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散文里的自由与规矩
散文里的自由与规矩
最近,有句被奉为真理的话:“散文里没有规矩”。其实,这是一篇文章标题,颇具吸引力,我也浏览了,著名作家铁凝在当文学评委阅过不少散文后,这样脱口而出,不是没有根据。
从先秦散文一路读过来,把每个时代文人、哲学家、史学家所留下的文本,触类旁通到自己的创作意识中去,这就形成了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心态、牢靠的学养框架。“中国许多哲学著作,都不是经典的哲学表达,而是散文叙述;中国许多历史著作,也不是标准的历史叙事,而是散文描写”(作家龚曙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散文自由。
现代名家笔下的散文各具特色,更无统一标准的写作模式,由此提倡打破陈规,无疑在文人心中树立了一种新的理念:创新锻造成功!勇于观察和创新的作品,就是亮丽的风景,人见人爱。
然而,规矩等同于纪律,无规矩等同于自由。纪律与自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没有纪律的自由就要“栽跟头”大家都懂的。规矩和纪律一样,都是前提,要想真正的自由,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活动,写作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说是“散文里没有规矩”,当然是省略了前提,作为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忽略前提不计,无可厚非。但人云亦云,一味跟风跑,不拘条条框框的限制,这是理解上的误区,有失偏颇,如此将前人的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给否定了,于心不忍!
我曾研读过有关《怎样写作散文》等文学创作理论丛书,但由于2017年家里遭遇特大洪水把地下书房淹没了,书籍全泡汤,以致所有理论观点都无法注明出处,对不起那些文学理论家,说起来也底气不足,可话咽在喉,不吐不快。这里仅凭个人实践体会,浅谈几点散文里的自由与规矩,以供商榷。
——“讲政治规矩”少不了
“规矩”是仅次于法纪之后的学术规范和行为道德。文人写作自由,可博得资本的眷顾;官员不守规矩,简单的“跑风漏气”都可以捞钱,对此,最好的办法是用政治规矩加以约束。讲政治规矩不是大话套话。历史上流传“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文人的地位和作用跃然纸上,可是历史上,都有不守朝纲的文臣被贬谪流放。海南在解放前是荒芜之地,加上交通不便,恰好用于软禁那些当时“不讲规矩”的文人,现有“五公祠”就是纪念那些被软禁后,利用自己的文化特长办教育的旧时命官。
在国内不讲政治规矩的文章,发表不了,发表了也要挨批。当年美国用原子弹炸了日本,解放区有一家媒体刊登了这则新闻,毛主席看到就把报社负责人叫去训话,因为宣传多了就影响军心士气;1966年3月,毛泽东点名批评了“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被人恶炒放大,就成了文革发动的标志性事件;在全国都唱《东方红》把毛主席比做红太阳时,陶铸写散文称“太阳也有黑点”,本来是句实话,被人添油加醋就成了含沙射影的反动派。虽然历史自有公论,但会写、放肆地写,还不如不写或少写者活得长久!
当然,确属好文,也可以像司马迁忍辱也要写《史记》一样,印不出来传给后人,等到改朝换代再出版,就成了千古圣人奇著。但是,如今中共一统天下的政治制度,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换来的,只要我们党不忘初心,或不出“戈尔巴乔夫”那样崇美投降派,政权就是稳固的,文人的自由言论应该有限制,讲政治规矩少不了,这是个大前提。
——“矛盾同一律”要恪守
我读《怎样写作散文》一书,记得著者讲的一个套路就是写抒情散文讲究意境,意境分为初境、掘境、拓境。过去写散文就是死搬硬套成了“三段论”,或许有些索然无味,但只要把同一类事物串起来了,倒也能得到编辑的认可。如果不按套路走,素材就像一盘散沙堆砌不起来,更别谈装修了。
现在我看文苑好多散文也符合这个套路,挖掘有深度,过目不忘。如:散文《崇敬荣光》(作者刘玉庆),从社会看重军烈属的起因,到诱发儿时的当兵梦,再到当兵报效祖国,从观念的形成到荣誉的归属感,层层递进,最后拓展揭示挂光荣牌的现实意义,意味深长。此外,《又到五月粽香时》(作者唐锦禄)是一篇知识性散文,几乎把同一类事物从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都研究透了,作者要查看好多书籍呀,收藏起来就可以成为学习参考资料。这两篇散文都是围绕和研究同一类事物展开,通篇逻辑性很强。如果“光荣之家”,又扯“工人之家”;讲了粽香,又谈馒头,就违反矛盾同一律。我常讲散文写作像红线穿珍珠,如果中间穿错粒石子,就违反了矛盾的同一律。散文构思时,只要遵守“矛盾的同一律”,标题与内容的关联,就不会出现“帽子”罩不住“脑袋”的逻辑问题。这个文学创作规矩是哲学上的形式逻辑思维,从散文的构思、素材筛选、到最后修改定稿都具有适用性。
——“起承转合”讲技巧
“起承转合”是艺术创作常用的技巧之一,泛指文章作法。“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不同侧面描述;“合”是全文结尾。承上启下,每个自然段必须衔接畅通,这叫“接榫搭隼”,本是木工师傅的技术活,引申在写文章就是要不断置疑,步步逼进,转要变化,合要隽永,让全文语气顺达。如果要我判断一篇散文优劣,首先就看能否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
一篇好的散文,都有引人入胜的特点。像这样起承转合,语气连贯的散文在“冬歌文苑”里比比皆是,有的读完还有点余味,或给人心中一亮的感觉,这说明作者都是“接榫搭隼”的高手。
我浏览《散文里没有规矩》后,留了一句任性的话:张爱玲的散文最无规矩……她的散文虽然描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及生活,散文很“散”,即使看似是议论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她的一本精品散文集,有篇所谓经典“童年无忌”,我霸蛮读完,只有《论写作》一文从头到尾读了,因为全文“接榫搭隼”较好,语气相对连贯。
简言之,散文注重起承转合,搞好“接榫搭隼”,又是我铭记和笃行的另一条规矩。
——“事理吻合”须悟透
散文这种文体对其它学科的吸附和融通方式是自由的。选择写散文,就可以轻松地描述个人刻骨铭心的事和人间百态,故事情节本身就是作者对生活真切体验,呈现给读者应该是事物的原生性和历史感。散文成功与否,大体看是否给人知识和真善美的享受,或从事实中推出有教义的观念和哲理来。
叙事散文的中叙事是手段,揭示生活真谛是目的。文苑那篇《难忘初次独行路》(作者:冬红)虽非点评文,但推出了一条 “有桥桥渡,无桥自渡” 的哲理,让人感触很深。我们在仕途走过的人都知道,有背景、有人“罩着”,就有人“搭桥”,升迁轻松自如;像我们农家子弟,做人做事全靠自己“摸石头过河”,只有呛够了水才长记性,这就叫“无桥自渡”。当然,历史上用人早有“念亲、念能、念功、念勤……”等八念,在封建社会“家天下”时代唯亲是很正常的事情。到了无产阶级领袖,其“念亲不为亲谋私”的家训和风范,彻底打破了旧时的规矩,但社会毕竟存在亲情和裙带关系。
无论如何,“写作是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一条路,想写应该随时去写”(作家罗兰)。想写什么就自由地写,但要公开发表就不一定如愿。人到退休,都有过去一些真切的工作经验,独到的见解,不写出来就湮没了。我最近写了自己当兵,又写带兵,写新时期如何带兵,自然涉及处理基层连队出现的新问题。老师看了,“赞成观点,内容不宜公开发表”。我想也是,如果部队的生活细节问题,一旦被敌特分子看到就会无限放大,以致影响人民军队的声誉。小故事,弄不好会闹出大问题。想到这里,我就明白了,虽然事是那么一回事,但话不能那么自由地说!于是就要改变角度,换一种说法或者概述,点到为止,让内行看得懂,让外人猜不透钻不到空子!
“事理吻合”是我近期在“冬歌文苑”练习写散文时学到的新规矩。《我看见了太阳雪》的散文就是在老师点拨之后的习作。当时,写了初稿传给老师看后有建议:“要事理吻合”。我再进一步思考,在玉龙雪山中看到的太阳雪是个事实,推出太阳雪的道理是“附丽”之美,现实生活中要颂扬的类似美,莫过于亲情、友情、恩情,但我把自己的“政治健康”也扯进去了,待我把整篇内容理清后,就分开写成两篇,才把要说的事理吻合了。结果,首篇上了“冬歌文苑”头条,再删节成千字文,送中国散文网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活动参赛,荣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银奖;后一篇《我与学府同健康》参入湖大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比赛还获一等奖。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冬歌文苑”顾问的经验之谈,我把其当作悟透事理的写作规矩,作品质量就提高了。
可见,所谓自由,是在基本功扎实基础上的自由,是对规则娴熟且运用自如基础上的自由。“散文里没有规矩”是对行家们提出更高要求的散文创新鸡汤,可以品味,别当“真理”!起码对我这样一般写作水平和初学者不适宜。没有继承,无法创新。文学、戏曲 、美术、书法等一切艺术形式概莫能外。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文学讲规矩, 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认真继承和汲取传统文化的同时大胆创新。初入道者,应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爱采选某种范式进行研习,争取多写有规矩的散文。“草鞋无样,边打边像”。久而久之,各种散文范式兼收并举,挥洒自如,突破和创新是迟早的事!
2019.10.20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刘光明,1959年生,湖南人,投笔从戎22年。海军中校转业服务于湖南大学18年,退休前出书2本。中国教育管理学会会员,2015年被聘为《中国素质教育探素》副主编。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 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 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 审:吴秀明 孟芹玲
责任编辑:汤燕萍 孔秋莉
美术编辑: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