们:文学使人靠近,而我和你,有笔相伴,有文作陪,且歌且行,快意人生。所以,处在今天这样伟大而美好时代的我们,当以手中之笔,为青春而歌,为生活而歌,为心灵而歌,为真善美而歌。

2020 年 2 月于北京

本书七月初正式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京东、当当、天猫等网同步上架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毛新萍,笔名毛毛,新疆伊宁人,现居北京,央企管理人员,作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孙   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