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水中花
水中花
题记:多年之后的今天,我终于确信了——他,终不过是我人生急流里转着的一张萍叶,不,是一枝花,在那样纯净青涩的年纪里绽放水中的一枝花。我见着了他,拘在手里欣赏一会儿,依旧交还给他的命运,任他漂泊……
我和他的相识,很富有戏剧性。那是一段沉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绿皮火车中的悠长的回忆。
1991年初秋的某个傍晚,北京南开往周口店方向的539次列车上。奔波了一天的旅客们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聊天,还有的以吃零食、甩扑克的方式消磨着时光。在一个靠近车门而又临窗的座位上,我走进了书中境界。那副模样,既像是一位喜欢安静、与世无争的老人,又像一个被美味诱惑着睁大眼睛的馋嘴孩童。看的是一部从王府井书店买的长篇小说,获当时茅盾文学奖榜首殊荣的《平凡的世界》。我喜欢这种富有韵律感的阅读方式。精彩的故事情节把我深深吸引住了,车厢里嘈杂的声音充耳不闻。车至丰台站,显然是刚上来的一个小伙子很大声地和谁打着招呼:“嗨,你好!”吓了我一跳。人已经稳稳坐在了我对面。我这才明白他问候的对象是我,不由得合上书,细细打量他,感觉完全陌生,又隐约觉得似曾相识,几秒种后才大悟,怪就怪人家长了一张酷似明星解晓东的脸,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坏男孩,还提了一袋子高教自考丛书呢!看来和我是同类,于是我冲他笑了笑。人家也回敬了我一张灿烂的笑脸,露出洁白的牙齿。
“我认识你这书。当然了,了解更多的还是书的作者路遥。”他顿了顿,接着补充道:“为谱写阁下手中这部史与诗的交响乐,路遥整整苦苦自我折磨了六年,付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代价,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动情地侃侃而谈。我愕然了。眼前这个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啊?黝黑的皮肤,黑亮的头发,黑亮的眼睛。T恤衫,灰色的,长裤,灰色的。而我发现,再灰暗的色彩也挡不住他浑身洋溢的那青春飞扬的神采!
我和他聊开了。从路遥谈起,紧接着话题便自然而然地朝纵向加深,向横向拓展。谈得那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连时间都忘了。当列车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小站戛然停住,他才如梦初醒地来了句:“真快,我要下车了!”说着,他以极快的速度从兜里掏出纸、笔,纸一撕两半,互留了姓名和通信地址。他的字很奔放,个儿也大,撑严了溜溜半页纸,让我不禁想起张旭的狂草。
“祝你好运。”他的临别赠语。火车启动了,我将头探出车窗,望见了不远处灯光下,那束清晓的阳光一样灿烂的身影,微笑着向我挥手。泪水立刻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多么希望火车能停下,时间能静止啊!唉,命运真是残酷,刚刚相识,却又分手……
就这样,几十分钟的萍水相逢,我认识了一个人,和我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经历,相同的心气。所不同的,我已跨入小学教师的职业岗位,他尚在北京的一所铁路学校就读。在他的大多数同学都在玩深沉、玩潇洒、玩花样时,他却已着手为未来前程独自奔波,他说要充实自己,把自己放到海洋里,完完全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命运紧握在自己手里!多像是一块处在幽暗的角落里,会自己发出光芒照亮生命的石头啊!
只一面之交,我们便相知了。也许,这应该感谢那位黄土高原上的作家路遥。这之后,一别就是一年,直到次年暑假才相约见面,以后至今,再也没有见过。
很多朋友都说我是纯粹的感性动物。我和他持续友情的那些青春时光是怎么过来的,现在回想起来,仍是感慨万千。我喜欢把那些日子想象成一大块纹路织得密密实实的布,思念是经,祈祷是纬,一针一线千针万线地织成的。自然的时空隔断了我们,但人为的努力却使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有那来去飞鸿,那小小的方方的邮票,为不能相见的我们,架起一座彩虹桥。见面机会微乎其微,但内心却不再荒凉与寂寞,纸和笔如同清亮的小溪流,静静地传送着心灵的对话。
“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把自己重新变回到六七岁,坐在你的课堂里,听你讲课。但是我无法保证和你现在的学生们一样专心,我可能会看着你美丽的眼睛走神。”每每读到这句,我觉得心都融化了。多年之后,我进修本科时沉迷于王小波作品,了解到王小波将给爱人李银河的情书写在五线谱上,我觉得这和晓煦的浪漫如出一辙。
那一年他说起自己有一个超大的梦想,就是我俩各持一部大哥大(当时还是上万元的奢侈品),他说他想天天和我通话。现在想来有两点感受:一是他说他想天天和我通话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让我感动的话,二是此时此刻来看还是没有便捷的通讯工具更好,他写给我的一百多封书信不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吗?年轻的心扉只需轻轻一推就完全敞开。似乎谁都没有避讳什么话题,现实与梦想,痛苦与欢乐,迷茫与思考……我们笔谈着一切的一切,甚至他的宿舍暖气片漏水,地上的东西漂起来,他和舍友扮成“灾民”相互嬉笑取闹,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去附近招待所小住了几日)的情节也要不辞辛苦、绘声绘色地向我絮叨一番。真的从未有过什么顾虑,从始至终都是心无城府。我不知这是否源于年轻,我们还没有学会圆滑、世故,但同时我承认一点,这份深深的信任,完全出于青葱岁月对友情的真诚渴望!我们源源不断地写着信,也源源不断地收到信,写信、寄信、收信渐渐地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旦断了,比如说回信迟到了几天,虽不像停水断电那样使得民生陷入瘫痪与混乱状态,但我们的心电图也会变得紊乱的。那备受煎熬的滋味,那惶惶不安的神情,语言是无法准确地描摹出的。而收到一封信,哪怕里面只有只言片语,在我,也会如同小孩子过年一样的欢天喜地。这期间,是他这个人如其名,名如阳光一样灿烂的男孩——晓煦,使我真情流露于笔端,写下了多首诗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首——
远方来信
拧亮灯
漆冷的夜里
我拥有了一伞小小的
杏色温暖与光明
杏色的光影下
我撑开信
撑起那一叶远行的帆
杏灯下
流泻着小夜曲般的温馨
纸页间
汹涌着浪涛般的热情
于是
我走了进去
独倚着冰冷的海岸礁石
等归舟
灯灭了
漆冷的夜里
我拥有清晓的颜色
那束可爱的杏色温暖与光明
致晓煦
看见你 才发现我丢失了我自己
惊喜中才顿悟那个谜底
很早就种下的梦
冥冥中不见发芽
醒来时却已参天耸立
那是你吗 清晓的阳光
营养着我的根须
肥沃着我的土壤
创造着我的奇迹
送给你
星太冷 月太寒
送你什么呢
在这二月残天的时候
花谢 草萎
送你什么呢
除了料峭的自然
我一无所有
于是我捧出了我的心
一盆红红的炭火
温暖着你 燃烧着我
而他,曾这样写道:“……一封普普通通的信,竟然像一件神奇的艺术品一样吸引我,街灯下读,台灯下读,甚至跳跃的烛光、微弱的手电筒光下也读……”
一封封信,全方位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这是个多么特别的男孩!他乐观坚毅而又时常感到迷茫忧伤;他用近乎黑色幽默的笔调抒写着世态人生,但笔端却饱蘸真情;他很喜欢潘美辰的一首歌“……于是我渐渐凝固成型,于是我渐渐变得安静。孤独是我今生的宿命,冷漠是我唯一的表情……”好一块拒绝融化的冰!然而他又像极了“热情的沙漠”,对我这个朋友,有着一副火一样炽热的情怀——
1991年中秋节前夕,他竟然花了整整一周的业余时间,完成了“平生第一件艺术品”——我命名为“夏日最后一朵玫瑰”的标本花,随信寄给了我。做得极为精致,简直让人无法相信它竟然出自一双粗壮的男孩之手!水分都蒸干了,可花儿依然那么红艳,叶儿依然那么鲜绿,用一张透明的保鲜膜封着,右侧一行帅气的黑字:“祝君心想事成 友晓煦”这朴素而富有诗意的礼物兴奋得我彻夜未眠,一夜起来好几次开灯看花。它使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脉搏跳动之可爱,哪怕只是如这标本花一样静静地开放。它从此便在我的陋室安了家,雪白的墙上红硕的花朵,点缀着小屋的四季,宛如他灿烂的笑脸,对我而言,是一份四季如春的慰籍啊!
这一年冬,他在实习期间不小心戳破了右手,写信时别人想代劳,他却固执地认为唯有亲笔信才能表达心中的友情,竟然硬撑着,用左手一笔一划写了封“幼稚体歪字形”的信寄给我,足足三页!显然是怕我伤心,他写道:“多好的一个机会呀,正好可以开发一下右半脑。信封只好请人代写了,要不然,这些丑八怪似的字,还不把邮递员叔叔的下巴笑掉……”
1992年元宵佳节县城灯会。正月十五这天下午我去看了,可又哪里是在看灯啊?分明是在茫茫人海中寻人!我多么盼望那束清晓的阳光一样灿烂的身影能突然闪现,就像我们第一次见面那样,笑着对我说:“嗨,你好!”然而没有……无独有偶。大约一个星期之后他来信讲:十五的晚上去县城体育场看灯会,眼睛游鱼一样在熙熙攘攘的彩色人流中穿梭,看得又酸又累,却没有找到我,最后怅然而归……
忆及往昔,是如此的温馨美好,回忆过后,又是如此的热泪萦怀!我想,如果不是1992年5月那封石沉大海的信,我们之间的友情,还将如此正常地用纸笔延续下去的。然而,年轻的心灵渴望触电,他发出了一封吐露心声的信,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收到。之后,两个人苦盼、空等,经历了整整一个月收不到信件的煎熬。他认定是我这方面出了问题,可我却真的没有收到那封不同寻常的信啊!现在看来是命运弄人吧!而他是那种自尊极强的男孩,是受不了我的沉默的。他根本不知道我是无辜的,我盼望他的消息之急切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一个月后,我终于等不及了,给他写了信,致使书信交往恢复正常。但我仍不知这一个月中的变故,他也没再提起,只是从此他显然更加专注于学业和工作了。我也开始了艰苦的高教自考历程,繁重的工作与学业使我们的联系渐渐少了,但彼此仍是对方心中最好的朋友。
戏剧性的是,年末大扫除时,我的学生在学校传达室一摞旧报纸下面,发现了那封已经躺了大半年之久的信,送到了我手上。下班后,我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伤心地哭了很久很久……
1992年8月的一天,我们终于盼来了第二次见面。那天我们在约定的地方,谈了个海阔天空!原想下次见面不会太遥远,哪料到一年后的那次见面机会,由于我被临时通知参加继续教育而错过,而他骑车赴约,被突然而降的瓢泼大雨浇成了落汤鸡。为了补偿,后来我曾坐火车去找他,奔波了一天,最后一身疲惫,两手空空而归——没有找到他的具体实习地点。再后来,他定下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许诺未完成之前决不相见。一旦完成,他会来找我。“那时候”,他满怀憧憬地写道“我们一定要大吃、特玩、暴侃个一醉方休。”于是,见面的事就此搁浅。
1993年岁末随贺年卡寄来的一封信中,他又提到了路遥。写道:“路遥的一生,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西西弗斯。他被众神判决推运一块石头至山顶。由于巨石本身的重量,石头推到了山顶总要滚下山脚。于是,西西弗斯又得把石头推上去,如此反复,永无止境。路遥正视那严峻的命运之石,不断地把它推上山顶。他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在痛苦的历程中锻炼自己的人格,最后让自己幸福地死朝着上升的太阳。“(注:1992年11月17日,对于我和他来说,是个黑暗的日子——年仅42岁的作家路遥,这位我们俩都由衷敬佩的黄土高原的硬汉,由于写作积劳成疾,瘁然病逝。)
路遥,又是路遥!我多想告诉远方的他,你,就是第二个路遥呀!
时光荏苒,又是两年过去了。他仍在圆梦,一步一步地,艰难而自信地托起生命的巨石,向上攀登……我们仍在通信:疲惫忧伤时会提笔向对方倾诉,而成功快乐时,也不忘请对方分享。但我太了解他了,以至于我终于确信了——
他,终不过是我人生的急流里转着的一张萍叶,不,更像是一枝花,在那样纯净青涩的年纪里绽放水中的一枝花。我见着了他,有幸认识了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姿态,而掬在手中欣赏一会儿后,依旧交还给他的命运,任他漂泊。因为年轻的我深深懂得“爱是尊重“这一定律,爱他就要尊重他,尊重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于是,我便如一粒棋子,面对变幻莫测的命运,静静地走进属于自己的无言的结局……
整整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仍想告诉他:晓煦,我亲爱的朋友,曾经几年匆匆相识、相知的恩缘,你可知在我的心泥上印下了怎样的痕迹!还记得我们写在贺年卡上那心灵的对话吗?
X
往事依稀浑似梦
点点滴滴依然在心头
也许你早已忘记
也许你尚未想起
远方
有一个想你念你牵挂着你的
晓煦
L
不要因为苦就拒绝微笑
不要因为累就放弃歌唱
你要知道
快乐潇洒的
是我对你的希望
至于我
已化作那报时的钟表
每年每月每天的每时每分每秒
我祝福的滴答声
都为你而响……
写于2011年12月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焦红玲,爱生活爱诗歌的70后文艺女中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教师。喜欢简简单单的生活,认为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夜晚用一盏诗歌的灯火,映照孤独而喜悦的心房。业余共创作诗歌五百多首,作品大多发表于微信公众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