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致敬季羡林
致敬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著名教授,被世人誉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级学人。曾在德国留学十年后归来,研究所涉领域广泛,包括佛学、梵学(特别是对古印度吐火罗文研究,世界上能懂此文的不足50人)、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学评论等。其学术造诣深厚,研究成果丰硕。先生在2009年辞世(享年98岁)时,人们都说这是大儒时代的终结。先生的学术成就举世公认,学术地位至高无上。除此而外,先生令我们致敬之处还有很多。
首先,先生为人处事的人品,如同金子一般,自带光芒,熠熠生辉。
先生在世,对诸多溢美之词和各种荣誉头衔并未欣然接受,更无刻意追求,对人们的顶礼膜拜甚至还有几分反感。在北大为其庆祝米寿(八十八岁)庆典上,面对学校和来宾们的盛赞,先生在致辞时表示:我刚才坐在这里很不自在,耳朵在发烧,脸发红,心在跳。你们所说的是另外一个人,并不是我。在隆重的专门庆典上,作如此并不领情的致辞,您千万别以为这是先生故作谦虚或矫情,而是先生做人做事的一贯作风。此前先生就有"三辞"之举,一辞"国学大师"。何谓大师?学高为师,师中翘楚方可称大师。大师特指学问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先生说:环顾左右,朋友之中,国学基础胜于我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二辞"国学泰斗"。泰斗,本意指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先生说,滔滔天下,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偏偏把我"打"成泰斗,这样的事又从何说起呢?三辞"国宝"。国宝即国家的宝贝,比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先生说: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就称之为"国宝"?中国赵一钱二孙三李四也只有一个,是不是中国就有十几亿个"国宝"?先生说,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对先生而言,上述称号实至名归,但先生坚辞不受。其品行的高度和深度、胸怀的宽度和广度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对先生而言,其学术成果和崇高声望,你赞与不赞都巳是客观存在,是金子,永远自带光芒。如果"关公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别说种种桂冠,那怕是金粉加身,也无法改变泥胎的事实。再看看当下的不少"大师"们,其实距离真正的大师还很远很远,为了拉近距离或一步登天,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很可惜"化妆"技艺拙劣,涂脂抹粉后,活脱脱把自己整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物。有比较才有鉴别,先生千方百计地卸下桂冠,去除光环,保留本色。而当今的某些"大师"们,挖空心思,弄虚作假,涂脂抹粉,努力在自己脖子上套上层层光环,有时甚至连脸都不要!相比之下,人品的高下、胸怀的宽窄立现。
其次,先生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如同泥土一般,朴实无华,率性本真。
在中国这个有数千年尊崇皇权传统的国度,造神的常规逻辑是,一旦有人登上某领域的颠峰,就回头追溯向纵深挖掘,从摇篮中儿时的一声啼哭里,都能挖掘出当年的不同凡响,从尿床时的一泡童尿中,都能照见未来的锦绣前程,从寻常的穿衣戴帽上,都能找出儿时的出类拔萃和与众不同。仿佛自其父母交合开始,就秉天地之灵气,承日月之精华。日后的超凡脱俗早在娘胎就开始孕育,注定在出生后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样的造神运动在中国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有不少准"名流"或准"大师"们一旦登堂入室,面对重塑金身之举,明知有假也装着视而不见,甚至还乐观其成,有朝一日走下神坛,身后留下的却是一串骂名。
先生对此洞若观火,不仅对加在头上的各种桂冠坚辞不受,而且对加在身上神圣外衣也婉言谢绝。先生远赴济南的叔叔家就读高中,上清华求学,赴德国留洋,回祖国任教,一步一个脚印登上知识和学术巅峰,当人们想为先生重塑金身之际,先生坚持以真实面目示人。先生也有"三说":一说儿时的学习成绩并非出类拔萃,从未考过第一名,顶多是个中上等。算盘打不好挨过板子,数学考试也挂过红灯(当年满分为10分的数学试卷,先生仅得4分,按当下百分制换算,离及格线还差20分),论文字数实在凑不足老师规定的页数,私底下也骂过老师。二说在清华读书期间也并未悬梁刺股,昼夜不舍。常以看球赛为名,偷偷去看女生的大腿,为此还专门找机会去过女生宿舍。看了《石点头》小说之后,常有性欲冲动,今生今世没有别的希望,就想多搞几个女人。三说上清华和从德国归来的动机并没那么伟大和高尚。上清华就是为了挣一个能吃饭的铁饭碗,从德国归来也是因为钱多,副教授薪酬50元,正教授80元,而当时国内一石米才两元钱。2003年,在整理先生日记出版时,编辑们就建议将日记中记载的这些边角猛料予以删除,先生谢绝编辑们的"好意",坚持以本真和原汁原味示人。先生说,我考虑一下,一句也不删。七十年前我不是圣人,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我要把自己活脱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先生朴实如泥土,率真如童子。如果要问,先生的泥塑金身和真实肉身你更喜欢哪一个?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定和我一样,更喜欢后者!先生如此对唾手可得的虚荣和"金身"不屑一顾,把一个原始、真实的自己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观众,这种虚怀若谷、求真务实的态度,让你想不尊敬先生都难!
再次,先生虽身处象牙塔之中,但日常生活如同普通人一般,爱好多元,多姿多彩。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大凡学术上颇有建树之人,大都整天在单位、图书馆、家三点一线上来回转悠,是生活枯燥、难谙世事的书虫或书呆子。可先生依然是个例外。一是先生爱养猫。尽管家人对猫并不喜欢,但凡遇有猫在家中闯了祸,先生手中的小木棍总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在家中,有谁对猫咪训斥或驱赶,先生必定出声维护着,
猫在校园内短暂失踪,先生找遍校园的角角落落,连猫把尿撒在先生心爱的稿纸上,先生只是轻轻将猫尿抖落,再将稿纸烘干,绝不动猫咪一根汗毛。先生住院三年后出院回家,猫咪一下子扑入先生怀抱,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动情地说:谁说猫是白眼不认人,该平反啊!二是先生也"好吃"。从德国留学归来,觉得北京好吃的多得数不胜数,只恨胃容量太小。先生拿了稿费便呼朋唤友,去"东来顺"吃涮羊肉,并发誓此后十天就啃干烧饼,但仅隔四天又去了东来顺大快朵颐。先生年事已高,医生和朋友们劝他这要少吃、那要少尝,先生经不住美食诱惑,把脚一跺说,让那些卡路里和维生素都见鬼去吧!依然故我,想喝就喝、想吃就吃。三是先生也"追星"。先生95岁时住院,台湾影星林青霞慕名前去看望,大家问先生是否认识来访者,先生灿然一笑说,你们以为我真的老了,来人是林青霞,地球人都知道。四是先生爱收藏。在经济困难时期,宁可饿肚子,但在收藏上毫不吝惜。一次小偷光顾了他的办公室,抽屉的零钱被拿走,但收藏的印章字画还在,先生庆幸:好在小偷不识货!在世人眼里,先生本应是象牙塔中的书生或学究,在庸常生活中,先生其实是活脱脱的顽童或常人!
先生的确也说过,未名湖的涟漪,博雅塔的倒影,被外人视为奇观的盛景,也未能逃过我的漠然、懵然,无动于衷。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先生进入他的研究领域静若处子,而走进日常生活又动如脱兔。这才是真真实实的季羡林!
季羡林,在人品和学识上都让人高山仰止;在自我认知方面,不藏不掖、不遮不盖,以本真面目示人,清沏透明,让人一眼洞穿;在日常生活之中,烟火味十足,平常得如同邻家大叔。
我以为,先生的学识素养的高度并非人人都能达到,但先生不慕虚荣、求真务实的人品作风和对生活充滿热情的人生态度,对芸芸众生而言,只要努力都能做到。尤其在当下,国人在政治上早已站起来,在物质上也已富起来,但在精神上还未完全强起来,在思想道德领域,在某些群体或个人身上,"缺钙"现象还比较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先生去世十周年之际,真心缅怀和致敬这位学识涵养渊博、胸怀坦荡敞亮、生活多姿多彩的可敬可爱的老人就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季羡林,这个响亮的名字,值得所有国人缅怀和景仰!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刋、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孔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