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风水(作者 李玉华) 2024-07-31 12:16:18 H今年也有五十多岁了,三十多年前,他就是个小混混,确切的说他现在还是个混混。就是这三十多年之间,他混得人模狗样了。在这不大不小的千把口人的村子里,干起了村官。那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了。当时生产队已经解体,分田到户了,土地归各家各户所有,但平时的公益事业还要大家一起来完成,这时村子里的工作相对以前就不太好干了。分队前在任的老队长,渐渐感觉力不从心。就有了打退堂鼓的意思,他就向他的上一级领导提出申请,想辞职,村领导说,国不能一日无主,生产队也不能一日无头啊,你推荐一个人,接你班,你就可以退下来了。老队长想了想,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是让我不远的,本房的侄子干吧,不管怎样,是我选他做接班人,不图他以后报恩,至少他不能做对不起我的事吧。农村就是这么回事。他把侄子推荐给村里,村里的头儿考虑再三,觉得这个年月基层工作难干,交公粮啊,出义务工啊,扒河倒垄的事情太复杂了,靠一本正经的老实人出来干工作,确实也拿不下来,尤其是农村,不管是什么时候,总是有一些愣头青,小火亮之类的人物,他们比较难缠,要想工作顺利开展,不被乡里镇里的领导刮脸皮,用这些六叶孩子当干部,确实是好招。结果,H顺理成章地摇身一变,不再是原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小混混了,成了虽说没有什么品,但很有实权的村民组长了(老百姓还习惯称呼他们是队长)。当了队长之后,H就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算得上是黑白两道都有人的人物,上边他派出所里有人,下边还有一帮鬼混的哥们,哪个不服,马上就给你点颜色看看,村民小组里的人,都被他整得乖乖的。说实在的,他的辖区内什么工作都完成的很好。这样下来,村干部也以为,当初我们真是找对了人。他在村干部多次表扬和鼓励之下,就忘乎所以了,开始胡作非为。只要入他眼的女人,不讲什么辈分不辈分,都能使用软硬招数玩到手。那些有夫之妇,顺利地上了他的床。丈夫睁只眼闭只眼的,绿帽子不戴也得戴啊。再后来,上届的村干部要退了,上级组织部门要考虑充实村里的领导,当然要捡平时工作干的还可以的人上了。于是H走进了他们的视野,这也是H最辉煌的时候,被纳入村干部的行列。他自己也万万没想到,自己小学还没读完,竞能干起了管一千多口人的官。没几年,他的双亲过世了,老人在哪里安葬好呢?要请风水先生看看,反正他也不在乎那几个钱,通过好多人的推荐,找来一位在当地方圆百里之内,很有名气的看地先生,据说这位风水先生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老先生来到他家,马不停蹄地在山上走着,转着,看着,口里还不住地念念有词,最终选定了一块墓地,他说:这个地方做阴宅最好,你看脚蹬河,头枕山,辈辈出高官。这村官欣喜若狂,千恩万谢。好酒好烟款待,邻走时又往先生口袋里塞了一大沓钞票。H这下子觉得高枕无忧了,更加肆无忌惮,肆意妄为。欺男霸女,贪吃贪占,无所不为,这几年,党的恵民政策接踵而至,确实在大部分农村,给那些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困难户。带来了福音。他们真诚地说:共产党真好!现在不让我们完粮纳税了,还给我们土地直补,六十岁以上还有养老金,生活困难还有低保。历朝历代都没有的事,让我们这代人摊上了。这是老百姓发自肺腑的心声。可是到了下边,尤其是到了H这类人这里,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他胆大妄为,胆大包天,竞敢把党的政策拿来卖钱,农村低保每个人一个月就能享受政府几百元钱,尤其是生活困难的家庭,都盼望有这个享受,可那不是靠想就能想来的,你要做工作,花钱才能办到。有头脑的人,懂得这里的猫腻,就办好了。那些憨厚人一直在那里傻等。你想等就等吧。就这一条恵民政策,就让H捞了不少外快。土地流转是党的又一个好的恵民政策,老百姓不能仅靠着那二亩三在家里土里刨食,仅靠那点收入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把零星的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管理,这样也能解放大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其他行业发家致富。可就是在这流转过程中,也给H带来不少油水,他欺上瞒下,搞两本账,给老百姓缩小土地面积,给土地老板扩大土地面积,低价给老百姓每亩流转价格,高价卖给土地老板,从中赚取好处。真是无孔不入。赚来的钱都花哪里去了,养情人,去赌去嫖了。这几年,上级要惩治H这号人了,苍蝇老虎都要打!苍蝇的日子这会也不好过了,老百姓胆子也大了,感觉有撑腰的了,有的人竞然实名举报。H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终于被赶下了台。他百思不得其解,气冲冲地去找了前几年给他双亲看墓穴的风水先生。责问:你不是说,我家的老人脚蹬河,头枕山,辈辈出高官吗?怎么我现在落马了?风水先生捋捋花白的胡须,笑着说,所谓风水有两种解释,一个就是我们传统的风水学。另一个就是现代的风水学,所谓风,指的是官风,作风。老百姓对你评价的风声。所谓水你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吗,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这水就是老百姓。你风不行,水也不行,怎么能继续风生水起,风风光光呢?我给你看再好的风水宝地也无济于事啊?H挠头苦思。 赞 (0) 相关推荐 灵璧县北这位农民的感喟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脚下的"黄土地" 记得小时候,我们庄东头有一个"大汪".每到夏天,那里便成了天然浴池.中午放学后,首先从湖里割一"粪箕& ... 农村征地,老百姓没见到6个文件,村干部来了也不签字 #法律 #征收补偿 #三农 #土地 农村征地,老百姓没见到6个文件,村干部来了也不签字 #法律 #征收补偿 #三农 #土地 说说咱们农村的那些事儿 农村大地 文/叶紫 有一个复合肥厂家的业务员曾经说过,连续三年用我们厂的产品,保证在农田里可以刨出来曲曲(蚯蚓). 言下之意--农家肥的缺乏,大量的化学原料应用,土壤开始逐渐的贫瘠.逐渐的板结,所 ... 拍案惊奇:我也说聊斋,鬼和狐仙的故事(作者 李玉华) 关于鬼和狐仙的故事,我在<聊斋>里读过,在电视剧里看过,当然民间传说也听到了不少.尤其是蒲松龄笔下的鬼和狐仙,更是千奇百怪,让人读来妙趣横生,爱不释手. 前段时间,我本村一位年近八旬的贾姓 ... 醒世恒言:卧牛石的传说—因贪婪而起,因贪婪而断(作者 李玉华) 这个故事,起先是从世代老一辈口口相传传下来的,不知真假.但一看现实不能说没有一点依据,好像真有这么回事,前些年我还到过这个没落的村庄看了看,真象以前有人住过的痕迹,有废墟,老屋的断壁,很有年代的不规则 ... 醒世恒言:村霸不敢抬头了,无赖又蠢蠢欲动(作者 李玉华) 村霸是不敢抬头了,但是无赖又蠢蠢欲动,现在农村普遍现象,就是年轻力壮的人,在家里仅靠着二亩三,不能养活全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都要到外地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妇乳在家留守. 这个时候,给乡里那 ... 人在旅途:从文化佳园走向美篇(作者 李玉华) 几年前,我劳作之余,喜欢读些网络上的文章,记得是在百度里吧,读到一位作者写自己的宠物故事.文章后,编者附加了一段话,聊聊你的宠物故事吧?那时我在海南打工.宿舍里大连铺躺着劳累一天的工友,我读着文章怎么 ... 乡村故事:邻村剃头匠袁广锐(作者 李玉华) 我的家是甘山村,往西二里路是白山村,白山村有位剃头匠叫袁广锐,他的剃头手艺不怎么高,但在我们年少的时候,剃头都离不开他. 那个时候,他开始是挑着挑子,一头是自己土造的折叠式坐椅.一头是用费旧的铁桶改造 ... 人间章回:我的童年(作者 李玉华) 八岁的时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年月,大多数人家都很贫困,更别说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了.吃饭就更成了问题,父亲看着左邻右舍和我差不多大的同龄人都上学了,他也不甘示弱,咬着牙把我送入了学校,读一年级的 ... 村子里不再听到的吆喝声(一):货郎(作者 李玉华) 前段时间,和一位年轻人聊天,他说,现在真好,不用出门,不用赶集上街,不用逛超市.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只需要发一个信息就解决了,有人给你送到家里,真方便,节省了多少时间,我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五十 ... 家事春秋:我的大外姥爷干过几天保长(作者 李玉华) 说起我的大外姥爷,一生很坎坷的,坏就坏在早年家境稍微殷实,他又是长子.家里省吃俭用,让他读了几天私墅.识几个字,本来是好事,但却给他带来后半生痛苦,一直抬不起头.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在民国后期,我们家 ... 寸草春晖:娘,孝顺跟血缘无关(作者 李玉华) 娘今年86岁了,她是位闲不惯的老人.虽然儿女很多(我们姊妹兄弟六人,大哥于2017年,患脑梗去世)但各为自己的家庭在外地打拼,一年到头很少来家,只有到年底,才象鸟归巢一样,纷纷从四面八方匆匆返回,才能 ...